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7章:隐患与归来的故人

作者:西西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新婚的甜蜜与默契,并未让萧辞和书锦艺停下脚步。


    朝堂之上,萧辞采纳了书锦艺的建议,正式提出了成立“盐铁司”,并允许民间资本入股的方案。此举一出,立刻得到了以何御史为首的清流派,以及京中各大商家的鼎力支持。那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户部旧臣,在民心所向和摄政王的雷霆手段面前,也不得不低头。


    新政推行得异常顺利,短短一个月,盐铁司便宣告成立,国库的收入,立竿见影地增长了三成。


    朝堂之外,书锦艺的五所义学,也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她亲自选拔先生,审定教材,忙得脚不沾地。仁心堂总号的落成开业,更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开业当天,书振亲自坐镇义诊,百姓们排起的长队,从朱雀大街一直绕到了街尾。


    一时间,京城内外,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萧辞与书锦艺这对夫妻,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得天衣无缝,被百姓们传为佳话。有人说,摄政王是治国的利剑,而王妃娘娘,则是安民的菩萨,两人合在一起,便是这大好河山的定海神针。


    然而,就在这片祥和安宁之下,一股暗流,却正在千里之外的北境,悄然涌动。


    摄政王府,书房。


    夜已深,灯火依旧通明。


    萧辞的面前,摊着一封来自北境的,八百里加急军报。信上的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


    “主上,情况有些不妙。”青枫站在一旁,神情凝重,“北境守将传来消息,说近半月来,北狄部落一反常态,频繁在边境挑衅。而且,他们的兵器装备,似乎比以往精良了不少。”


    “不仅如此,”青枫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安插在北狄的探子回报,说似乎有中原人,在为他们出谋划策。那些人的行事风格,很像……很像当初太子身边的那批死士。”


    “太子余孽。”萧辞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早就知道,当初太子兵变失败,有一部分核心党羽,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逃出了京城,不知所踪。他派人追查了许久,都未能找到他们的下落。


    没想到,他们竟然逃到了关外,和北狄人勾结到了一起。


    这是要借外族之手,卷土重来!


    “他们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萧辞冷笑一声,“知道在京城斗不过我,便想从边关下手,动摇我的根基。”


    “主上,我们怎么办?是否要增兵北境?”青枫请示道。


    “增兵是必然的。但在此之前,我需要更确切的情报。”萧辞的手指,在桌上的北境舆图上,轻轻敲击着,“北狄人性情彪悍,但素来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如今能被拧成一股绳,背后必然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在整合。我要知道,这个人是谁。”


    就在此时,书房外传来丫鬟的通报声。


    “王爷,王妃娘娘给您送宵夜来了。”


    话音刚落,书锦艺便亲自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她见书房内气氛凝重,便知道他们一定是在商议要事。


    “我是不是打扰到你们了?”她轻声问道。


    “没有。”萧辞看到她,脸上的冷峻立刻柔和了下来,他起身迎了上去,接过她手中的托盘,“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


    “看你在书房一直亮着灯,怕你饿了。”书锦艺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莲子羹放到桌上,目光不经意地,瞥到了那份军报和舆图。“是北境出事了?”


    萧辞没有瞒她,点了点头,将情况简单地说了一遍。


    书锦艺听完,黛眉微蹙。她走到舆图前,仔细地看着那条蜿蜒曲折的边境线。


    “北狄部落,多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战斗力虽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后勤补给。”她的声音很冷静,带着一种洞察全局的清晰,“尤其是兵器和粮食,他们自己无法大规模生产,必须依靠外来输入。”


    “你的意思是,从他们的补给线上做文章?”萧辞立刻明白了她的思路。


    “不错。”书锦艺点头,“太子余孽既然能为他们提供精良的兵器,那这条运输线,必然是他们的生命线。只要我们能找到,并切断这条线,北狄大军,便会不攻自破。”


    她的目光,在舆图上缓缓移动,最后,停留在了长城沿线一个不起眼的小关隘上——古北口。


    “我记得,父亲以前曾跟我提过。古北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连接关内外的交通要道。但除了官道,旁边还有一条极其隐秘的走私小路,只有最熟悉地形的当地商队才知道。寻常的兵马,根本不会注意那里。”


    萧辞的眼睛猛地一亮。


    他立刻对青枫下令:“传令给玄鸟,让他亲自带人,去古北口详查!特别是那条小路,一只老鼠都不能放过!”


    “是!”青枫领命而去。


    书房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锦艺,你又帮了我一个大忙。”萧辞握住她的手,由衷地说道。


    “我们是夫妻,不是吗?”书锦艺笑了笑,将那碗莲子羹推到他面前,“先别想这些了,快把羹喝了,都快凉了。”


    萧辞看着她,心中一片温暖。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


    与此同时,一骑快马,正从北境的方向,一路疾驰,奔向京城。


    马上之人,一身风尘,眉目间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和坚毅。


    正是奉命回京,向兵部述职的谢清珵。


    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戴罪的戍卒。凭借着这几个月屡立的战功,他不仅洗刷了罪名,更被破格提拔为正五品的昭武校尉,在北境军中,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此次回京,一是述职,二来,也是兵部尚书,也就是书振,亲自点名,让他回来协助调查北狄异动之事。因为,没有人比他这个在边境底层待过,又亲自与北狄人交过手的人,更了解情况。


    时隔数月,再次踏入京城的城门,谢清珵恍如隔世。


    京城还是那个繁华的京城,甚至比他离开时,更加热闹,更加井然有序。


    街上的行人,脸上都带着安居乐业的笑容。


    他牵着马,走在人群中,却感觉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


    他找了一家临街的茶楼,想歇歇脚,顺便打听一下京中的近况。


    刚一坐下,便听到邻桌的几个茶客,正唾沫横飞地议论着。


    “听说了吗?摄政王妃又捐钱了!这次是要在南方云州,也建一所义学呢!”


    “王妃娘娘真是活菩萨啊!咱们这位王妃,可真是娶对了!”


    “可不是嘛!你再看咱们的摄政王殿下,推行新政,整顿吏治,现在这朝堂,比以前清明了不知多少倍!这小两口,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简直是天生一对!”


    “哈哈,要我说啊,以前那个国公府的世子,真是瞎了眼!放着这么好的媳妇不要,偏要去捧那个什么孟家的臭脚!现在好了吧?一个发配边疆,一个全家抄斩,真是报应啊!”


    议论声,一字不落地,传进了谢清珵的耳朵里。


    他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僵。


    “发配边疆”的那个,不就是他自己吗?


    他苦笑一声,将杯中的冷茶,一饮而尽。


    是啊,报应。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不远处,就是仁心堂那座气派非凡的三层总号,牌匾上的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他曾经无比熟悉的女人,正站在那座高楼之上,指点江山,光芒万丈。


    而他,只是这芸芸众生中,一个仰望她的,微不足道的过客。


    他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早已隔了万水千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