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3章 揾英雄泪

作者:唯唯而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观辛弃疾故事,不可谓宋无人啊!”朱标叹息道:


    “山东之行、美芹十论,他都完美交出了答卷。”


    证明了自己能力又如何?


    空悲切!


    “宋朝的皇帝抓不住机会,这些大才不是宋皇可以驾驭的!”朱元璋冷笑道:


    “就老赵家的那群无能皇帝,把一个期许建功立业的将军逼成了词袋子!”


    “活该他亡!”


    “完颜构,后人取得好名字,真配这个宋高宗!”


    朱元璋提起宋高宗就气,当年要不是为了继承汉家大统天的法理,他都懒得祭祀宋皇。


    宋代避战,老朱也认为战事不可轻开。


    但他却不会像宋皇一样懦战。


    国虽大,然好战必亡!


    国虽强,然忘战必衰!


    「辛弃疾的慷慨陈词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青春依旧浪费在了地方治理上。」


    「可他没有气馁,当交困的滁州被他治理成物阜民丰后,朝廷又派他去江西剿匪。」


    辛弃疾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储备,连绵不绝的江西匪患连绵不绝被他不到三个月解决了。


    他以为他证明了自己,朝廷也给他安排了新的位置,湖南转运副使。


    任职期间,他创建飞虎军,成为当时最好的敢死部队。


    由此看来,辛弃疾无论带兵打仗、治理民生或是舞文弄墨都能信手拈来。


    「可是,宋朝依旧在乎他的“归正人”身份,他北伐的理想从未被人正视过。他的青春就这样被一年又一年的继续耽误了。」


    直到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台臣王蔺弹劾:


    “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练完强军、剿灭匪患、治理好地方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光速卸磨杀驴,罢免了所有职务!


    自此之后,辛弃疾一直被宋廷来回启复、罢免。


    最终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江西赋闲寓居。


    「在江西的居所里,辛弃疾漫步在田野间闻着稻香,听着农民唱丰年时,他提笔写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时的他望着乡村的丰年愿景,是否还会想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呢?


    ......


    天幕画面放映到此处,昔年的少年英雄鬓角的乌发变白了,脊梁也有些弯了,甚至就连眼眸中的峥嵘也散了。


    各朝各代的失意困顿之人,看到这样的辛弃疾,心中激愤不已。


    他们为辛弃疾感到悲哀!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黯淡感到心酸。


    吾道不孤!


    可是辛弃疾这样的天才为什么也遇不到明主,遇不到好的平台?


    年轻的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心境久久难平。


    “哎!武将成了弄笔墨的文人,真是讽刺啊!”


    “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此时的你是不是在想中原的丰年何时能来呢?”


    我生在天可汗皇帝治世的年代,而你呢?


    这一刻,王勃似是感受到了辛弃疾难以平复的心绪,两人的身影逐渐重叠,来自唐宋时代的风采发生了精妙的碰撞,一团豪气在他的胸膛盘旋,王勃提笔落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阮籍途穷,嵇康琴绝。放灵均于湘沅,非昧良谋;闲稼轩于江南,岂缺烽火?”


    「在辛弃疾三十岁那年,他听闻朝廷再次妥协求和时,心中悲愤不已,选择上书天下表率虞允文以明志:


    “虞公,诸公怯战,辛幼安敢战!”」


    「但他的《九议》只得到了上层人的稀奇,却没有掀起任何风浪。


    在那场政治风暴里,就连虞允文都未能幸免遭到罢官,不久后就抑郁而死。


    谁又会在乎一个小人物辛弃疾呢?」


    朝廷怯战求和,忠臣义士敢战无门。


    满腹经纶的辛弃疾只能借酒消愁,以神话故事自比不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虞公也没了,张公也没了。


    曾经的天下扛旗者,从岳飞时代走过来的真正主战派都已经死了。


    就连宋孝宗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妥协了,主和再次成为了主流。


    三十多岁的辛弃疾在一个个午夜里难以入眠。


    他看到了山东的父老正在被金人欺凌,他看到了中原的百姓祗辱于金人之手。


    他睡不着啊!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江南的暖风吹得他辛弃疾的硬骨头都要酥了!


    柳三郎笔下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他也看腻了。


    我辛弃疾不甘啊!


    我想要北伐!


    不愿在做赋闲江南的游人的辛弃疾,落笔写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


    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而他也也年岁渐增,一路闲置,报国无门,报国无门啊!


    「当辛弃疾的头发白完了,在乡下赋闲等死时,有一次他的朋友来探望他了。」


    席间的二人喝完酒后,二人开始畅谈天下大事,畅谈理想,畅谈人生抱负。


    辛弃疾更是聊到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兄台,吾辛稼轩当年也曾是英雄!”


    深夜的火光中,想起当年的豪气万丈,辛弃疾的一双眸子迸发着异彩,嘴角也忍不住上扬,吟诵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不知何时,友人端起酒杯的手停在了半空,神情恍惚。


    他被辛弃疾的话语摄住了心魄。


    火花闪烁,依稀间仿佛看见了当年冠军侯!


    但,他的朋友辛弃疾不是霍去病!


    他没有冠军侯的封狼居胥,只有一个少年英雄的满心不甘,一个忠臣义士的激愤心酸!


    “可惜,兄弟我已经老了,这辈子已经没机会了。”


    “但你不一样,你还年轻!你要努力啊!”


    辛弃疾苦笑着摇了摇头,从陈列架上取出佩剑,细细的擦拭过剑神,望着手中的宝剑,他有些迷茫,低声呢喃道:“兄为你舞一剑......”


    锃!


    剑鸣烈烈,剑身闪耀着森森寒光,足可见他平时的砥砺爱护,他心中的火焰更是从未熄灭。


    “这一舞,壮志!”


    友人怔怔的看着起舞的辛弃疾,他的鬓角已成白色,握剑的手也布满了老斑。


    但他的身姿依旧挺拔,他的声音依旧铿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