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前的紧张筹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沈知行的时间被分割成严格的两部分:处理公司日常运营决策,以及沉浸在实验室里与“启明”进行更深度的磨合。
实验室成了他临时的避风港,也是他的战场。冰冷的机械部件贴合着他的皮肤,电机的嗡鸣成为他耳中最常响起的旋律。工程师们围绕着他,反复调试着参数,优化着算法,力求让每一个动作都更流畅、更自然。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坐在轮椅上发出指令的CEO,而是与机器协同作战的“驾驶员”。每一次站立,每一次迈步,都伴随着体力的大量消耗和精神的极度专注。汗水常常浸透他的训练服,肌肉因过度依赖手臂支撑和核心稳定而酸痛不已,但他从未流露出半分懈怠。
除了体能和操作适应,他还需要练习演讲。在他的书房里,巨大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PPT稿,他对着空荡荡的房间,一遍遍练习着措辞、语气、停顿。他甚至让工程师测量了穿着“启明”站立演讲时,最佳的呼吸频率和麦克风角度,以确保声音的稳定和清晰。这份近乎偏执的认真,让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为之动容。
林柠也投入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她需要熟悉发布会的每一个环节流程,与主持人核对串词,试穿发布会当天的定制礼服和搭配“启明”展示的特定服装。她的日程同样排得很满,但偶尔在走廊遇见被助理推着赶往下一个会议地点的沈知行时,她会停下脚步,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有时只是简单说一句:“沈总,加油。”
很简单的两个字,从她口中说出来,却似乎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沈知行通常会微微颔首回应,有时甚至会极快地回一句“你也是”。这对于惜字如金且从不寒暄的他来说,已是破例。
这天下午,林柠正在发布会现场——一个大型科技馆的中央展厅——进行走位彩排。灯光音响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巨大的环形屏幕播放着震撼的产品概念视频。她按照导演指示,站在预设的点位。
突然,展厅侧门被推开,一道身影吸引了她的目光。
是沈知行。
他并非坐在轮椅上,而是穿着那套已经打磨得锃亮的“启明”外骨骼,在两名工程师的陪同下,正一步步地走进来。他似乎是想提前适应真正的会场环境。
他没有看向彩排中心,而是径直朝着舞台的方向走去。他的步伐比在实验室时更加稳健,虽然仍能看出并非自然行走,但那挺直的脊背和专注前行的姿态,在空旷而巨大的展厅背景下,显得格外有力量,甚至有一种悲壮的仪式感。
他走到舞台边缘,工程师递给他一支特制的、兼具支撑和遥控功能的演讲手杖。他借助手杖和“启明”的助力,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登上了舞台中央。
他站在那里,环视着下方足以容纳数千人的空旷座位区,调试着站立的高度和角度,模拟着演讲时可能需要的轻微移动。
林柠站在不远处,忘记了接下来的彩排流程,只是静静地看着舞台上的那个身影。灯光师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心,一束追光恰好打在他身上,将他和他身上的机械框架笼罩在一层朦胧的光晕里。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困于轮椅、沉默疏离的科技公司掌舵人,而像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将军,正在熟悉他的阵地,检阅他的盔甲。科技的光芒与他自身的意志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沈知行似乎感觉到了目光,转过头,看到了台下的林柠。
隔着一段距离,两人视线交汇。
他没有说话,只是对她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在说:我准备好了。
林柠也回以点头,用力地笑了笑,用口型无声地说了一句:“很棒。”
那一刻,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他们都明白,这场发布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推介,它关乎勇气,关乎突破,关乎一个灵魂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向世界重新宣告他的存在和价值。
彩排继续,但林柠的心绪却久久无法平静。她看着舞台上那个反复练习着转身、手势和走位的男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期待,以及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的悸动。
发布会,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