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作者:反派二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贴面礼


    童昭珩上一次站在亚特兰蒂斯的游客中心,还是小学毕业的暑假。


    那时候刚开馆不到一年,很多区域甚至还没有开放,正值第一波参观热潮。童昭珩当时在外面排队时就中了暑,进馆后看到的人比鱼还多,体验很不好。


    但今天不一样,工作日的上午,放眼望去除了他们一行人之外,检票口只有零星几个游客——一对母女,一对年长夫妻,两个结伴的女孩儿,和一个背着相机包的中年男人。


    “都多大年纪了还要参观海洋馆啊。”宋星月抱怨道,“跑这么大老远的。”


    她拿出手机测试信号,又切换成相机整理头发和睫毛。带队的辅导员小刘说:“这是集体活动,你就别开直播了。”


    宋星月没有答应也没有反驳,只是一脸无聊地摁灭了屏幕。


    童昭珩手揣在兜里,把视线移到广阔无边的海面上——天气不算太好,海天一片灰蒙蒙的,西风潮湿腥咸,所幸没有雨,能见度还不错。东侧五公里处的海面上,隐约能看见一个蓝白色的小点,那是城亚海底隧道其中之一个换气孔,名叫蓝塔。每相隔五公里处,红塔、黄塔、白塔和青塔依次伫立着,除了为全长三十公里的海底隧道送风之外,还可以帮来往船只定位。


    童昭珩所站的地方,是宛如航空母舰一般宽广的圆形海面平台,小时候他就是在这里暴晒过几个小时。海面平台几乎一半面积都做停车场、酒店和美食城用,可以收容上万游客,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岛般的平台只是整个建筑群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海面下的浩瀚工程,才是亚特兰蒂斯的主体。


    亚特兰蒂斯,柏拉图口中的神话岛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建筑群。亚特兰蒂斯自开业起就创下多项世界纪录,被所有媒体冠上“真正的大国重器”盛名。其浅海区对公众开放,做观光科普用,设立跨热带到极寒共9大主题生态展区、3个全息投影剧场以及各种交互性科普研学基地。中深海区则落成了数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组,从海洋地质勘探到海洋环境保护监测、从微生物研究到生物仿生科技等,不胜枚举,可谓人类勇敢探索未知深海的历史性步伐。


    这时班长终于取票回来,环视一圈,问:“赵爽他们呢?”


    “买周边去了。”宋星月答。


    小刘老师无奈道:“这时候买什么纪念品,还要拿在手里参观全程吗?”


    童昭珩主动开口:“我去叫他们吧。”


    他绕过箱包存取处,来到纪念品商店门外越过货架张望了一下,和赵爽几人打了个手势,等他们结账出来。


    纪念品商店的玻璃墙是一个巨幅的亚特兰蒂斯全景蓝图,大比例尺地还原了所有细节,旁边还有同款的5000张拼图在售卖。从侧面的横截图来看,亚特兰蒂斯就像一个海底火山烟囱——他们目前站的海面平台是火山口,下方呈双螺旋结构,主体建筑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圆柱体构成,就像是DNA链条一样,也被称为“海格力斯之柱”。童昭珩等着无聊,无意识间盯着这巨幅蓝图看了半天,晃过神来后连忙移开目光,揉了揉太阳穴。


    “过来拿好自己的票!”小刘老师喊道。


    几人领了票依次通过安检,检票后直接站到胶囊电梯前排队——这电梯一次只能承载8人,电梯里已经站着那对年长夫妻,于是他们几个自然地分成了两队。


    童昭珩自动后退一步说:“我坐下一辆。”


    和他轮到一辆电梯的是宋星月和那两个结伴的游客女孩,宋星月疑惑道:“这电梯这么小,人多的时候怎么办?”


    童昭珩指了指一旁的拱形大门:“正常游览是从珊瑚步道下去,但我们今天不逛负一层,坐电梯会快一点。”


    要关门前,电梯里又进来四个闹哄哄的高中生,两男两女。圆弧形的电梯门关上,八个陌生人就这样挤在一个狭窄幽暗的空间。但不适的感觉只有一瞬,当电梯启动的一刹那,四周的墙面霎时间亮起——电梯之外,他们这颗小小的胶囊已沉入海中,蔚蓝色的海水上方透着光束,形成漂亮的丁达尔效应,艳丽的珊瑚礁间游动着无数小鱼。


    原本背靠着墙的一个高中男生吓了一跳,回身道:“卧槽。”


    一个女生小声惊呼:“哇!好漂亮!”


    宋星月抬起头:“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她凑近戳了戳:“假的呀,屏幕。”


    “是海洋纪录片。”另一个女生说。


    宋星月拿出手机来,但背光太严重,她本人的脸在镜头里又黑又糊,只能兴致缺缺收起手机。旁边的女生偷看她好几次,和同伴两人眼神来来回回,似乎想说点悄悄话,无奈空间太小,不论说什么周围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这电梯怎么走得这么慢啊。”宋星月抱怨。


    “不能上下得太快,”童昭珩指着电梯门上的3m/s说,“避免减压病。”


    宋星月皱了皱鼻子:“这里的空气也很难闻。”


    “氮氧混合气体。”童昭珩指了指头顶的出风口,重复了一遍:“避免减压病。”


    “你好像一个人机解说员。”宋星月笑起来。


    童昭珩耸耸肩,他还记得自己小学来的那一次,所有人都惊叹于这个海底世界的落成,以及周遭每处细节的满满科技感。几年过去,身边变成了无趣的大人,没有人会再为人类能如此轻易地漫步深海而大惊小怪了,甚至近几年来,连网上都没什么人讨论亚特兰蒂斯了。


    “你就是因为脾气太好,才总是被欺负。”宋星月又说。


    童昭珩奇怪道:“我什么时候被欺负了?”


    宋星月摆摆手,直到出电梯前都没再说什么。


    “来这边集合。”小刘老师朝他们招招手。他旁边是一根巨大的立柱,上面写着“会面点”以及“海拔-100米”。


    “不进去吗?”赵爽问。


    “等导览过来。”班长答。


    “还要导览呢,”赵爽说,“这地儿我小时候都来过了。”


    “谁小时候没来过,”宋星月怼他,“来过你还兴冲冲地去买周边。”


    “给我女朋友带的。”赵爽不高兴答,“她今天过生日呢,要不是为了学分我才不来。”


    几人站了有五分钟,小刘老师接起电话,一边朝一个方向挥手:“哎!冼老师,这边这边!”


    童昭珩抬眼望去,人群中一个走过来一个男人,肩背挺阔,双腿修长,个子极高,至少有一米九。那人穿着简单的白衬衣,黑色长裤收在短靴里,胸前挂着一块工作人员证。他黑发三七分着往后梳,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如画眉目,挺直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镜腿拴着一条细细黑绳,手里捏着一串耳机。


    周围尽是窃窃私语的声音,听着比看电梯投影纪录片时可要惊喜多了,全因男人五官极其标致,实在英俊得有点过于惊人。


    “这是我们导览?”几个同学都懵了,“这也太帅了,明星吗?”


    “明星都不长这样,”宋星月也张大了嘴,说,“跟滤镜……不,跟建模出来似的。”


    男人走近,和小刘老师简单交流了两句,略一点头,转过脸来开口道:“同学们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览,我叫冼观,冼星海的冼,以观天象的观。”


    小刘老师做了个手势:“这是冼老师,这是我们班的同学们。”


    冼观:“叫我小观就行。”


    近距离的美貌暴击叫众人一时间都说不出话,在短暂的怔愣后,几人呼啦围了上去。


    “小观老师,今天你带我们参观?全程都一起吗?”


    “小观老师,你几岁了,看着应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吧。”


    “这也太帅了吧,是因为海底没有日照,所以皮肤这么好?”


    冼观面上没什么表情,只挑了一个问题回答:“对,今天我们的行程大约一个半小时带队游,半小时自由活动。这边是耳机,一人一个。”


    童昭珩左右看看,周围不少人拿出手机来偷拍冼观,但当事人十分淡定,应该是早已习惯这种场面。


    长这么帅却在海底工作,也太可惜了吧。童昭珩心想。


    或许他不喜欢被人注意,所以才故意躲在海底。他又想。


    “还多了一个。”冼观发完耳机,看着手里剩的一个,童昭珩忙走上去:“不好意思,还有我。”


    童昭珩迎向伸过来的手,指尖短暂地一触即分,他注意到对方手腕上带着一块款式简洁的智能手表,乍眼看不出什么牌子的。


    童昭珩一边把耳机往头上戴,一边斜眼瞥旁边:“小刘不是不让你开直播吗?”


    “这不开不行啊,我粉丝女生多,”宋星月一扫之前的不耐烦,兴冲冲地冲冼观背影扬了扬下巴:“这脸,这腰,这腿,不帮我刷点流量不是太浪费了吗!”


    她镜头一开,童昭珩立刻往旁边让了让,避免自己入镜。与此同时,冼观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都能听见吗?”


    他长相俊美,皮肤白皙,一眼看不太出年纪,但声音却稍显低沉,咬字清晰,说话节奏不疾不徐,就像科普片的配音一样。


    “宝宝们,你们要是能听见……”宋星月对着手机指了指耳朵,“再配这张脸,晚饭都能多吃三大碗。”


    “听说各位是海洋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所以今天我们的参观内容,将会简单带过海洋馆部分,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科研所实验室。”冼观的声音再次从耳机里传出,“正如大家所见,我们目前所在的地方是亚特兰蒂斯的B2层,横跨浅海区和中层带。而我们的目的地,是B3层的研究室区,请大家随我来。”


    他避开了空间更开阔、路线更长的主游览线路,而是领着众人来到一个拱形的通道入口前,通道内灯光幽幽,地砖铺设呈箭头形状,形成一个向下的坡度。


    他迈开步子,几人赶紧跟上,周围的游客也跟上来几名,不知是为了看脸还是为了蹭讲解。


    “目前我们周围的是温带海藻森林,”冼观指着上方的全透明罩顶说,“上层是巨藻林,中层有章鱼和海星,都是高超的拟态生物,大家可以注意下能不能找到拟态章鱼。下层是狼鱼和盲虾,以及地热喷口。”


    这个通道内径约四米,三百六十度全透明,视野所及之处都被荧蓝的海水所包围。黄色的小鱼群从头顶鱼贯而过,两侧有通天的巨大海藻随波摇曳,之间穿梭着小丑鱼、蝠鲼、鲷鱼、石斑等不下十种鱼类,令人目不暇接。只是冼观三句话就概括了三片生态,几人一会儿仰着脖子望,一会儿又朝身边找,还没瞧清楚呢,又连忙低头去看透明地板,一抬头,冼观已经走出去老远。


    “啊?这就看完了?”赵爽愣道。


    冼观面无表情地回过头来,小刘老师忙补充道:“同学们,今天咱们学校组织的是亚特兰蒂斯深海实验室集群的参观,不是游览海洋馆。有兴趣的可以抽课余时间自己来,这里好玩好看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谁课余时间要大老远来这里。”宋星月嗤了一声,面对童昭珩疑惑的目光,她扬了扬手机:“一进通道信号就不好,卡得要死,观众弹幕我都看不见,现在干脆直接断了。”


    童昭珩之前在游客中心看蓝图时就注意到过,这里其实一个悬浮的玻璃栈道,也是B2和B3层之间的一条近路,直通全景鲸鲨厅。有了这个认知之后,他便能明显察觉到整个栈道确实在随着洋流而轻微摆动,空气中还弥漫着一点海腥味。


    而通道尽头的出口处,冼观负手而立,双腿略分,背很挺,蓝色的水光游弋在他五官艳丽但表情寡淡的脸上,像一件漂亮精致的瓷器。他身后是数十米高的全景玻璃,壮观非常,船舰大小的鲸鲨从他头顶缓慢游过,笼罩下一片阴影。


    确实挺像游戏建模的,童昭珩心想。


    大厅的另一侧,也就是鲸鲨巨幕对面还设计了一片开放水域,和通道里的水路循环连接。一名工作人员穿着防水连身裤、戴着护目镜,拎着筒子跨进水池,准备给路过的蝠鲼喂食。


    童昭珩看冼观也等得无聊,随口问:“我记得实验室在负三层?为什么不直接坐胶囊电梯下去。”


    冼观看了他一眼,答:“电梯外壁被藤壶爬住了,上午在清理B3段,所以暂时只能步行。怎么,你之前参观过?”


    “没去过实验室里面,只从外头看见过招牌。”童昭珩说,“小学的时候来过。”


    “小学?”冼观闻言多看了他一眼,顿了顿,说:“你记性很好。”


    童昭珩敷衍地笑笑:“常有人这么说。”


    他确实记性很好,并且不是一般化的好。他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记住生活中几乎所有细节,就算是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无关信息,俗称过目不忘,也有专家曾说他或许是超忆症。


    只是比起那些“听讲看书一次就能全记住”等显而易见的好处,童昭珩从小到大的体验更多是困扰——他无法筛选、也无法控制录入什么信息,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都不由分说地涌进他脑子里,即使是那些尴尬的瞬间,再或者某些痛苦的回忆,都无法从脑中屏蔽删除。更别提信息量过大、内容过载的时候,偏头痛的老毛病还会找上门来。


    这件事身边很少有人知道,毕竟面对着一个能够记住你所有承诺或是无心之言的人,任谁都会感到不适或紧张,所以他几乎不去纠正别人记错的内容,童昭珩从很小时候就有了这个意识。


    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于是童昭珩又凑近全景玻璃细看丰荣里藏了什么动物,正巧一头怪模怪样的灯笼鱼从他面前游过去。


    怎么能这么难看啊,童昭珩腹诽道,弱光区就开始长得这么随便了吗?


    “那个亮亮的是什么?山洞里的。”童昭珩眯起眼睛自言自语道,手掌贴到冰凉的玻璃上。


    “吸血章鱼,也叫幽灵蛸。”冼观不知何时站到了他身后,“亿万年前,幽灵蛸被蛇颈龙追杀,不得不退入深海生存,从而进化出了一种特殊色素,让血液可贮藏比其他乌贼多五倍氧气。再加上它们的生物光又利于深海生存,可以吓退天敌。”


    “蛇……蛇颈龙?”童昭珩迷惑道,一时间不知道冼观是不是在讲冷笑话,“这东西从侏罗纪就有了?”


    “嗯,”冼观十分认真地点头,“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时候,所有大型水生爬虫类基本都灭绝了,所以它们一直苟到现在。”


    童昭珩乐不可支:“你是说,这章鱼活活把天敌熬死了?”


    冼观扬眉点了点头,随后退开半步,转而招呼其他人说:“希望大家走快一点,尽量少在不必要的地方停留,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还没到呢。”


    童昭珩慢了半怕才意识到一件事——他每次和冼观说话的时候,耳机里并未同步传来对方的声音,难道冼观每次和他交谈时都把麦关了吗?


    他奇怪地随意回头扫了一眼,却瞥见原本躲在岩石中的深红色章鱼竟然朝他直直冲了过来!速度之快,他的眼睛只来得及捕捉一道残影——几乎是一瞬间,八条触手已猛地拍在玻璃罩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童昭珩双目瞪大,吓得僵在原地,而经过一次尝试失败,章鱼八爪已迅速收拢、后退几米,再次全速冲撞过来,所有触手上尖刺瞬间竖立,口器上的一圈森然尖牙尽数张开,几乎就要刺穿玻璃吞下他的脸!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