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的喧嚣逐渐平息,同事们艳羡的目光与道贺之声亦缓缓消散,众人各自返回自己的座位。
王建国被几位相熟的干部拉着,低声探讨建厂的初步事宜,其眉宇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
而刘宇仿若置身事外,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将那份任命文件随意置于一旁,甚至未曾再多看一眼。
他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子,饮下一大口温热的白开水,那因升职而产生的虚浮之感,便被彻底压下。
三个月,六个车间。
这几个字眼,如烙铁般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无暇庆祝,亦无精力应酬,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崭新的稿纸,又将一支削得尖锐的铅笔握于手中。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在桌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
刘宇微微眯起双眼,脑海中,无数精密的零件与复杂的电路图飞速闪现、重组。
他要做的,并非仅仅是复刻后世成熟的电磁炉和电饭煲技术,更要结合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与材料限制,进行优化与改造。
他落下了笔尖。
铅笔在稿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声音虽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感。
一条条精准的直线,一个个完美的圆弧,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
线圈的绕组方式、功率控制模块的简化方案、散热风道的最优设计。
他甚至连外壳的模具图纸,都一并考虑在内,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简约与实用。
整个下午,刘宇宛如一位入定的老僧,完全沉浸于图纸的世界之中。
桌上的茶水凉了,他未曾察觉;同事下班的走动声,他未曾听见。
直至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从窗外隐去,他才缓缓放下手中的铅笔。
此时,桌上已铺满十几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那是两套完整且可直接投入生产的工业蓝图。
刘宇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未作丝毫停歇,径直走向办公室角落那台黑色的手摇电话机。
他抓起听筒,熟练地摇动了手柄,接通了总机。
“接物资处,找秦处长。”
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哪位?”
“秦处长,我是研究处的刘宇。”
秦处长的声音立刻热情了几分:“刘宇?哦!刘总工!恭喜恭喜啊!有何指示?”
刘宇的声音平静无波:“称不上指示,红星厂的项目,我需要一批材料,情况紧急。”
他言简意赅,直接报出了一连串清单:“高纯度硅钢片,需耐高温的,五十公斤,耐高温绝缘陶瓷板,厚度五毫米,二十平米。”
“还有直径零点五毫米的,优质紫铜漆包线,一百公斤。”
电话那头的秦处长听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些皆是金贵之物,尤其是那高纯度硅钢片,平日里都是按克计算的宝贝。
“刘总工,您所需要的可都是顶尖货品啊……”
“第一批样品,必须采用最好的材料,要拿到国际上去让外国人看的,不能给国家丢脸。”刘宇的语气虽不重,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砸在秦处长的心坎上。
秦处长在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一咬牙:“行!我明白!您放心,明日一早,我亲自给您送过去!保证是库里最好的材料!”
次日清晨,天色刚亮,一辆军绿色的解放卡车便“吭哧吭哧”地停在了部委大院的楼下。
秦处长身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亲自从车上跳下,指挥着工人小心翼翼地将几个盖着油布的木箱抬了下来。
刘宇早已在楼下等候,他走到木箱前,随手揭开一块油布。
晨光下,一叠叠码放整齐的硅钢片,泛着幽蓝色的金属光泽,旁边的陶瓷板洁白温润,触手冰凉细腻。
他拿起一片硅钢片,用指关节轻轻一敲,发出清越的嗡鸣声。
“好东西。”刘宇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
“那是!为刘总工办事,我老秦岂敢含糊!”秦处长拍着胸脯保证。
材料被运上楼,堆放在研究处空置的一角,立刻引来众人围观。
当大家得知这些材料是用于制造新产品时,整个办公室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刘宇望着那堆积如山的图纸,又看了看这些优质的材料。
他深知,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即便不眠不休,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图纸变为实物,他需要团队的力量。
他拍了拍手,吸引了研究处所有人的注意力。
“各位同事,红星厂的项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这些图纸,是我设计的新产品,电磁炉和电饭煲。”
他拿起一张电磁炉的总装图,展示给众人:“这东西的原理并不复杂,但零件繁多,精度要求较高。”
“我一人难以兼顾,如今需要大家协助,将这些零件加工出来。”
话音刚落,办公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能参与到这种尖端新产品的研发中,对于这些一辈子都与图纸,和旧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而言,是莫大的荣耀与机遇。
“刘总工,您尽管吩咐,让我们做什么都行!”
“没错,保证完成任务!”
看着众人高涨的热情,刘宇微微一笑,他走到图纸堆前,开始高效地分派任务。
“张工,你对绕线机最为熟悉,线圈部分交由你负责,务必确保匝数和圈径的绝对精准。”
“李师傅,你手部最为稳定,电路板的蚀刻和焊接工作,由你来承担。”
“王哥,你联系一下机加工车间,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出外壳的模具和散热风扇的叶片。”
他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将一张张复杂的图纸,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精准地分配给最为擅长的人员。
原本如一潭死水的研究处,瞬间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研究处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的工作状态。
有人在角落里专注地绕着铜线,有人在工作台前借着灯光,焊接米粒大小的电子元件,还有人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着刚刚出炉的金属外壳。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与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
刘宇则如幽灵般,穿梭于各个工位之间。
他时而驻足,指出一处细微的焊接瑕疵;时而拿起一个零件,提出一个更优的打磨方案。
在他的精准指导下,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第三天傍晚,当最后一个零件组装完成,一台通体银白、造型简约流畅的电磁炉,静静地呈现在工作台上。
它的表面是一块光滑的黑色陶瓷板,侧面是整齐的散热格栅,充满了超越这个时代的科幻美感。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围聚在工作台旁。
刘宇拿起电源线,插入墙上的插座,然后轻轻按下侧面的一个红色按钮。
“嗡……”一声轻微的电流声响起,面板上的一个指示灯亮了起来,一台崭新的机器,就此被赋予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