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章 暗流涌动布江南

作者:荀霂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确定了以玻璃镜换取资金的策略后,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一清亲自修书两封,一封给那位隐居江南的记名弟子陆仁嘉,信中并未言明玻璃镜的具体来历,只说是师门秘制奇珍,嘱托他寻找可靠海商渠道,销往海外,所得资金用于在江南购置产业,以备不时之需,并附上了详细的联络方式和辨认暗语。另一封则是给泉州一位与罗真人有旧谊的老海商,作为引荐信函。


    同时,我们从已制成的玻璃镜中,精心挑选了三面做工最为精美、镜面澄澈无瑕、边框以紫檀木镶嵌的小巧手持镜,用软绸包裹,装入一个不起眼的樟木盒中,与信件一同密封好。


    人选方面,清松年纪尚小,且需留在观中打理事务并作为联络枢纽,不宜远行。最终,一清决定派遣那两名哑仆中的兄长,名为“石坚”者,前往江南。石坚虽不能言,但耳聪目明,身手矫健,且对一清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他面容普通,不引人注意,正适合执行这种需要隐匿行踪的任务。


    一清将密封的木盒交给石坚,又细细叮嘱了沿途注意事项、与陆仁嘉接头的地点与暗号,并给了他足够的盘缠和一份绘制精细的路线图。为确保安全,一清还特意在他身上施加了一道微弱的护身灵印和追踪印记,以防不测。


    临行前夜,我看着石坚那沉默却坚定的背影,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此去江南,千里迢迢,沿途关卡林立,盗匪丛生,还要负责如此巨额财富的交易……


    “放心,”一清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安抚道,“石坚为人机警,且我已在信中言明,陆仁嘉会负责后续与海商的接洽,他只需安全将信物送到即可。况且,此事关乎师父嘱托,他们不敢不尽心。”


    我点了点头,压下心中的忧虑。如今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等待与信任。


    石坚带着我们的希望,悄无声息地下了二仙山,汇入南下的茫茫人海之中。


    他这一走,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连数月杳无音信。等待的日子格外煎熬。我一方面担心石坚的安危和任务是否顺利,另一方面,也从一清偶尔带回的零碎消息中,感受到外界愈发紧张的气氛。


    朝廷与梁山之间的摩擦似乎升级了,边境上爆发了几次规模不小的冲突,互有胜负。同时,关于“招安”的流言也在江湖上悄然传播,有人说宋江已派密使前往东京,与宿太尉等官员接触;也有人说朝廷内部对于是否招安梁山,争论激烈,主剿派与主抚派相持不下。


    聚义厅改名“忠义堂”的消息也得到确认,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一清对此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欲盖弥彰。”


    这段时间,我们并未闲着。在等待江南消息的同时,我们继续在丹房改进玻璃镜的工艺,提高成品率和质量,囤积更多的“资本”。同时,一清也开始利用他的卜算之能,结合我所知的“剧情”碎片,尝试推演未来可能发生的几场关键战役的大致时间与地点。


    “若招安成行,第一战,恐在北方。”一清在舆图上指向辽国边境,“朝廷必会借梁山之力,以毒攻毒,征讨辽国。”


    “征辽……”我回忆着,“此战梁山似乎损失不大?”


    “表面如此。”一清目光深邃,“然此战之后,梁山实力彻底暴露于朝廷眼中,鸟尽弓藏之危,已然埋下。且此战亦是分化瓦解梁山内部之始,宋江借朝廷之名,调兵遣将,晁盖旧部与江州嫡系,界限将愈发分明。”


    他的分析一针见血。征辽更像是一场秀肌肉的表演,也是宋江巩固权力、清洗内部的过程。


    “那之后呢?”


    “之后便是平定国内叛乱,田虎、王庆之流。”一清的指尖在河北、淮西一带划过,“此二寇虽乌合之众,但战事频仍,消耗的是梁山的底蕴与锐气。待到征方腊时……”他的手指最终沉重地落在江南,“已是强弩之末,油尽灯枯之局。”


    江南!方腊!这才是真正的修罗场,梁山好汉的埋骨之地!


    “我们必须在此之前,在江南站稳脚跟,布下足够多的‘生门’!”我语气急切。


    一清颔首:“待陆仁嘉那边传来消息,资金到位,我们便可根据石坚带回的江南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设立据点、布置退路的地点。太湖水域广阔,连通运河,且豪强林立,官府控制力相对薄弱,确是隐匿和转移的好去处。”


    就在我们为江南布局殚精竭虑之时,转机终于来临。


    这一日,清松兴冲冲地跑进丹房,手里举着一封皱巴巴、却封存完好的信函:“师父!步姐姐!石坚回来了!还带回了信!”


    我们闻言大喜,立刻接过信函。拆开一看,正是陆仁嘉的亲笔回信!


    信中,陆仁嘉首先确认已安全收到一清的信物(他用了暗语指代玻璃镜),并对师门竟能制作出如此“巧夺天工、恍若幻境”的奇珍表示极度震惊与赞叹。随后,他详细禀报了后续行动:他凭借一清的引荐信,顺利联系上了泉州那位老海商。那海商见到玻璃镜,亦是惊为天人,当即表示愿意全力合作,并利用其渠道,将三面小镜连同一些其他货物,一并运往了南洋诸国。


    结果出乎意料地好!玻璃镜在海外引起了巨大轰动,被番邦贵族视为“来自东方的魔法之镜”,竞相购买,最终竟换回了足足五千两黄金以及一批价值不菲的南洋珍珠、香料!陆仁嘉在信中激动地表示,这是他经商半生从未见过的暴利!


    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不仅如此,陆仁嘉在信中还附上了一份他初步考察的江南产业清单和几张简易草图。他利用部分资金,已在太湖西山岛购置了一处带有小型码头、看似破落实则结构坚固的旧茶庄;在苏州城外盘下了一家客流稀少、但后院深广、带有水门的绸缎铺;还在杭州钱塘江边买了一处看似普通、实则地下室可直通江边芦苇荡的货栈。这三个地点,皆地处要冲却又相对隐蔽,非常适合作为秘密据点。


    信的最后,陆仁嘉表示,剩余资金他已妥善保管,随时听候师门进一步指示,并会继续利用其商业网络,暗中留意朝廷与梁山的动向。


    “太好了!”我放下信,难掩心中激动。陆仁嘉的效率和能力远超预期,不仅成功变现,连据点都初步选好了!


    一清仔细看完信,脸上也露出了许久未见的轻松神色:“陆师弟办事,果然稳妥。如此,我们在江南便有了初步的根基。”


    他随即铺开江南舆图,根据陆仁嘉提供的信息,将那三处产业的位置一一标注出来。


    “西山岛茶庄,可作人员隐匿、物资囤积之中转;苏州绸缎铺,位于繁华之地,消息灵通,可作耳目;钱塘江货栈,临江靠水,便于紧急撤离。”他分析着每个据点的作用,“布局初具雏形。”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我问道。


    “首先,需增强这几个据点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一清沉吟道,“我可绘制一些简单的‘迷踪符’、‘避水符’,让石坚下次南下时带给陆师弟,布置在据点周围。其次,需物色并派遣一些绝对可靠的核心人手,常驻江南,负责日常管理和情报收集。清松需留在观中,石坚兄弟亦需轮换休息,看来,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值得信任的人了。”


    这确实是个难题。既要能力可靠,又要忠心不二,还要甘于隐匿,这样的人实在难寻。


    “或许……可以从那些与梁山有旧,但又对招安心存疑虑、或已萌生去意的人中寻找?”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清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哦?你有人选?”


    “暂时没有具体人选,”我摇了摇头,“但这是一个思路。比如,梁山之上,是否已有如李俊一般,暗中思退者?我们或许可以借助李俊这条线,或者通过其他隐秘渠道,留意此类人物。若能在他们脱离梁山前后,将其吸纳进来,他们熟悉梁山内部情况,又有江湖经验,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


    一清沉思良久,缓缓点头:“此计虽险,却并非不可行。待江南据点进一步稳固,情报网络初步建立后,或可尝试接触。但目前,还是以稳妥为主。”


    他顿了顿,看向我,语气坚定:“鸾音,江南之局已布下第一子。接下来,我们需更加谨慎,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同时,也要开始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关注北方战事,推演征辽之役的细节,看看能否在其中,为林冲等人,寻得一线规避风险的契机。”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暗流在江南涌动,而我们这艘悄然启航的小舟,终于在这汹涌的暗流中,找到了第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逆天改命的棋局,随着这关键一步的落下,变得更加清晰与真实。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