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5章 潜流

作者:王胤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柳湾乡的夏日,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秋意初显,沉甸甸的稻穗开始染上金黄,鱼塘里的肥鱼也到了最鲜美的时候。周砥提出的利用红旗水库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垂钓的构想,经过理事会反复讨论和专家论证,初步形成了方案,开始吸引一些周边城市游客的好奇目光。电商平台的试运行,也为柳湾乡的生态鱼、有机稻米打开了线上销路,虽然订单量还不大,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


    一切似乎都在沿着周砥规划的蓝图稳步推进,柳湾乡正从一个默默无闻、甚至带着负面标签的落后乡镇,逐渐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样板转变。周砥的声望在民间达到顶峰,在县里的分量也日益加重。


    然而,官场的生态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表面的平静之下,因周砥的“不识抬举”和持续坐大而积聚的不满与焦虑,正在酝酿新的风波。


    马副县长办公室的灯光,近日常常亮至深夜。烟雾缭绕中,他与几个心腹之人密谈的频率明显增加。周砥拒绝调离,如同一根硬刺扎在他的喉间。他原本计划将周砥这匹“黑马”送入市里那个看似光鲜实则容易埋没的岗位,既显得自己惜才,又消除了本土的潜在威胁。没想到周砥如此沉得住气,甘愿留在乡里“打地基”,这反而让他更加不安。一个既有能力、有政绩,又深得民心、还获得了上层关注的乡镇主官,其能量是不可小觑的。


    “不能再让他这么顺风顺水下去了。”马副县长掐灭烟头,对坐在对面的县府办主任低沉地说,“他那个生态农业,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又是基金又是电商又是旅游,这里面能没有问题?那么大的资金流量,那么复杂的利益关系,他周砥就真是圣人?”


    府办主任心领神会:“县长说的是。发展快了,难免疏漏。尤其是那个风险共担基金,资金来源复杂,使用监管要是跟不上……还有电商平台,听说和外面一家私营企业合作得很紧密……”


    “工作要做细。”马副县长意味深长地说,“有关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职责,该检查检查,该审计审计,这也是对干部负责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也是爱护同志。”


    很快,一支由县审计局、农业局、市场监管局联合组成的“重点项目规范运行检查组”成立,名义上是“帮助乡镇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第一站就直奔柳湾乡,重点核查生态养殖风险共担基金的账目和使用情况,以及电商合作平台的资质和协议。


    检查组下来得突然,态度公事公办,要求调阅的材料极其细致繁琐。乡里负责基金账目的年轻干部紧张得额头冒汗。周砥闻讯赶来,面色平静地接待了检查组,指示全力配合。


    “周乡长,别误会,例行公事。”带队的审计局副局长笑着解释,“现在各级对涉农资金监管都很重视,你们这个基金是新生事物,县里也是想帮你们把把脉,总结经验,以便更好推广嘛。”


    周砥点头:“应该的。欢迎检查组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他心中冷笑,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藏着怎样的目的,他心知肚明。


    检查持续了三天。这三天里,周砥照常处理各项工作,甚至亲自去协调了一起因引水灌田引发的邻里纠纷,显得从容不迫。只有刘茂才等核心骨干才知道,周砥每晚都会仔细询问检查进度,并让他们将基金筹建和运行的所有会议记录、决策流程、公示材料准备得清清楚楚。


    检查结果出乎检查组意料。基金账目清晰,每一笔钱来龙去脉都有据可查,使用严格按照章程经过理事会集体评议和公示,虽然初创阶段有些手续略显简单,但绝无任何违规挪用和利益输送迹象。电商合作协议也经过乡法律顾问审核,权责明晰,并无陷阱。


    检查组挑不出实质性问题,只能在一些流程细节和文书规范上提出几点不痛不痒的“改进建议”,悻悻而归。


    消息传回马副县长那里,他脸色阴沉,半晌没有说话。周砥工作的严谨和干净,让他有种无处下手的挫败感。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几天后,县里突然召开一个关于乡村振兴资金整合使用的专题会议,要求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会上,马副县长提出一个“创新”方案: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将目前分散在各乡镇的部分涉农专项资金和项目,由县里统筹调剂使用,重点投向几个“条件成熟、见效快”的示范区。


    这个方案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暗藏玄机。一旦实施,柳湾乡辛辛苦苦争取来的部分资金和项目主导权很可能被上收,然后被重新分配,甚至可能被用来填充其他“关系户”乡镇的窟窿或打造新的“盆景”。


    周砥立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这是在釜底抽薪!他当即发言,表示支持资金整合增效的大方向,但强调必须尊重项目初衷和资金使用规律,建议采取“县统筹、乡主体、确权到项目”的方式,避免“一刀切”挫伤基层积极性,并详细阐述了柳湾乡几个在建项目一旦资金链断裂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


    他的发言有理有据,结合柳湾乡的实际,极具说服力。几个同样担心资金被调走的乡镇书记也纷纷附和。会议一时陷入僵局。


    马副县长没想到周砥反应如此迅速且强硬,心中恼怒,却不好当场发作,只好勉强表示:“周砥同志的意见也有道理。方案还不成熟,需要再深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会后,周砥知道这事绝不会轻易罢休。他必须争取更多支持。他连夜整理材料,将柳湾乡项目的进展、资金使用效益、以及对全县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意义,形成一份扎实的报告,直接送到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


    同时,他再次启动了那条隐秘的渠道,将县里试图统筹资金的动向以及可能对基层创新积极性的伤害,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到了省委政策研究室那位副主任的耳中。


    高层的声音很快悄然反馈回来。县委书记在接下来的常委会上,明确表态:“资金整合要有利于激发基层活力,而不是束缚手脚。要鼓励像柳湾乡这样有益的探索,保护好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具体方案要慎之又慎。”


    省里的简报也似乎“巧合”地又发了一期,内容是强调在乡村振兴中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防止“好心办坏事”的行政干预。


    两股力量的作用下,马副县长那个“统筹调剂”的方案不了了之。


    接连两次出手,都被周砥看似不动声色地化解,马副县长及其背后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和恼火。他们意识到,周砥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小乡长了,他的根系正在向下扎牢,向上延伸,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撼动的保护网络。


    就在周砥又一次成功守住阵地,稍感疲惫之际,他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城的电话。号码陌生,声音却有些熟悉。


    “周砥同志吗?我是省委老干局的。沈官清老书记最近在整理一些过去的资料,对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有些思考,想找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同志聊一聊,听听一线的声音。他点名提到了你,不知道你近期是否方便来省城一趟?”


    沈官清?沈清荷的父亲?退休的前省纪委书记?


    周砥握着电话,愣住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邀约,是纯粹的学术交流,还是另有用意?是沈清荷的推动,还是老书记自己的主意?


    他感到,一股更深、更难以捉摸的潜流,正悄然向他涌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