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7章 省城问道

作者:王胤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省城的秋,比柳湾乡更多了几分疏朗与开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里弥漫着都市特有的繁忙与秩序感。周砥驾车穿行其间,心境也仿佛被这庞大的城市格局重新涤荡,那些在乡里积压的郁气稍稍疏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审慎的期待。


    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他抵达了位于城西的一个干休所。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一栋栋小楼显得安静而低调。门卫核查严格,确认了预约后才予放行。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周砥来到一栋爬满藤蔓的小楼前。按下门铃,片刻后,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家常的灰色夹克,目光锐利而沉静,正是退休的前省纪委书记沈官清。


    “沈书记,您好。我是柳湾乡的周砥。”周砥微微躬身,语气恭敬。


    “周砥同志,进来吧。”沈官清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侧身让开,“不用拘礼,我现在就是个闲散老头。”


    客厅布置得简洁而雅致,书香气息浓郁。靠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其中以政治、历史、法律类居多。墙上挂着几幅字画,笔力遒劲,内容多是“宁静致远”、“浩然正气”之类。


    落座后,一位保姆模样的阿姨端上来两杯清茶。沈官清随意地问了问周砥路上的情况,语气平和,仿佛真是寻常长辈见晚辈。


    “柳湾乡最近动静不小啊,”寒暄过后,沈官清切入正题,手指轻轻点着沙发扶手,“生态农业,风险基金,电商平台,还有那个红旗水库的规划……报纸上、内部的简报上,都能看到。做得不错,很有想法,也很有闯劲。”


    周砥谦逊道:“沈书记过奖了。都是乡党委政府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顺应政策和市场的尝试,很多地方还在摸索,做得还不够好。”


    “摸索好,尝试也好。”沈官清点点头,“基层最怕的就是一潭死水,不敢试,不敢闯。你们能搞出这些名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似乎深邃了些,“我听说,最近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周砥心中微动,知道正题来了。他斟酌着语句,将县里近期的一些“动态”,包括检查组、流言、以及那些看似合规实则束缚手脚的新规定,客观地、不加过多个人情绪地陈述了一遍。他没有点名马副县长,只说是“县里某些部门”或“一些不同的看法”。


    沈官清静静地听着,偶尔端起茶杯呷一口,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直到周砥说完,他才缓缓开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来如此。你做出了成绩,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或者 simply 让一些人觉得不安了,遇到阻力是正常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风,而在于你的根扎得深不深,树干硬不硬。”


    他顿了顿,像是在组织语言,又像是在回忆什么:“官场啊,有时候就像下棋。有的人喜欢猛冲猛打,想吃掉对方的帅;有的人喜欢步步为营,巩固自己的地盘;还有的人,不想着怎么赢棋,就想着怎么给对手设绊子,让谁都下不好。第三种人,最是讨厌,但也最难避免。”


    “你现在遇到的,大概就是第三种。”沈官清看着周砥,“他们用的手段,都在规则之内,甚至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你硬顶,是不讲政治;你完全顺从,就被捆住了手脚。难办。”


    周砥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沈书记看得透彻。我们现在就是感觉有力使不出,很多时间精力耗在了应付程序和准备材料上,发展的节奏被打乱了。”


    “那你是怎么应对的?”沈官清饶有兴趣地问。


    周砥便将自己要求规范操作、记录成本影响、加强宣传透明等做法简要说了。


    “嗯。”沈官清沉吟片刻,“应对得还算得体。守正,是根基。只要你自己立得正,手脚干净,程序上无懈可击,他们就很难从明面上把你怎么样。但是,光守还不够,还要会出奇。”


    “请沈书记指点。”周砥身体微微前倾。


    “所谓出奇,不是让你去搞歪门邪道。”沈官清摆摆手,“而是要跳出他们给你画的圈圈,从更高的层面,或者更新的角度去破局。比如说,他们用繁琐程序拖延你,你能不能想办法简化流程,或者争取试点政策的特权?他们想收紧你的资金,你能不能开辟更多元的资金来源,比如引入更有分量的社会资本,或者争取更高层面的专项支持?”


    “再比如,”沈官清目光投向窗外,“他们攻击你独断,说理事会形同虚设。那你能不能把理事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仅仅是个评议机构,让它真正参与决策、监督,甚至引入外部独立理事,提高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到时候,任何决策都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他们还能说什么?”


    周砥听得眼前一亮,这些思路确实为他打开了新的窗户。他之前更多的是被动防御和内部规范,确实缺少这种“跳出棋盘”的思维。


    “还有就是,”沈官清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要善于借势。你现在做的生态农业、乡村振兴,是当前从上到下都在强调的大政方针。这就是最大的势。你要把你个人的工作、柳湾乡的发展,融入到这大势中去解读、去呈现。让你的成绩成为贯彻中央和省里精神的生动实践,让你的困难成为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关注你的就不再是梨安县里的几个人了。”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周砥对眼前的困境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与马副县长个人的较量,而是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和破题。


    接下来的谈话,更多转向了基层治理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沈官清虽然退休,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依然深刻,视野开阔。他询问了柳湾乡村民自治的实际状况、乡贤理事会的运行细节、处理矛盾纠纷的一些土办法等等,听得十分仔细,不时还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逼着周砥不断深入思考。


    周砥也放开了一些,结合柳湾乡的实际案例,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困惑和思考。两人一问一答,颇有几分学术研讨的味道。


    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窗外的阳光变得柔和。


    沈官清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笑道:“人老了,精神不济了。今天聊得很畅快。周砥啊,基层是座富矿,也是个大熔炉。你能沉下去,是好事。但要记住,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更要保护好自己,棱角太分明,容易折断;一点棱角没有,就成了鹅卵石,随波逐流,也没意思。这个度,要自己把握好。”


    他站起身,从书柜里抽出两本自己写的书,签上名递给周砥:“一点小礼物。都是我退休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许对你有点参考价值。”


    周砥双手接过,连声道谢。他知道,这次谈话到此结束了。


    告辞出来,走在干休所静谧的小路上,周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沈官清没有给他任何具体的承诺,也没有透露任何关于沈清荷的信息,更没有指点他如何去对付马副县长。但这次谈话,却给了他比那些更宝贵的东西——是一种视野的提升,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沉静的力量。


    他隐约感觉到,沈官清对他的关注,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柳湾乡的工作,可能也夹杂着一些对故土晚辈的照拂,甚至可能有一丝对过往某种情怀的寄托。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次省城问道,都让他获益匪浅。


    就在他走到干休所门口,准备上车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入,在不远处停下。车门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下来。


    剪裁合体的职业套装,挽起的长发,清冷而干练的气质——正是沈清荷。


    她显然也看到了周砥,脚步微微一顿,脸上掠过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


    “周乡长?”沈清荷走了过来,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你怎么会在这里?”


    周砥压下心中的些许波澜,坦然道:“沈书记召见,我来聆听老领导的教诲。刚结束。”


    沈清荷点了点头,眼神似乎柔和了些许:“父亲退休后很少见外人,尤其是基层的同志。他能见你,说明对你做的事情是认可的。”她顿了顿,像是解释般补充了一句,“我周末有空会过来看看他。”


    “沈书记的谈话让我深受启发。”周砥诚恳地说。


    “那就好。”沈清荷语气平淡,“基层工作复杂,多听听老一辈的经验没有坏处。”她似乎不打算多谈,看了一眼干休所深处,“我先进去了。”


    “好。”周砥点头示意。


    沈清荷微微颔首,转身朝里走去,背影挺拔而利落。


    周砥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绿荫深处,这才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室。他握着方向盘,却没有立刻发动汽车。


    与沈官清的深谈,与沈清荷的意外邂逅,都像是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涟漪。省城之行,似乎预示着某种转折。前方的路,迷雾并未散去,但他手中的罗盘,仿佛经过校准,指向更加清晰的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发动汽车,汇入省城傍晚的车流。他知道,他该回去了。柳湾乡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那些暗涌的潜流,还需要他去面对,去疏导。


    只是这一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