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斤斤计较的女婿

作者:东北大饭包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饭后,何大清回自己屋,反锁,取出《天龙八部》。


    心里惋惜:书都在,不用动脑,动笔抄就行,练字就能名利双收。


    但去不了香江,全白搭。


    怎么抄了书,寄去香江投稿?


    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凌晨,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红薯三百斤。”


    这奖励还行。


    在这缺物资的年代,随便给点都让人满意。


    不到五点何大清就醒了。


    洗漱出门,溜达到鸽子市。


    鸽子市是百姓私下形成的,这年代也卖粮食、针头线脑。


    官方不许,但六六年以前管得不严,睁只眼闭只眼,偶尔抓一次。


    小心防备着,问题不大。


    何大清现在家里有一千块,算有钱的小老头。


    要是没钱,快五十了,哪能为何雨柱找后妈?


    后妈为啥不让何雨柱、何雨水进门?


    不就是想牢牢把握何大清的钱吗?


    其实,何雨柱那后妈,挺像秦淮茹!


    何大清与何雨柱父子的命运轨迹,出奇地相似。


    何大清抛下儿女远赴保城,与第二任妻子共同生活。


    这位续弦同样是个带着孩子的寡妇。


    说白了,何大清放着亲生子女不闻不问,却去抚养别人的孩子。


    待到年迈,第二任妻子病故,她带过来的孩子又怎会照料何大清?


    走投无路之下,何大清才想起亲生儿子,返回帝都。


    何雨柱呢?


    若不是日后生活好转,亲生儿子又从香江寻来……


    等他年老体衰,秦淮茹也离世后,何雨柱岂能不被棒梗三兄妹赶出家门?


    基因的力量,实在令人感叹。


    来到鸽子市,何大清四处转悠。


    这时的黑市交易都得悄悄进行,有人三两聚拢,有人独自站立。


    人人眼中都带着戒备与警惕。


    有人拎着布袋,里面可能是鱼、肉、粮食或鸡蛋,不开口问就不知道装了什么。


    有人看似两手空空,其实手插在衣兜里。


    何大清逛了一圈,发现这里物资稀缺。这年头,谁家能有富余的东西拿出来卖呢?


    有人见他踱步,低声问道:“老哥,要票吗?”


    那些手插衣兜的人,就是倒卖各种票证的。


    如同几十年后问“要不要光盘”一样,得偷偷摸摸,见人来了就得跑。


    何大清问:“有什么票?”


    那人低声答:“粮票、肥皂票、收音机票、缝纫机票,样样都有。”


    何大清问:“有自行车票吗?”


    他此行正是为了买自行车票。


    轿车摩托车不敢想,但没有自行车,出远门实在不便。


    他打算去红旗公社向阳村,托赵耀祖找个合适的老头,把贾张氏嫁出去。


    为何不在城里给贾张氏找老伴?


    一来,城里老头未必看得上她。


    二来,城里太近。若贾张氏三天两头往回跑,岂不烦人?


    让她嫁到农村,距离够远。一个老太太想回城看孙子?可没那么容易。


    因此,自行车非买不可。


    总不能步行去红旗公社,总借别人的车也不现实。


    那人道:“自行车票有,可不便宜!”


    何大清问:“多少钱?”


    那人答:“一百一。”


    果然不便宜。


    有自行车票不等于白得一辆车,还得再加钱购买。


    没有票和工业券,连花钱买的资格都没有。


    正规渠道如何获得自行车票?


    比如一大爷易中海、三大爷闫埠贵,过几年评上先进工作者,单位会发一张。


    经过讨价还价,何大清最终以九十元买下一张自行车票。


    他又问了其他商贩白面的价格。


    供销社白面一毛五一斤,但要粮本,还限量。


    不够吃怎么办?只能来鸽子市。


    这里卖三毛五一斤,贵了不少。


    何大清买了十斤。


    随后迅速离开鸽子市。


    时间尚早,回家吃过早饭,让儿子代他请假后,何大清溜达着走向供销社。


    取出自行车票,再添上一百五十八块钱,何大清终于推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凤凰牌!


    在这年头,能骑上凤凰自行车在路上走,那风头可太足了。


    几十年后开着奔驰、宝马,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想想连高收入的八级钳工易中海都还没自行车呢,


    就明白这东西多稀罕。


    买车之后,还得拿着购车收据,在单位开好介绍信,再去自行车管理部门办《自行车执照》。


    接着,车把和大梁都会被砸上钢印,领一块号牌固定在车上,


    这才算能正式上路了。


    何大清骑着新车赶往红旗公社。


    这一路,崭新的凤凰车吸引了无数视线。


    但他心里没什么得意,反倒挺无奈——


    骑这玩意儿还挺累。


    二十多公里,他这老胳膊老腿的,得蹬三个多小时。


    快到向阳村时,何大清从空间取出面粉,捆在后座上,一路骑到赵耀祖家门口。


    敲了门。


    开门的不是赵耀祖,是个五十多岁、看起来很精神的小老头。


    何大清问:“老哥,赵耀祖在家吗?”


    小老头笑着说:“耀祖去他老丈人家了,一会儿就回来。”


    “您是……”


    “城里的何先生?”


    他猜出了何大清的身份。


    还客气地称他“何先生”。


    何大清做了一辈子厨子,可没人这么叫过他。


    何大清问:“您是?”


    小老头答:“鄙人赵千帆,赵耀祖的父亲。”


    还“鄙人”呢?说话文绉绉的,挺能装。


    都这年头了,还摆这谱?


    不过,何大清倒对赵千帆有点兴趣。


    之前还想托赵耀祖找个老头,安排给贾张氏,


    这不正好吗?


    赵千帆挺合适——看着文质彬彬,衣服朴素但干净整齐,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乍一看不像农民,倒像城里的教书先生。


    而且,何大清上次就听说,赵耀祖的母亲已去世多年。


    这老头,单身!


    就不知道贾张氏喜不喜欢这款。


    何大清把车后的十斤白面卸下来,赵千帆更热情了,赶紧请他进屋坐。


    “小凤,快给客人倒水。”


    里屋跑出来个十二三岁的小丫头,见生人脸红红的,挺害羞。


    倒完水,转身又躲回里屋去了。


    这是赵耀祖的大女儿。


    可惜家里穷,没茶叶,只能倒杯白水待客。


    坐着和赵千帆聊天,倒挺有意思。


    村里人觉得他好吃懒做、爱吹牛,不爱搭理他。


    不过他也有优点,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很健谈。


    往前数三十五年,他还是个富二代,什么世面都见过。


    听他话里那意思,当年京城里有名的馆子——泰丰楼、丰泽园、全聚德、砂锅居……


    他都是常客。


    何大清也顺着他的话捧场,赵千帆简直把他当人生知己,毫不设防地聊起了八大胡同的往事。


    难怪他聊得这么起劲。


    平日里,村中其他老头,谁有闲心听你絮叨这些?


    赵千帆在村里的老头堆里,显得格外孤单。


    一个钟头过后,赵耀祖回来了。


    一见何大清在屋里,他赶忙加快脚步迎上去:“何老哥来啦!”


    何大清含笑道:“嗯,给你送面粉来了。”


    赵耀祖激动地握住何大清的手,眼中闪着泪光:“多谢,多谢。”


    何大清有些不解:“怎么突然这么客气?”


    “说好十斤猪肉加十斤面粉,换你那只乌鸡,说到做到,哪能反悔?”


    赵耀祖感叹道:“像老哥这样言而有信的人,真不多见。”


    赵家父子简直把何大清奉为贵客。


    若不是家里实在条件有限,恨不得摆上一桌好菜热情款待。


    为何如此?


    只因赵耀祖方才去了老丈人家,回来的路上,差点忍不住掉下心酸的眼泪。


    去年年底,赵耀祖的老丈人带着小舅子来借粮食,说是要给小舅子娶媳妇。


    赵耀祖一想,都是实在亲戚,不能不帮。


    就借了一百斤麦子给老丈人。


    原本说好今年还五十斤,明年再还五十斤。


    眼下赵耀祖家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想着去老丈人那把欠的麦子讨回来一些。


    虽然这样做有些丢面子,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婆孩子挨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