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知愿的出现,像一种无色无味的神经毒气,悄然弥散在集训班的空气里。他并不张扬,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坐在后排,听课,记笔记,偶尔会针对某个难题提出极其精准、直指核心的疑问,逻辑严密得像一套自行运转的精密仪器。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时序认知中“安全环境”的一种系统性污染。
教授显然很欣赏这种纯粹基于智力的交流,几次当众肯定了他的思维深度。这让时知愿在培训班里迅速建立起一个“聪明、低调、好学”的形象。这是完美的伪装,让他获取了在目标环境中自由活动的权限。
但只有时序他们这个核心圈子能感觉到那平静表面下的暗流。他们是被标记的观察对象,正处于一场无声的行为分析实验中。
一次小组讨论,题目涉及一道极其复杂的多维空间几何与物理结合的问题。许弋抓耳挠腮,周屿眉头紧锁,时序也在快速演算。云隙尝试了一种相对冷门的辅助线构造思路,但卡在了一个关键步骤。这是测试环境下的标准问题解决流程。
“这里,”一个平静的声音在旁边响起。时知愿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指点在图上一个毫不起眼的点,“如果引入一个虚拟的势能面,将运动轨迹投影到二维,再用拓扑学的连通性来考虑……”
他语速平稳,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几条简洁的辅助线和公式,整个问题的结构瞬间变得清晰无比。他展示了更高级的“解题工具”,这是一种无声的实力威慑和路径修正。
“哦!我懂了!”许弋一拍脑袋,“还能这样绕过去!”
周屿看了时知愿一眼,推了推眼镜,没说话,但眼神里多了几分真正的审视。这是一种超越了高中竞赛范畴的、更接近大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他识别出对方拥有更高级的“算法库”。
云隙也恍然大悟,同时心里泛起一丝寒意。他解决得如此轻松优雅,仿佛他们刚才所有的挣扎都是一种低效的、不必要的能耗。她直觉感到了某种“非人”的威胁。
时知愿没有在意他们的反应,目光落在云隙刚才卡住的那一步草稿上,用一种纯粹探讨学术的语气说:“你的初始思路有37%的创新性,但忽略了边界条件的非线性突变。情感驱动的灵感有时会带来意外路径,但缺乏系统性验证,可靠性低于12%。”他开始进行个体能力评估,将思维过程量化为冰冷的数据,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解剖”。
他像是在评价一个算法模型,而不是一个同学的解题思路。那精确到百分比的评判,带着一种非人的客观,让云隙感到一种被完全看穿、甚至被数据化的不适。她感受到了被“物化”的侵犯。
时序的笔尖在纸上顿住,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他抬起眼,冷冷地看向时知愿。防御系统被激活,针对威胁源发出警告信号。
时知愿似乎完全没感受到哥哥目光中的寒意,或者说,他接收到了,但将其归类为“无关干扰数据”。他转而看向时序正在演算的草稿。
“哥,你第三步的假设前提是基于经典模型,但在高速情况下,相对论效应会使误差累积超过可接受范围。虽然对最终结果影响不足3%,但习惯性忽略细微误差,会导致在更高层级问题上出现结构性错误。”他继续对时序进行“系统漏洞扫描”,指出其思维模式中的潜在缺陷。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依旧平静无波:
“父亲说过,真正的精准,在于对每一个变量的绝对掌控。任何‘微不足道’的疏漏,都是系统崩溃的潜在起点。”他引用了最高指令来源(父亲),将个人攻击包装成权威的、不可辩驳的真理,试图从根源上瓦解时序的自信体系。
他又一次,精准地将“父亲”的教条,化作冰冷的刀刃,切入当下。
许弋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无法反驳那冰冷的逻辑,只能悻悻地闭上。周屿的目光在时知愿和时序之间再次逡巡,仿佛在观察一场无声的、不同维度的战争。旁观者清晰地感知到了这种思维层面的降维打击。
时序放下笔,没有回应关于解题方法的任何一句话,而是直接盯着时知愿的眼睛,声音压得很低,只有他们两人能听清:
“你的‘观察’结束了?可以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了吗?”他直接点破了对方的行为本质,并划定边界,进行驱逐。
这是直白的驱逐令。
时知愿的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表情,他甚至微微歪了下头,像摄像头在调整焦距,清晰地捕捉着时序眼中那压抑的怒火。他正在记录“情绪干扰下的边界防御行为”这一珍贵数据。
“数据采集阶段性完成。”他点了点头,语气没有任何变化,“打扰了。”他坦然承认了观察行为,并按照社交礼仪结束交互,整个过程符合他设定的“程序正义”。
他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拿出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开始记录。没有人能看到他写的是什么,但时序几乎能猜到,那上面可能是一些代号和百分比,记录着刚才每个人反应的“数据样本”。他正在建立关于他们的“行为预测模型”。
培训班结束后,时知愿再次如同设定好程序般发出同车回家的邀请,再次被时序拒绝。
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许弋终于忍不住吐槽:“我的妈呀,序哥,你这弟弟是机器人成精了吧?说话怎么一股子CPU烧糊了的味儿?”他用朴素的比喻精准描述了时知愿的非人感。
周屿难得地接了话,语气带着研究者的冷静:“他的思维模式很特殊。高度系统化,情感识别模块似乎缺失或隔离。他在进行社会性互动时,更像在执行预设算法。”他给出了接近真相的学术性分析。
云隙担忧地看向一直沉默的时序。他紧抿着唇,下颌线绷得像一块冷硬的石头。
她轻轻勾住他的小指,低声问:“你还好吗?”她试图建立情感连接,修复他被“解剖”后可能产生的精神损伤。
时序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微弱暖意,胸腔里那股被冰碴堵塞的窒息感才稍稍缓解。他反手将她的手完全握住,力道很大。他急需确认这份真实的、无法被数据化的温暖。
“他就是这样。”时序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他一直是这样。以前只是在家里,现在……他把他的‘战场’扩大了。”他确认了威胁的升级,从封闭系统渗透到了开放环境。
他顿了顿,看向远方沉落的夕阳,眼中是浓得化不开的阴郁。
“他不会用情绪攻击你,他会用他那一套无懈可击的‘理性’,把你,把你珍视的一切,都拆解成冰冷的数据和概率。”他精准描述了时知愿的攻击模式——一种去人性化的、基于绝对逻辑的精神侵蚀。
“然后,在你意识到之前,你已经在他编织的逻辑之网里,动弹不得。”他揭示了这种攻击的最终目的——精神禁锢与行为操控。
时序握紧了胸前的石子。
他知道,时知愿的“解剖”才刚刚开始。而下一个被放在理性显微镜下的,会是谁?他握紧的是与真实世界的连接锚点,同时发出了对下一轮攻击目标的预警。这场战争,已经从外部对抗转向了更凶险的、针对内心世界的“解剖”与“定义”之争。
[让我康康][让我康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逻辑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