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章 望水村13(捉虫)

作者:风吹石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雷声轰鸣,惊醒了沉睡中的动物。两场春雨过后,山坡渐渐被染上了颜色,一片绿色中偶尔有些粉的、白的、黄的点缀其中。


    野菜也一茬接着一茬长起来,除了白蒿外,还有水芹菜、春笋、马齿苋、灰灰菜、面条菜、蒲公英、荠荠菜、野苋菜等,农家人只要勤快,就不愁没有菜吃。


    吴小满和何水连每日都背着背篓上山挖野菜,他们挖了很多,除了每日家里人吃的,剩下的都晒成了菜干,留着冬天没菜的时候吃。


    挖野菜时,吴小满会将大黄牛牵着,让牛在他们身边吃草。家里的大黄牛养久了也有灵性,它不会跑远,走时叫上两声,就会找到他们身边。


    两人每次将背篓装满野菜后,就再割些牛草、鸡草让牛驮回去。


    挖野菜之余,吴小满和李水连、李水心一起将在门外的地里种上了青菜。何平和刘大河已经将地犁过,他们如今种菜不用再翻地,因此很快就种好了。


    何平、刘大河、周小毛三人紧着给麦田除草,任何时候,庄稼都是头等大事。


    在忙碌中,吴小满也一直琢磨着除了种地外还有什么能挣钱。他和何月时不时就说说自己的想法,目前他们能想到也只有几种。


    首先就是种地,这点不用多说。他们这里每户都是夏种玉米或谷子,冬种小麦,两种庄稼轮着种,沙地产量低的,会种一些耐旱的花生、红薯。田多的人家也会留出一些田种植各种豆类、芝麻等。


    吴小满家的四十亩地有三十亩都是良田,还有六亩比不上良田,但比沙地好些,都种上了小麦,另外四亩沙地种的油菜,收割后可以种花生、红薯和大豆。


    李浔家中十亩地,五亩良田,五亩下等田,种的都是小麦。


    等夏收过后,可以留十亩良田种谷子自己吃,四亩沙地还留着种红薯、花生、大豆,其余的都换一些值钱的庄稼种,不过要种什么还没个头绪。


    离夏收还有一段时间,他们得在这段时间想好。


    除了种地,农家人能干的就是养鸡养猪,他们家如今养了二十多只鸡,除了自己吃鸡蛋,其他的都会拿到镇上卖。想要再多养一些也不是不行,但他们附近有一个村子有人家养了两三百只鸡,他们零散卖些鸡蛋还行,想要大量养鸡,估计鸡蛋不好卖。


    养猪成本高,周围基本都是养上三两只,他们可以考虑养。


    另外,何月还想到让吴小满跟着她做绣活,她见识过吴小满如今的手艺,觉得他完全能做好。但他们去镇上绣坊问了,需要的绣活不多,也只能放弃这条路。


    他们也想过能不能到镇上做些生意,但看来看去,能在镇上立足的,靠的都是自家独有的手艺,比如豆腐坊、油料铺子、包子铺、面摊、饭馆等,他们也没有这些手艺。


    最后,吴小满和何月一致认为养猪最好,养猪不止能卖钱,猪粪还能肥田,一举两得。第一年,他们准备先养十头试试。


    要养猪,就得有猪圈。


    吴小满家只养过鸡,从没养过猪。何月身体不好,养猪劳累,吴铁山在时又经常不在家,他们从没想过养猪,家里也没建猪圈。


    决定养猪,就得从建猪圈开始。


    吴小满用了一天时间,跑遍了村里养猪的人家,看了他们猪圈,向人问建猪圈要注意些什么,心里大致有了了解。


    了解过后,他也不打算请人,立马带着全家人建猪圈,庄稼人多多少少都能建屋子。猪圈比起屋子还要更简单一些,他认为不难。


    只是刚开始,他们就犯了难。这要养十头猪,必定要建一个大些的猪圈,具体建多大,要不要分割,他们心里都没准头。


    何平和周小毛都小,不用问就知道他们不懂这些。


    刘大河道:“我们村旁人盖猪圈时,我给他们帮过工,不过他们建的猪圈都小,只能养两三头猪,大的我也不会建。听说一个猪圈养太多猪,猪还会生病,应该得分开。”


    这也是吴小满担心的,万一猪病死也不划算。


    倒是何月想起了什么,道:“要不你去请你外公过来帮忙,他以前也去别人家做过长工,听说那户人家就养了很多猪,你外公学了不少呢!后来还是那户人家搬走了,你外公才回来,没再去做过长工。”


    吴小满:“太好了,我现在去镇上割些猪肉,明日去请外公。”


    吴小满割完猪肉,看着时辰不早了,想了想,便将牛车拐到了尚学塾,顺便将李浔带回去。


    吴小满是第二次来尚学塾,他到时,尚学塾外已经停了一辆马车,还有其他几个小厮,看样子都是来接人的。


    马车边的那位小厮看到驾着牛车过来的吴小满,面露嫌弃之色。


    吴小满早就知道这些有钱人的面孔,没有理他,自顾自将牛车停在一旁。


    没一会儿,尚学塾就下学了,学子陆陆续续从里面走出来。一位穿着绸缎面料书生袍的少年阔步从学堂走出来,似乎还带着气,三两步就上了马车。


    李浔就在他后面,他临上车前还朝李浔哼了一声。


    李浔看到吴小满愣了一下,没有搭理那少年。吴小满叫了李浔一声,李浔才大步走到牛车旁:“小满哥,你怎么过来了?”


    吴小满笑道:“来买点肉,明天去我外公家,请他来盖猪圈,顺便过来接你。你和那马车上的人有矛盾,受欺负了?”


    李浔苦笑:“没有,自从我入了私塾,他就看不惯我,我也不知为何,不过我一般不理他。”


    吴小满:“要是他欺负你,别不吭声。”


    -


    吴小满赶着牛车,车上坐的是他的外公何田。他今日去外公家,放下猪肉,说明来意后,外公立马就同意跟他过来。


    何田已经六十多岁,平日虽还能下地,但身子骨到底不如年轻人,做了一路牛车,只觉骨头架子都松软了。


    下了牛车,何田舒展了几下胳膊才觉得舒坦。


    何月知道他们夜里回来,撑着还没睡,听到动静,立马迎了出来:“爹,快进来,灶房还热着饭,你和小满吃了再睡。”


    呼呼啦啦,跟着她出来的还有一群人,原来大家都没睡下。刘大河将板车卸下,牵着大黄牛去牛棚,给它扔了一些草料。


    何平到灶房去给他们盛饭,还有人给他倒水。


    何田看着这么多人,有些疑惑。吴小满成亲时,他没有来,因此这些人中除了何平,其他人他都不认识。何月就和吴小满一一说给他认识。


    给他们留的是晚上的蒸面条,下面有热水,吴小满和何田一人吃了一碗,又喝了些水就赶忙收拾着睡下。


    第二日吃过早饭,何田就问:“你们要把猪圈建在哪里?”


    何月指了指:“鸡圈旁边还有挺大一片地,我和小满想着建在那里。”


    何田摇头:“院子里可不行,你们养猪多,到时猪粪也多,味道大,容易吸引蚊虫,夏天不止咬人,人还容易生病。我之前当长工时,看讲究的人家,养的牲畜都会和住的地方隔些距离。”


    吴小满问:“外公,那你看建在哪里好?”


    何田说的,吴小满和何月倒也听过。不过农家人,基本上都不讲究那么多,鸡鸭都是养在自家院子的。吴小满家的鸡也是在自家院子一角,不过吴小满清理鸡粪清理的很勤,家里也没有多大味道。


    何田围着吴小满家的房子转了一圈:“我看你们左右都有邻居,虽然离的都不算近,但那点地也不够建猪圈的,你家门前的地我记得是你家的吧?”


    吴小满和何月点点头。


    何田:“把门前的地划出来一片建猪圈吧,用不了多少地,你们也不用心疼。这里离家近,你们还有狗,晚上让一只狗在猪圈旁看着,有什么动静也能出来看。”


    吴小满和何月继续点头。


    何田:“小平,你去灶房铲点灰,我先把地基划出来,我们再挖地基,虽然建猪圈不如建房子,但地基也得建好,不然没几日墙变形塌了,人家还得笑话我们干活不行。”


    何田划好猪圈的大小和地基后,何平带着刘大河、周小毛开始动手挖。


    何田看着,又想起什么:“你们提前准备好石头了吗?”打地基需要大石头。


    吴小满:“家里之前建房子还剩些石头,在我们房子后面放着,外公你看看够不够。”


    何田跟着吴小满过去,看到大大小小一大推石头,他估摸了一下:“应该不太够,还得找些,先让他们找石头吧。”


    于是何平、刘大河、周小毛三人停下挖地基,套上牛车便上山找石头拉回来。


    何田和吴小满留在家里挖地基,李水连也拿着小掀帮忙铲土。


    望水村周围的山都是土山,不是特别高,山上野菜和各种树长的好,但相对来说,大石头便不是那么好找。


    何平、刘大河、周小毛都不是本村人,对周围的山里哪里有石头都不是特别了解,一上午过去,他们只拉回来了五六块石头,有些还是从土里刨出来的。


    吴小满见状,吃过午饭后,就和他们一起上山,带他们去石头多的那个山头。有了吴小满加入,他们一下午就带回来一板车石头。


    找到位置后,吴小满也不用每次都和他们一起,继续和外公挖地基。


    吴小满几人忙活时,何月也在忙活。


    猪圈在建,猪仔也得早早跟人定好。春天正是养猪的好时候,这时候养猪养到过年,刚好能杀了吃肉,或者卖了换钱。


    因此谁家的老母猪下崽了,许多人都抢着去定下,等主人家将猪仔养到两个多月好养活了,再去买回来。


    若是去的晚了,只剩下一些品相不好的猪仔,有些买了还不好养活。


    何月只要听说村里谁家老母猪下崽了,就会忙着跑去,选两只品相好的猪仔定下。不过望水村养母猪的人家也就两三家,其中一家下崽早,早就卖完了,另外两家何月也只买下了六只。


    他们只能托人帮忙打听,周围村里还有谁家有老母猪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望水村13(捉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