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太平公主

作者:芮祎Sophie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垂拱二年的初春,洛阳宫城仿佛一夜之间被东风唤醒。掖庭局庭院里的那株老海棠爆出满树花苞,粉白相间,在尚有寒意的空气中颤巍巍地绽放。杜善晨起经过时,注意到最大的一枝竟已伸到值房的窗棂边,仿佛要窥探室内的秘密。


    这日清晨,杜善照例提前半个时辰来到值房。晨光透过窗纸,将案头新到的文书镀上一层柔光。她注意到最上面是一卷用深青色绫帛装裱的文书——这种装帧规格,通常只有亲王公主级别的批阅才配使用。


    她的心跳不由加快。轻轻展开卷轴,朱砂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份关于重修白马寺的奏请,工部提议拨绢三千匹、银五千两。而在奏疏的留白处,密密麻麻的批注如刀剑般凌厉:


    "三千匹绢可造佛寺几何?令工部详列用度明细。"


    "银两从何支取?户部、内帑之分摊几何?"


    "突厥使团将至,绢帛是否优先外宾赏赐?"


    "三日内,集工部、户部、鸿胪寺共议。"


    每一句批注都直指要害,朱砂笔迹瘦硬如铁,银钩铁画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最让杜善震撼的是批注末尾那个熟悉的签押——"太平"二字如利剑出鞘,最后一笔狠狠拖出,仿佛要将纸面划破。


    这就是太平公主的朱批。


    杜善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尚且湿润的墨迹,仿佛能感受到批注者落笔时的力度与决断。与她临摹已久的上官婉儿的精妙周详不同,太平公主的批注带着一种近乎霸道的锐利,每个字都像一把匕首,直刺问题的核心。


    "看呆了?"


    孔司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杜善慌忙起身。孔司记的目光落在展开的文书上,眼神微动:"公主的批阅,向来如此。"


    "公主殿下...似乎对数字极为敏锐。"杜善谨慎地说道。


    孔司记的唇角微微扬起:"去年公主督建明堂,百万钱帛过目不忘。户部有个郎中虚报三百匹绢,被殿下当庭指出,羞得差点撞柱。"她伸手点着批注中"鸿胪寺"三字,"看出门道了吗?"


    杜善凝神细看,忽然醒悟:"重修佛寺本与鸿胪寺无关,但公主特意将其纳入议政范围..."


    "因为鸿胪寺卿崔湜,是北门学士王珺的姻亲。"孔司记的声音压得极低,"王珺上月因星象图案被训斥,公主这是在给北门学士卖人情。"


    杜善倒吸一口凉气。区区几行批注,竟暗藏如此深的机锋。她再次细读那些朱批,果然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不同于寻常公文处理的深意。


    当日下午,杜善被传唤至公主府文书房送交档案。这是她第一次踏入太平公主的直属领地。与掖庭局的简朴不同,这里的陈设极尽奢华:紫檀木大案上摆着和田玉笔山,端溪砚台大如盘碟,就连镇纸都是鎏金雕花的。


    她垂首静立等候时,目光不经意扫过案头一卷摊开的《华严经》。书页空白处写满了批注,字迹与早晨所见朱批如出一辙。最令她惊讶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句经文旁,太平公主竟批道:"一寺之修,关乎朝局;一绢之费,牵连各方。修寺事小,却是一面镜子,照见朝堂众生相。"


    这等将佛理与政事巧妙结合的见解,让杜善看得心惊又钦佩。


    "好看吗?"


    一个慵懒而威仪的声音突然响起。杜善猛地抬头,只见太平公主不知何时已立在屏风旁,身着绯色常服,金丝绣成的凤凰在衣袂间若隐若现。


    "卑职该死!"杜善慌忙跪地。


    太平公主却轻笑一声,缓步走到案前,执起那卷《华严经》:"说说看,本王批得可有道理?"


    杜善伏地不敢抬头:"卑职愚钝,不敢妄议。"


    "抬起头来。"太平公主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孔司记说你临摹婉儿的笔法颇有心得,想必也有些见识。"


    杜善艰难地抬头,正对上太平公主深邃的目光。那是一双与武则天极为相似的眼睛,看似慵懒,却暗藏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卑职以为...殿下见解精妙。"她谨慎措辞,"将修寺之事与朝局相联,正合《华严》理事无碍之境。"


    太平公主挑眉:"哦?那你说是修寺重要,还是理政重要?"


    杜善心念电转,忽然想起早晨看到的朱批,鼓起勇气答道:"理事无碍,修寺即是理政。如殿下批阅白马寺奏疏,既见佛法,亦见朝纲,便是圆融之道。"


    殿内一片寂静。杜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生怕这番大胆的言论招来祸事。


    良久,太平公主忽然大笑:"好个''理事无碍''!孔司记果然没看错人。"她将《华严经》掷到杜善面前,"赏你了。好好琢磨,下月初一的佛寺议事,你来做记录。"


    杜善抱着那卷《华严经》回到掖庭局时,双手还在微微颤抖。孔司记正在院中赏海棠,见她魂不守舍的模样,淡淡道:"见过公主了?"


    "是。"杜善将经书呈上,"公主赏赐..."


    孔司记却不接,只瞥了一眼:"公主赏你的,便收好。记住,今日之言,他日可能救命,也可能送命。"


    是夜,杜善在灯下细读那卷《华严经》。太平公主的批注遍布页边,有些是对佛理的创新诠释,有些是对时政的深刻见解,字字珠玑,却也句句惊心。在"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一句旁,公主批道:"心能画世,权能改世。掌权者当如画师,善调色彩,明辨浓淡。"


    杜善看得心潮澎湃。这等将佛理与权术融会贯通的见解,让她对太平公主的智慧佩服不已。她忽然明白,太平公主的批注之所以震撼,不仅在于其犀利精准,更在于那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的日子里,杜善接触到更多太平公主批阅的文书。她发现公主尤其关注财政与军事,对数字极其敏感,往往能一眼看出奏疏中的漏洞或不实之处。在一份关于边镇军粮的奏报上,公主批注:"朔方军报存粮三十万石,然去岁河东旱灾,调粮二十万石往赈。存粮何来?令查粮仓账簿及调粮记录。"


    这等洞察力,让杜善叹为观止。


    更让她惊叹的是公主处理复杂事务的手腕。在一份关于科举取士的奏疏上,公主批注:"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经义。然治国需通实务者,今岁特设''达用科'',试策论与算术。"短短数语,就打破了几十年的科举传统。


    杜善开始悄悄模仿太平公主的批注风格。她发现公主善用短句,直指核心;善用问句,引发思考;善用数字,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公主的批注总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然而这种模仿很快就遇到了挑战。那日她批阅一份关于宫中用度的奏请时,下意识地模仿公主的犀利风格,写道:"胭脂水粉开支较去岁增三成,缘由何在?"


    孔司记看过批注,冷冷道:"公主可以这么批,你却不可以。"


    杜善愕然。


    "公主是天潢贵胄,批得再犀利,无人敢怨。你若是这般批注,尚功局那帮人能记恨你十年。"孔司记提笔将批注改为:"今岁有新选宫人入宫,用度略增尚属合理。然则三成之增仍显过多,可详查明细。"


    杜善看着改后的批注,恍然大悟。同样的意思,经过委婉表达,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这让她想起上官婉儿的周详,太平公主的犀利,孔司记的谨慎——每个能在宫中立足的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智慧。


    四月朔日,白马寺重修议事在公主府举行。杜善作为记录官,第一次亲眼目睹太平公主理政的风采。工部、户部、鸿胪寺的官员们毕恭毕敬,公主每问必切中要害,数字信手拈来,典故随口引用,将一场可能扯皮数日的议事,在一个时辰内解决得干净利落。


    回掖庭局的路上,杜善抱着记录文书,脑海中回荡着公主今日的话语。她忽然明白,那些犀利的朱批背后,是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头脑和丰富的理政经验。批注的风格可以模仿,但真正的智慧,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历练。


    是夜,杜善在值房重新临摹太平公主的朱批。但这一次,她不再单纯模仿笔迹,而是试着理解每个批注背后的思考过程:为什么这里用反问?为什么那里引数据?为何某些事项要亲自决断,而有些则要下放讨论?


    窗外的海棠花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暗香浮动。杜善伏案疾书,笔下的字迹渐渐有了变化——依然带着公主的凌厉,却多了一份属于她自己的沉稳。


    当晨光再次照进值房时,杜善完成了最后一笔。她看着自己的批注,忽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她已经能够将上官婉儿的周详、太平公主的犀利、孔司记的谨慎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孔司记悄然出现在门前,目光扫过案上的文书,微微颔首:"总算有点样子了。"她将一枚铜钥匙放在案上,"即日起,公主府的往来文书,由你初步批阅。"


    杜善接过钥匙,触手冰凉,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她抬头望向窗外,海棠花正开得绚烂,粉白的花瓣在晨光中几乎透明。


    她知道,从今天起,她将真正踏入那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权力世界。而太平公主那些如刀似剑的朱批,将是她前行路上最明亮的灯火,也是最锋利的刃。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