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5章 高祖之风

作者:唯唯而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公元304年,刘渊在左国城称王,建立赵国。


    刘渊本是匈奴人,但祖上是汉公主和亲之后,故而他以汉室宗亲后裔的名义又自立为帝。


    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视前赵为汉家正朔,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意图中原。


    刘渊:司马氏窃据中国,乱臣贼子也!兴复汉室,还我河山!


    「唐末之后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叫刘知远的人冒头出来,建立了五代之一的后汉。」


    「同时期,十国里还有刘?建立的南汉,刘旻建立的北汉。」


    「自汉室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金刀之谶的传言就一直不断,总有人在乱世时期打着正统的旗号去复兴汉室。」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网友调侃的两位人物。


    唐朝末年,草原契丹部崛起,于五代十国初年建国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自认高祖之后,取汉名刘亿。


    他还将自己皇后族系拔里氏比拟为汉相萧何,赐姓萧氏。


    辽朝著名的的宰相皇后家族,由此诞生。


    像萧思温、萧敌鲁、萧燕燕都是出此家族。


    ......


    嬴政:好好好!


    华夏族改名汉族,后人全特么是汉人!


    又有无数人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在乱世起义,愣是找不到一个复兴大秦的。


    哥们,我不是始皇帝吗?


    尊重呢?


    嬴政算是明白了,由于汉室四百年的江山太得民心,创造了许多的功绩,所以但凡是个乱世,都有人举大旗。


    只要姓刘,都敢号称刘氏宗亲去起义。


    不对,不姓刘也敢改姓!


    秦始皇:......


    合着秦朝之后的诸夏历史,就是你们刘家一家的族谱光荣记录呗?


    嬴政心累了,看着一直蹦哒来的刘汉烦闷得很,还不如给朕继续看晋朝下饭呢!


    <img srovel-pic-r/9474e8423294c6a692307482701f9f00~tplv-noop.jpeg?lk3s=8d963091&amp;x-expires=1855565147&amp;x-signature=s7yRq7pkuxtKn3pZjnRDaOtSCKY%3D" img-width="184" img-height="184" alt="" media-idx="1"/>


    嬴政:


    “匈奴,也是汉?”


    刘邦目瞪口呆的看着天幕说起刘渊的故事。


    还没待他说话,后面又来了一大串的汉有关的国名。


    未央宫中的文武面面相觑,咱们建立的大汉这也太牛了吧。


    讲到了辽朝时,萧何的嘴角都要扬到天上了。


    看见没,后世人认证刘汉开国大爹就是我!


    唯一能和高祖并列的臣子!!!


    刘邦原先以为祖上是汉室,或者姓刘的人才会在乱世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直到他看见了辽朝。


    啊...这...


    刘邦:不姓刘改个刘姓也能复兴汉室吗?


    这......好像还挺合理的!


    各种复汉的故事在天幕上层出不穷的展示出来,看得未央宫里的君臣们眼花缭乱的,一时间都没人理得清这些国家之间的区别。


    只看得到:汉、汉、汉,还是特么的汉!


    全是汉就对了!


    刘邦这会人都有些迷糊了:“不能是个人都往乃公的大汉身上凑吧?”


    “你是汉室后裔吗?你就兴汉......”


    人家刘备是正经的汉室后裔,刘渊如果按照母系一脉也算得上......


    后面的这些一个个也来认祖宗,就有些让刘邦难绷了。


    “我大汉还能在唐朝嫁公主给草原人啊?”


    「在古代,如果有人被称“高祖之风”,那就是夸他可成大业!」


    <img srovel-pic-r/f95725c24f0f772597ce8faf56e599ca~tplv-noop.jpeg?lk3s=8d963091&amp;x-expires=1855565147&amp;x-signature=i1arpR1ED4wD9e7RzLQvI%3D" img-width="1110" img-height="625" alt="" media-idx="2"/>


    高祖之风!


    唐朝


    李世民看见一连串的“汉室”眼睛也进了两颗大柠檬,“不知道我李氏子孙可以兴复唐室的呢?”


    天幕也夸过他大唐是盛世王朝,与汉并列者。


    总不能没有人心怀大唐吧?


    大唐皇帝开始思绪飘远,幻想起有朝一日在天幕看到兴唐故事应该怎么给众爱卿表现。


    杜如晦倒是对其中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故事挺感兴趣:


    “玄龄兄,天幕所讲晋史可是你修的啊!”


    房玄龄闻言苦笑,刚才天幕讲的时候他就觉得熟悉,直到讲起了司马炎后,他就反应过来了:


    这不是我写的吗?


    “晋史确实如此。”


    杜如晦有些不信:“真没黑?!”


    “克明,你若不信来我集贤殿看一看就知,那魏晋史录就是如此。”房玄龄信誓旦旦道:


    “魏晋文风本就浮夸,各种诏书、战书、笔记、实录等等也保持这种文风。”


    “你知道我修史的时候有多痛苦吗?”


    用现代话来讲,房玄龄修的《晋史》、《南北朝史》就是魔法纪元实录,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有。


    这也不能怪房玄龄,现代成语和典故大多来源于当时那个时期,就知道当时的文人多能造梗了。


    一场大战的官方记述,甚至能写出天人神魔共助之的话出来。


    很难想象,当年房玄龄作为一个主官修史时,面对繁杂且魔幻的资料时到底有多崩溃。


    如实抄录,那就是在写志异小说了。


    他不得不从中精简出事件原貌,用朴实的话语还原后再编篡。


    文风浮夸且有玄幻之风,无怪唐朝以来,古文复兴运动兴起了。


    韩愈更是喊道:“打倒骈文!”


    杜如晦思考了下自己读过的魏晋书籍,宽慰道:


    “没事,虽然我这个副官不常在集贤殿,但你的辛苦我能明白。”


    “太好了,克明!”


    “你终于想起来要来集贤殿帮我分担一部分工作了。”


    “玄龄,修史可是大功劳,我怎么能分你的呢?”


    “那你...?”


    “我精神鼓励你。”


    ......


    一则则金刀故事被天幕讲述着,却是让各朝时空里的皇帝们蹙起了眉头。


    金刀之谶不得不防啊!


    他们是真不想在自己的王朝出现一个姓刘的斩大蛇起义!


    讲真的,汉朝故事实在是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后汉以来,汉太宗的地位又被儒家无限拔高,实质性成为了皇帝制度下的明君模板。


    要不是他们有族谱,祖上不是姓刘的话,还真想往上面凑一凑。


    认祖宗,不丢人。


    李唐都能自认李耳后人哩!


    「要说魏晋以来汉室子孙里最出名的,当属刘继业了。」


    「刘继业这个外号是现代人给他起的,如果按照他自己做过的事情来论,刘必烈这个名字才最合适。」


    元朝


    大都宫城


    忽必烈:?


    刘必烈?没听说过啊?


    后来人也不太会取一个和他名字一样的。


    所以,这该不会是说俺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