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暗流汹涌定策离

作者:荀霂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四卷:逆天改命


    卷首语: “我知道故事的结局,但不知道我们的结局。既然牵了你的手,那便神佛可逆,天命可改!”


    ---


    与一清互明心迹,定下白首之约后,我肩上的伤势仿佛也沾染了喜气,愈合的速度更快了。不过半月有余,伤口已然收口结痂,只要不做剧烈运动,日常行动已无大碍。


    然而,梁山泊内的气氛却与我的心情截然相反,一日比一日凝重。晁盖的病榻之前,探望的人流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聚义厅内日益频繁的密议和宋江一系人马暗中活跃的身影。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笼罩在整个山寨上空。


    我知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在晁盖这面大旗彻底倒下、宋江完全掌控局面并可能启动“招安”进程之前,悄无声息地离开。


    这一夜,月黑风高,正是密谈的好时机。一清悄然来到我的房中,烛光下,他的神色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鸾音,”他低声开口,不再有任何迂回,“我们必须尽快离开。晁天王……就在这几日了。”


    我心下一沉,虽然早有准备,但亲耳听到确切的时间点,依旧感到一阵紧迫。“我们该如何走?如今山寨各处关卡巡查严密,尤其是水寨,皆是宋江和吴用的心腹把守。”


    “强闯自是下策。”一清摊开一张他早已绘制的简易梁山地形图,指尖点在水泊几个不起眼的角落,“这几处水域暗流复杂,芦苇深密,巡哨船只较少涉足。我可施法,暂时迷惑哨探灵觉,你我趁夜色乘小舟,由此处悄然离山。”


    他的计划听起来可行,但风险依旧存在。“离山之后呢?我们去往何处?”我问道。天下虽大,但梁山泊势力不小,朝廷海捕文书亦未撤销,想要完全隐匿行踪,并非易事。


    一清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他目光沉静地看着我:“先去二仙山。师父他老人家默许你我之事,紫虚观乃清修之地,远离尘嚣,可暂避风头,亦可让你安心养伤,巩固修为。待风头稍过,再另寻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隐居不出。”


    二仙山确实是个好去处,有罗真人坐镇,等闲之人绝不敢去打扰。但我心中却另有思量。我知道梁山的结局,知道招安后征方腊的惨烈,知道那些我曾亲眼见过、甚至并肩作战过的、有血有肉的好汉们,大多会走向悲剧的终点。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然后独善其身吗?


    “一清,”我犹豫着开口,试探他的想法,“我们……就这样走了吗?梁山这些兄弟,他们……”


    他抬眸看我,眼神深邃,仿佛早已看穿我的心思:“你可是心有不忍?想改变些什么?”


    我点了点头,没有隐瞒:“我知道,以你我之力,或许无法扭转乾坤,阻止招安的大势。但……至少,能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一些本不该死的人,留一线生机?”比如林冲,比如鲁智深,比如武松……这些鲜活的生命,不该成为政治博弈和残酷战争的牺牲品。


    一清沉默了片刻,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良久,他才缓缓道:“逆天改命,谈何容易。每一个生命的轨迹,都牵扯无数因果。强行干预,恐遭反噬。”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我来自另一个世界,本就是这个世界的“变数”,我所做的一切,或许本身就在“天命”的算计之外?


    “我们不需要强行改变大势,”我抓住他的手,目光恳切,“我们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刻,提供一些‘信息’,或者创造一些‘意外’。比如,在未来的某场战役中,提前预警某个埋伏;或者,为某些人,指一条看似偶然的‘生路’。不直接对抗天命,只是……顺势而为,在命运的缝隙中,埋下几颗希望的种子。”


    一清凝视着我,眼中光芒闪烁,似乎在快速推演着各种可能性。他精通卜算,对天道命数有着远超常人的理解,我所提出的“在缝隙中埋下种子”的想法,显然触动了他。


    “你之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他最终松口,语气带着一丝慎重,“天道虽定,然遁去其一,变数自存。若操作得当,于细微处着手,或可……为部分人,争得一线变机。”


    他同意了!我心中一阵激动。


    “但此事需从长计议,谨慎布局。”他语气转为严肃,“首先,我们自身必须安全离开,隐匿行踪,方能于暗处筹谋。其次,不可直接泄露天机,需借他之口,或制造巧合,引导他们自行‘发现’生机。最后,目标不可过多,因果牵扯越少,反噬越小,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他迅速定下了行动准则,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好,都听你的。”我毫不犹豫地点头。


    “既如此,”一清指尖在桌上轻轻一点,“我们需在离开前,布下第一颗‘种子’。”


    “第一颗种子?”我疑惑。


    “李俊。”一清吐出两个字,“此人并非池中之物,有海外之志,且心思缜密,善于审时度势。他可为一枚暗棋。”


    混江龙李俊!我立刻想起,在原著中,他确实是极少数看透结局并早早为自己谋划后路的人之一,最终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之主。若能提前点醒他,或者给他一些暗示……


    “该如何做?”我问道。


    一清沉吟道:“我与他曾有数面之缘,此人对我尚有几分敬重。离开前,我可借卜算之名,赠他几句含糊的偈语,暗示‘蛟龙非池物,遇水则化龙’,‘东方有明路,海外见乾坤’。以他的机敏,自会深思。待梁山变故渐生,他必能联想到今日之言,早做打算。”


    妙啊!既不直接点破,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完全符合“引导自行发现”的原则。


    “那其他人呢?”我追问,比如林冲,他的结局尤其让我意难平。


    “林教头……”一清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他恩怨分明,执念太深,与高俅之仇已融入骨血,非言语可化解。且他身为梁山核心战将,目标太大,若贸然动作,极易引火烧身。他的路……只能靠他自己走,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在最后关头,见机行事,看能否为他保留一丝火种。”


    我明白他的顾虑,心中虽有不甘,但也知道这是最现实的做法。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明白了。”我压下心中的惋惜,点了点头。


    计划初步拟定,我们又仔细推敲了离开的细节、路线以及后续可能的联络方式(通过清松或某些绝对可靠的山野樵夫、渡船船公传递隐晦信息)。直到月上中天,万籁俱寂,我们才结束了这场决定未来走向的密谈。


    “三日后,子时,后院水榭汇合。”一清最后确认道,目光坚定而温柔,“等我。”


    “好。”我握紧他的手,感受着那份彼此交付的信任与依靠。


    窗外,梁山的夜色依旧深沉,暗流在水泊之下无声涌动。但这一次,我们不再是被动随波逐流的棋子,而是执棋之人,尽管力量微薄,却已决心在这既定的命盘上,落下属于我们自己的、逆天改命的第一子。


    携手破局,自此而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