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岁末盘账理家计细算收支映温情
腊月廿八这日,江南的寒风裹着细碎雪沫子,打在“清彻居”的窗棂上,发出轻微的“簌簌”声。暖阁里却暖意融融,炭炉燃着银丝炭,火苗跳动着舔舐着铜壶底,壶中煮着的陈皮普洱茶冒着袅袅热气,茶香混着橘皮的清苦,在空气中缓缓散开。
苏清欢坐在矮脚木桌旁,面前摊着一叠泛黄的账册,指尖捏着一支狼毫笔,笔尖悬在账本上方,正逐行核对今年的收支。桌角堆着几串用红绳系着的铜钱,还有两锭沉甸甸的银元宝,在炭火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萧彻今年的俸禄结余,也是家里全年开支的“底气”。
“夫人,这是今年采买年货的账,您过目。”春桃端着一个蓝布封面的小账册走进来,轻轻放在苏清欢手边,“腊鱼腊肉二十斤,花了八百文;糖瓜、关东糖各十斤,四百文;红纸、灯笼、香烛,三百文;还有给小石头和邻里孩子们准备的压岁钱,碎银子五两,换成了五十个小银锞子。”
苏清欢点点头,接过小账册,逐笔核对:“腊味是王大伯家的,往年也是这个价,公道;糖瓜选的是巷口张记的,他家糖熬得稠,孩子们爱吃,价钱也对;压岁钱按去年的规矩,每个孩子一个小银锞子,既不铺张,也显心意。”她一边说,一边在总账册上记下“年货支出:一两七钱八百文,压岁钱:五两”,字迹娟秀,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
正核对着,萧彻从书房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他搓了搓手,走到炭炉旁烤火:“账算得怎么样了?今年家里开支可有结余?”他虽不管具体家务,但也知道岁末盘账是家里的大事,关乎着来年的生计安排。
苏清欢抬起头,笑着递给他一杯温热的普洱茶:“刚算到采买项,你先暖暖身子。今年咱们家开支比去年省了不少,你看——”她指着账册上的“日常用度”一栏,“每月的米、面、油、盐,花二百文;菜钱三百文,多亏了后院的小菜园,夏天的青菜、秋天的萝卜都不用买,省了不少;成衣铺子的钱也省了,我给你和我各做了两身冬衣,春桃的衣服也改了改,花的不过是布料钱,五百文就够了。”
萧彻凑过去,看着账册上细密的字迹,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在京都侯府时,每月光是采买胭脂水粉、绫罗绸缎就要花费数十两银子,哪里会在意一文半文的开支。可自从来到江南,清欢却把家里的每一笔开销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既不委屈自己,也绝不铺张,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还有你今年的俸禄,”苏清欢翻到账册的“收入”页,指着上面的数字,“朝廷发的俸禄一百五十两,加上你帮邻县修水利的赏银五十两,一共二百两。支出方面,除了日常用度、年货、压岁钱,还有给工匠师傅们的谢礼——李师傅他们十个工匠,每人两斤腊肉、一斤桂花酒,花了三两银子;给张婆婆和正乡绅的年礼,各是一匹绸缎、两罐蜂蜜,花了二两;还有去年酿的桂花酒,今年卖了十坛给苏州城里的酒楼,每坛一两银子,赚了十两,也算一笔额外收入。”
她拿起笔,在账册末尾计算起来:“收入二百一十两,支出一共是……二十三两五钱八百文,结余一百八十六两四钱二百文。比去年多结余了三十多两,明年可以把后院的小菜园扩一扩,再给暖阁添个新的炭盆,冬天就更暖和了。”
萧彻听着她细细盘算,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忍不住伸手握住她的手:“都听你的,家里的事你做主就好。不过也别太省着,你要是喜欢什么布料、首饰,尽管去买,不用委屈自己。”
苏清欢笑着摇头:“我哪里委屈了?你看,今年我做冬衣用的是苏州最好的棉料,比去年的还厚实;前几日去集市,还买了一支新的银簪,才花了五钱银子,戴着也好看。比起这些,我更乐意把钱花在实处——比如给工匠师傅们多准备些谢礼,他们辛苦一年,也该好好过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多添些,看着他们高兴,我也开心。”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敲门声,春桃跑去开门,很快就领着张婆婆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年糕和几包晒干的笋干。“苏姑娘,萧大人,俺来给你们送年糕了,刚蒸好的,还热乎着呢!”张婆婆把竹篮放在桌上,笑着说,“俺家小石头说了,今年的压岁钱要存起来,等开春了买笔墨纸砚,好好读书,以后像萧大人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苏清欢拿起一块年糕,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带着糯米的清香:“小石头真懂事,以后肯定有出息。对了张婆婆,这是今年给您和小石头的年礼,一匹绸缎,您做件新衣服过年;还有两罐蜂蜜,早上冲水喝,润喉。”她从里屋拿出一个布包,递给张婆婆。
张婆婆推辞不过,接过布包,脸上满是感激:“苏姑娘你太客气了,年年都给俺们送东西,俺都不好意思了。对了,俺刚才来的时候,看到王大伯在巷口杀猪,说是要给咱们每家送一块五花肉,让咱们过年包饺子。”
萧彻笑着说:“王大伯有心了,等会儿我过去给他送坛桂花酒,谢他的五花肉。”
张婆婆坐了一会儿,又说了些过年的安排,便起身告辞。苏清欢送她到院门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的雪地里,才转身回到暖阁。萧彻正拿着账册,仔细看着上面的收支记录,嘴角带着笑意:“你把家里打理得这么好,我都不用操心了。明年若是朝廷再派我去修水利,我也能放心去了。”
苏清欢走过去,靠在他肩头:“你放心去,家里有我呢。不过你在外也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明年咱们结余的银子,除了扩大小菜园,还可以买些果树苗,种在院子里,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孩子们来了也有果子吃。”
萧彻握住她的手,轻轻点头:“好,都听你的。等开春了,咱们一起去集市买果树苗,你选你喜欢的桃花树,我选石榴树,寓意着多子多福,也盼着咱们的日子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苏清欢脸颊微红,靠在他怀里,看着窗外的雪花渐渐大了起来,落在院中的桂树上,给枝头缀上了一层薄薄的雪霜。暖阁里的炭火噼啪作响,铜壶里的茶水还在冒着热气,账册摊在桌上,上面的数字虽平凡,却记录着他们在江南的点点滴滴,映照着彼此的深情与温暖。
“对了,”苏清欢忽然想起一件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递给萧彻,“这里面是五十两银子,你明年去邻县修水利,带着在身边,万一遇到什么急事,也能应急。”
萧彻接过布包,入手沉甸甸的,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这五十两银子是家里结余的近三分之一,清欢平时连一文钱都舍不得乱花,却愿意把这么多银子给他应急。他紧紧握住布包,又把它塞回苏清欢手中:“我身边有俸禄,够用了,这银子你留着,家里用度也方便。你要是想买什么,也不用犹豫。”
苏清欢笑着把布包又推回去:“我在家里,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你在外不一样,遇到工匠师傅们家里有困难,也能帮衬一把。咱们日子过得安稳,不就是因为互相体谅、互相扶持吗?”
萧彻看着她眼中的真诚与温柔,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他握紧布包,将苏清欢紧紧拥入怀中。暖阁里静悄悄的,只有炭火的噼啪声和窗外的落雪声,偶尔传来远处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的临近。
苏清欢靠在萧彻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心中满是安宁。她知道,不管是岁末的盘账,还是日常的琐碎,都是他们生活中最真实的模样。这些平凡的收支数字,记录着他们的柴米油盐,也见证着他们的两情相悦。只要彼此相伴,哪怕日子简单,也能过得温暖而幸福,就像这暖阁里的炭火,虽不耀眼,却能温暖整个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