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章

作者:反派二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水晶皮肤


    挡在舱门前的人原本非常多,毕竟这是逃出的唯一通道,然而童昭珩手里举着这么一个东西,他每往前一步,前面的人群都散开三步。


    童昭珩:“……”我也很不想拿着这玩意儿啊!


    章鱼头血流不止,滴滴答答淌了一地,在童昭珩身后留下一道蜿蜒的血迹。他畅通无阻地来到紧闭的舱门面前,攥着刀柄把章鱼头断口处按在合金门的合页上,滋滋啦啦的声音立刻响起,味道十分刺鼻,是某种海藻腐烂后的腥味混合焦糊的气味。


    有几个胆大又好奇的旅客远远跟了过来,似乎也看明白了他们在试图做什么,人群重新恢复嗡嗡的交谈声。


    童昭珩把鼻子埋在衣袖里,但饶是如此,喉咙里还是止不住地刺挠起来。他看见自己手背上的静脉血管隐隐浮现出了淡蓝色的脉络,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指甲盖的根部也开始隐隐作痛。


    他回头看冼观,愣了一下,下意识伸手摸了摸他的脸。


    冼观诧异地回望过来,童昭珩给他看自己手指上沾着的一点晶体粉尘。


    冼观反应过来,也摸了一把自己的脖子,不知指尖触到了什么,他脸色微变,但却什么也没说。


    童昭珩却警觉起来:“怎么了?”


    冼观正摇头,童昭珩却已一把揪住他员工证的挂绳,扒开他衣领往里瞧。对方反应极快地一躲,但还是被童昭珩瞥见他锁骨到肩膀一片亮晶晶的。


    冼观不自然地拢了拢领口,童昭珩难以理解地问道:“怎么会这么快,你被咬了吗?”


    “没有。”冼观飞快地回答。


    童昭珩自然不信,他将章鱼头往旁边一插,强行上手扒拉。可里里外外检查了一圈,冼观身上确实有什么肉眼可见的伤口,只是皮肤表面结了一些冰晶,虽然薄薄一层,但他试图用手指强行抠掉时,冼观却“嘶”地抽了一声气。


    “啊……对不起,疼吗?”童昭珩抱歉地松开手。


    冼观被他放开的时候眼镜都歪了,头发也乱糟糟的,狼狈得不行。他手忙脚乱地整理衣角,有些埋怨地看了童昭珩一眼,自言自语般喃喃道:“你这人怎么这样。”


    童昭珩才不管他,继续追问:“是不是吸入了太多孢子?你左一条右一条的踢,被击中的瞬间,那些变异怪鱼喷出了更多孢子,肯定都沾你身上了。”


    冼观静了静,居然很坦诚地点头道:“可能是这样。”随后他往一旁走了几步,说:“那你离我远点。”


    童昭珩瞪着眼睛——他是那个意思吗?不料原本凑得近的几人闻言立刻退开几步,警惕地看着他们,仿佛下一秒两人就要变异似的。


    童昭珩无奈地摇摇头,可以理解,毕竟他们都还是第一次死。


    于是他重新拾起章鱼头——黑烟之下,可以看见厚实金属门的合页确实被腐蚀得凹陷了一块,但也只是浅浅的一层,效果远不及预期。按照这个进度,至少要几个小时才能弄断一个合页,他有些失望,又有些意料之中。


    章鱼头还挺沉,童昭珩手举酸了,干脆盘腿坐下来,手肘撑在膝盖上,维持着动作把章鱼头的断口贴紧门缝。同时心想:与其在一个死局里挣扎,还不如想想下次有机会的时候,如何能够效率最高地躲避危险。


    童昭珩不愿去想“无法再重生”这种可能性,而是仔细盘算起来。


    假设他下次重生的时间比这次再晚半个小时,那将是15点左右,立刻返程顺着步道返程上楼来得及吗?


    按照正常游览路线来测算,每一层的观光时间设定在两小时左右,就算什么也不看只是赶路,估计至少也要走半小时。这全因亚特兰蒂斯是个双螺旋形状的巨型建筑,直线距离很近的两点之间却要绕一大圈才能到,而所有链接的步道都带着一定弧度,上下坡也很和缓,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小观老师,你来。”他朝冼观招招手。


    冼观警惕地看了他一会儿,还是走过来蹲下身和童昭珩视线齐平。整个B2的穹顶大厅里,四处是恐惧的哭嚎和愤怒的叫骂,唯有这个角落一片祥和。


    “假设没有通行管制,也不坐胶囊电梯的话,从这里怎么出去是最快的?”童昭珩指着自己头顶问。


    冼观想了想,答:“走路。”


    “果然是这样吗……”童昭珩点点头。


    “走路去B3,然后坐应急逃生艇上去。”冼观补充道。


    “嗯?”童昭珩意外道。


    “从这里往回走,需要穿过整个巨藻森林和潮间带剧场,然后通过压力步道才能回到B1。B1本来就是亚特兰蒂斯面积最大的一层,就算对直穿过,再顺着珊瑚步道,全程也要一小时十五分钟左右才能回到海面。”冼观往身后指了指,“但从这里到B3的话,穿过这扇门,二十分钟就到了。”


    童昭珩点点头:“你说的应急逃生艇是什么?”


    “实验区设备多、深海情况又复杂,所以每两个科室配备了一艘应急逃生艇。”冼观说,“磁轨弹射,直达海面平台。”


    童昭珩眼睛登时亮了:“每艘艇能装多少人?”


    冼观做了个手势,童昭珩不可思议道:“才6个?”


    冼观面无表情道:“所以叫应急逃生艇,只是以防万一。当初设计亚特兰蒂斯的人,一定觉得这里完美无缺、固若金汤,根本用不上这么极端的手段吧。”


    “还真是跟泰坦尼克号似的。”童昭珩叹了口气,“没想到也有今天。”


    “可你之前不是说,这里平时有很多紧急预案和演习吗?”他又问。


    “都是在亚特兰蒂斯开始实际运营之后逐渐完善的,”冼观说,“这么大一个海底建筑,对外开放并且人流量这么大,在人类历史上都史无前例。就算前期理论测算得再好,也不可能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部预知到。”


    “毕竟要接待公众游客,用科研基地的舒适程度来对标可不够。”童昭珩了然地点点头。他还记得小时候亚特兰蒂斯刚开放时,全国刷屏式的热度之下,仍然掩盖不了大量的投诉——有嫌贵嫌远的、有说设施里空气不好不舒服的、有抱怨休息区不够走断腿的、有不满饮食种类和周边品类匮乏的,但这些都是“拔草”级别的小事。比较严重的一次事故是五年前遇到了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虽然建筑本体并未受损,但当时在里面的游客精神受创可是很严重,记得还赔了好大一笔钱。该事件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作为公共安全的案例被讨论了很久。


    不过自那之后,童昭珩就几乎再未听过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任何负面新闻了,想来那之后管理团队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在优化游客体验上,虽然就他自己而言,并没有体会到多大的区别。


    倒不如说,这一次的进馆经历简直是糟糕透了。


    “那个应急逃生舱,你有权限使用吗?”童昭珩又问。


    可惜冼观摇了摇头:“只有每个研究室的负责人有权限,但研究室的负责人不是每天都在馆内,需要通过邮件书面申请,获批后才能使用。”


    童昭珩表情不由得裂开,抓狂道:“都叫应急逃生了,谁还有空写书面申请啊!而且现在我们连电话短信都送不出去,我还发邮件呢,要不要飞鸽……飞鱼穿书算了!”


    冼观摊开手,表示这也不是他规定的。


    童昭珩只得重新关注走路出馆的方案。一小时一刻钟,时间根本不够。上一次管道破裂在15点一刻左右,第一次的电梯卡滞和本次鱼群发疯都在15:40左右,也就是说全馆进入二级警戒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了。那么从下次循环开始到被困,将只有四十分钟随意活动的窗口,他们最多来得及回到B1层而已。


    不过不同区域的鱼群是隔离饲养的,应该不至于会交叉传染,或许B1真的更安全?


    但问题的核心是,那些古怪的荧光藤壶真的就是问题的源头吗?那它们都是从哪来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污染B2层的呢?


    管道,对了,是管道!


    “B3层有一种管道,大概八十厘米的直径,管身是灰色的,贴了这样……这样的标志。”童昭珩掏出手机打开绘图APP,几乎一比一还原地复制出一个图标。他递到冼观面前,问:“这是做什么的管道?”


    这一次冼观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个?”


    “我……我小时候见过,哎你就别管了,满足一下我临死前的好奇心不行吗?”童昭珩也不怕露馅,反正如果死掉,一切又要重来。


    “是采集管道,原来用于采集海底泥沙以分析海洋环境、矿物质含量和微生物提取。”冼观说,“不过早已经废弃不用了,为什么问这个?”


    童昭珩思忖片刻,心一横道:“我说……我其实经历了时间循环,你信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