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征辽的战事,以梁山军的辉煌胜利告终。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破格郎、先锋使宋江的名字,连同他麾下那些如雷贯耳的头领,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了朝野上下热议的焦点。凯旋班师,御前受赏,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潜藏的暗流却愈发汹涌。二仙山上,我们通过陆仁嘉秘密构建起来的信息渠道,接收到了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
“朝廷封赏,看似丰厚,实则明升暗降,多有掣肘。”一清看着陆仁嘉最新传来的密信,眉头微蹙,“宋江受封的官职,并无多少实权,其麾下头领亦多被分散安置,或予虚职,或划归其他将领麾下听用。这分明是分而化之、逐步削权之计。”
我接过信细看,心中了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历代君王对待降将的惯用伎俩。宋江等人或许还沉浸在“忠义两全”、“封妻荫子”的美梦中,但朝廷的猜忌与防备,已然**裸地摆在了台面上。
“不仅如此,”一清指着信的后半部分,“陆师弟在信中提及,江南一带,近来亦不太平。方腊麾下势力扩张极快,已占据睦州、歙州等地,隐隐有割据东南之势。朝廷屡次征剿不利,损兵折将。”
方腊!这个名字让我的神经瞬间紧绷。真正的修罗场,终于要拉开序幕了吗?
“朝廷新败,又忌惮梁山尾大不掉,下一步会如何?”我急切地问道。
一清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若我所料不差,朝廷很快便会再次启用梁山这支‘利刃’,命其南下,征讨方腊。一来可借刀杀人,消耗梁山实力;二来若梁山胜,可平叛乱;若败,亦除去心腹大患。此乃一石二鸟之策。”
他的分析与历史的走向完全吻合。征方腊,已是箭在弦上。
“我们必须加快江南的布局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少。
“嗯。”一清神色凝重地点头,“陆师弟已在信中请示,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仅靠目前三个据点,力量太过单薄,难以在未来的乱局中有效接应。”
他铺开江南舆图,目光在上面仔细巡弋:“我们需要更多的‘眼睛’和‘手脚’。除了稳固现有的太湖茶庄、苏州绸缎铺、杭州货栈之外,还需在未来的主要战场周边,以及可能的溃退路线上,提前布置更多的安全点和物资储备点。”
他的指尖在舆图上划过几个区域:“睦州、歙州一带,将是主战场,需重点布置。此外,通往福建、两广的山区小路,以及沿海可供出海的口岸,也需未雨绸缪。”
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资金方面,玻璃镜的海外贸易仍在继续,陆师弟言明近期又有一批货款到位,支撑初步扩张应无问题。”一清盘算着,“关键在于可靠的人手。仅靠陆师弟和石坚,远远不够。”
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寻找既忠诚可靠,又有能力在混乱的江南立足并执行秘密任务的人,绝非易事。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接触一些,对朝廷和梁山都已失望的江湖人物?”我再次提出了之前的想法,“比如,一些在征辽之战中受伤或心生退意的梁山旧部?或者,一些被方腊裹挟,但又并非死忠的本地豪强?”
一清没有立刻反对,而是陷入了沉思。良久,他才缓缓道:“此计虽险,但值此非常之时,或可一试。不过,人选必须慎之又慎,需经过层层考察,确保万无一失。”
他看向我:“鸾音,你心思细腻,且对梁山众人性情颇为了解。此事,你可与陆师弟暗中配合,由他利用其在江南的人脉暗中查访、筛选合适人选,你则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从旁判断其心性是否可靠。最终决定,由我来做。”
我心中一凛,知道这意味着我将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到这危险的布局之中。但我没有任何犹豫,郑重地点了点头:“好。”
计划一定,我们立刻通过加密的信件,向陆仁嘉传达了新的指令:一、利用现有资金,在睦州、歙州周边交通便利却又相对隐蔽的村镇,以收购山货、开设客栈等名义,增设三到五处秘密联络点和物资储备点;二、开始物色可靠人手,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因伤退役的老兵、对时局不满的落魄文人、熟悉本地情况的可靠乡绅、以及……可能从梁山或方腊阵营中脱离出来、心灰意冷却又能力不俗的江湖人物,并附上了初步的考察标准和联络暗号。
信件由石坚再次秘密送往江南。
在等待回音的日子里,我们并未闲着。一清开始着手绘制更多、更复杂的符箓,不仅有用于隐匿、防护的,还有一些小范围的通讯、预警符,准备日后配发给江南各据点核心人员。我则继续整理分析来自各方的信息,试图从中捕捉更多关于未来战局的蛛丝马迹。
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着梁山大军回朝后的动向。果然,如我们所料,宋江等人虽受了封赏,却被变相软禁在东京汴梁附近,行动受限,与旧部隔离。表面的风光下,是暗流涌动的压抑与不安。
这种僵持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江南方腊势大,接连攻占州府的消息不断传来,朝廷震动。终于,一道圣旨下达:命破格郎、先锋使宋江,即刻率领原梁山兵马,南下征讨方腊!
尘埃落定。血色江南的帷幕,即将拉开。
消息传来时,我和一清正在丹房。炉火映照着我们同样凝重的脸庞。
“他们……还是走上了这条路。”我低声说道,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
一清沉默着,将一道刚刚绘制好的“清心护灵符”递给我:“贴身收好。江南瘴疠之地,煞气深重,此符或可护你心神,不受侵扰。”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向南方,“我们也该动身了。”
我微微一怔:“去江南?”
“不,还不到时候。”一清摇头,“此时南下,目标太大。我们需先去另一个地方。”
“何处?”
“大名府。”一清吐出三个字。
大名府?我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北疆征辽结束后,梁山大军并未全部带回东京,有一部分兵力,包括许多受伤或将领,被暂时安置在大名府一带休整、听调!那里,或许有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人手”机会!而且,大名府地处南北要冲,消息灵通,也便于我们观察梁山南征的初步动向。
“我们去大名府……寻找可能脱离梁山的人?”我试探着问。
“嗯。”一清颔首,“征辽之战,虽胜亦惨烈,必有伤者思归,或有心灰意冷者。大名府鱼龙混杂,正是暗中观察、接触的良机。若能在此地物色到一两个合适人选,补充进我们的江南网络,必能起到重要作用。”
风险与机遇并存。大名府毕竟是朝廷重镇,耳目众多,我们必须万分小心。
“好。”我没有任何异议。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能勇往直前。
我们迅速收拾行装,依旧是轻车简从。一清再次施展手段,为我们二人变换了容貌气质,他扮作一名游方郎中,我则扮作他的药童,背着药箱,抱着用布包裹的琵琶(这已成了我离不开身的物件),悄然离开了已然开始飘雪的二仙山,向着南方那座繁华与危机并存的重镇——大名府而去。
江南的暗桩正在织就,而我们,则要深入虎穴,去寻觅那可能改变个别人命运的,第一块拼图。逆天改命之网,正从南北两个方向,悄然撒向那片即将被血与火浸染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