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最后一周,校园里的樱花开了又谢,粉白的花瓣在春风中打着旋儿落下,像是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提前铺就了一条柔软的地毯。高三的教学楼里,气氛一天比一天凝重,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无情地减少着。
常知荷发现常安最近总是若有所思,有时在荷塘边观测时会突然停下笔,望着水面出神。她知道常安在担心什么——不仅仅是高考,还有那个她们一直小心回避的话题:如何向家人说明她们的关系。
五月的一个周六下午,常安提议去她们最喜欢的那家书店。在书店安静的角落里,常安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爱的艺术》,轻声说:“我妈妈发现了这个。”
常知荷接过书,发现书页间夹着一张照片——是去年冬天她们在荷塘边的合影,照片上她们十指相扣,常安正在为她整理围巾,眼神温柔得能融化冰雪。
“她怎么说?”常知荷感觉自己的心跳加快了。
“她什么都没说,”常安摇摇头,“只是把照片放回了原处。但这比直接质问更让我不安。”
她们沉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春日的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过荷塘时,常安停下脚步:“也许我们应该...”
“不,”常知荷轻声打断,“我们不需要急着做决定。等高考结束后,我们一起面对。”
常安看着她,眼中的忧虑渐渐化为坚定:“好,一起面对。”
五月中旬,高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她们的学习计划变得更加紧凑,每天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但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她们依然保持着那个小小的仪式——每天清晨在荷塘边短暂的相聚。
一个雨天的早晨,常知荷撑着伞来到荷塘边,发现常安已经在那里了,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打湿她的头发和校服。
“怎么了?”常知荷急忙把伞移过去。
常安转过头,雨水和泪水在她脸上交织:“我爸爸说,希望我大学期间专心学业,不要...分心。”
常知荷的心沉了一下,但她很快握住常安的手:“那就听你爸爸的,我们大学期间专心学业。”
常安困惑地看着她。
“我们可以一起上自习,一起泡图书馆,一起讨论功课,”常知荷微笑着说,“这不算分心,这叫互相促进。”
常安破涕为笑,轻轻靠在她肩上:“你总是知道该怎么安慰我。”
那天之后,她们达成了一个默契——暂时把感情藏在心底,专注于眼前最重要的考试。但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中,她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常知荷会在常安的铅笔盒里放一颗她最喜欢的薄荷糖;常安会在常知的复习资料上贴一张写满鼓励的便签。
五月末,学校为高三学生举办了一场减压讲座。讲座结束后,她们并肩走在暮色中的操场上。
“紧张吗?”常安轻声问。
“有一点,”常知荷老实回答,“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新的开始。”
常安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不管发生什么,记住我爱你。”
这是常安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说出这句话。常知荷感觉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然后快速地点点头:“我也爱你。”
六月的第一天,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教室里,同学们开始互相在校服上签名留念。常知荷在自己的校服袖口上,用细细的笔写下“安”字;而常安则在衣领内侧,绣上了一朵小小的荷花。
高考前夜,常知荷收到常安的短信:“明天加油。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我的骄傲。”
她回复道:“你也是。晚安,明天见。”
高考当天,她们在考场外相遇。常安走过来,轻轻拥抱了常知荷一下,在她耳边说:“别紧张,就像我们平时的模拟考一样。”
三天的考试在紧张与期待中很快过去。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时,常知荷走出考场,看见常安已经在等她了。阳光很好,常安站在梧桐树的阴影里,对她微笑着。
“结束了。”常安说。
“不,”常知荷走向她,“是开始了。”
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她们睡到自然醒,然后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荷塘边。初夏的荷塘,新生的荷叶已经铺满了水面,几个早开的花苞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吗?”常知荷轻声问。
“记得,”常安微笑,“你正在写《荷塘四季》的开头。”
“而现在,我们要开始新的故事了。”
她们在荷塘边坐了很久,计划着暑假的安排——要一起去旅行,要读那些囤积已久的小说,要完成那幅一直没有完成的荷塘拼贴画。
但最重要的,是她们约定要一起向家人坦诚她们的关系。
“我爸爸妈妈那边,由我来说。”常安握住常知荷的手,“你只要在我身边就好。”
常知荷点点头,心中既紧张又释然。她知道这条路不会很容易,但只要她们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回家的路上,常安突然说:“不管家人怎么说,我都不会后悔。”
“我也是。”常知荷轻声回应。
那天晚上,常知荷在日记本上画下了初夏的荷塘,在旁边写道:
“人生就像荷塘,有绽放的喜悦,也有凋零的忧伤。但最重要的是,在四季轮回中,始终有人与你并肩,看遍每一场花开,度过每一个季节。”
而在隔壁房间,常安在笔记本上写下:
“6月10日,晴。高考结束了,新的人生即将开始。我知道前路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牵着她的手,我就有无穷的勇气。——安”
窗外,夏夜静谧,星河璀璨。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两个少女做好了准备,要一起面对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无论未来有多少未知,她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就像荷塘年年绽放的荷花,就像她们心中那份历经时光淬炼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