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二月的气温开始缓慢回升,荷塘的冰面逐渐变薄,偶尔能听见冰层裂开的细微声响。常知荷和常安依然保持着每日的观测习惯,但现在的记录本上除了生态数据,更多了关于未来的憧憬。
一个周日的清晨,常知荷发现常安在荷塘边显得心事重重,手中的记录笔无意识地在纸上画着圆圈。
"怎么了?"常知荷轻声问道,在她身边坐下。
常安犹豫了一下,从背包里拿出一封邮件:"大学的住宿申请表。他们问是否需要特殊住宿安排。"
常知荷接过邮件,立刻明白了常安的顾虑。表格上有一个选项是"双人宿舍",但需要说明申请理由。
"你在担心怎么解释我们的关系。"常知荷说。
常安点点头,眉头微蹙:"我不想说谎,但也不确定是否准备好向所有人公开。"
常知荷握住她的手:"那就按照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来。我们可以申请相邻的单人间,这样既能有各自的空间,又能互相陪伴。"
常安的眼神柔和下来:"你真的不介意吗?"
"我介意的是你为此烦恼。"常知荷轻声说,"我们的感情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重要的是我们彼此知道。"
最终,她们决定申请相邻的单人宿舍。在填写申请理由时,常安写道:"希望与妹妹就近居住,互相照应。"
提交申请表后,常安显得轻松了许多。回家的路上,她一直紧紧握着常知荷的手,仿佛在无声地表达感谢。
二月中旬,学校开学了。高三下学期的气氛明显比上学期更加紧张,黑板角落开始出现高考倒计时。但这一次,常知荷和常安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变成了一种期待而非负担。
课间,她们常常在走廊相遇,相视一笑后各自回到教室。有时常安会悄悄在常知荷的书包里放一盒牛奶或几块巧克力;有时常知荷会在常安的课本里夹一张写满鼓励话语的便签。这些小小的举动成为了忙碌学业中的甜蜜调剂。
二月末的一个周五,常知荷在文学社活动室写作时,常安带着一个消息匆匆赶来。
"学校要推荐我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常安的语气中带着兴奋,也有一丝紧张,"基于荷塘生态研究的那篇论文。"
常知荷立即放下笔:"太好了!这是你应得的。"
"但是决赛时间在五月,"常安在她对面坐下,"正好是高考前最关键的复习阶段。"
常知荷思考片刻,微笑着说:"那就让我来做你的复习助手。你准备比赛的时候,我帮你整理复习资料;你比赛回来后,我帮你补上落下的课程。"
常安的眼睛亮了起来:"你真的愿意吗?"
"当然,"常知荷握住她的手,"我们不是说好要一起面对所有挑战吗?"
从那天起,她们开始了新的合作模式。每天放学后,常安去实验室准备比赛项目,常知荷则去图书馆为她整理各科的复习重点。周末,她们会抽出半天时间一起复习,常知荷帮常安巩固文科知识,常安则帮常知荷攻克理科难题。
三月的第一天,常安收到了比赛的具体日程。决赛在北京举行,需要离开整整一周。
"我会想你的。"常安在查看日历时轻声说。
"我会每天给你发复习资料和荷塘的观测记录。"常知荷承诺道。
为了帮助常安在比赛期间不落下复习进度,常知荷开始制作详细的复习计划表。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重点难点,在旁边写上鼓励的话语。常安看到这份计划表时,眼眶微微发红。
"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她轻声说。
"你不需要知道,"常知荷笑着回答,"因为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三月中旬,常安开始了密集的赛前培训。她们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但感情的纽带却更加紧密。每天晚上,无论多晚,她们都会视频通话,分享一天的进展和心情。
一个雨夜,常知荷在视频里发现常安的脸色苍白,眼下有明显的黑眼圈。
"你又在实验室待到这么晚。"常知荷心疼地说。
"实验到了关键阶段。"常安揉了揉太阳穴,"不过进展很顺利。"
"记得我放在你书包里的那个保温盒吗?"常知荷轻声问,"里面有我准备的夜宵。"
常安惊讶地拿出保温盒,打开后是她最喜欢的银耳汤,还带着余温。
"你怎么..."常安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知道你会忙到忘记吃饭。"常知荷微笑着说,"快吃吧,吃完早点休息。"
视频那头,常安安静地吃着银耳汤,常知荷在这头继续整理复习资料。她们没有再多说话,但透过屏幕,能感受到彼此的陪伴。
四月初,常安即将出发前往北京。临行前的晚上,她们在荷塘边散步。春夜的荷塘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水面上漂浮着新生的浮萍。
"明天这个时候,我就在北京了。"常安轻声说。
"我会想你的。"常知荷靠在她肩上。
"我也是。"
常安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给你的。"
常知荷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精致的书签,形状是一片雪花与一朵荷花相依,下面坠着一个小小的铃铛。
"这样你翻书的时候,我就能听见你的声音。"常安说。
常知荷感动地接过书签,也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信封:"给你的。每天打开一封。"
信封里是七封信,对应着常安离开的七天。每一封都装着常知荷亲手写的鼓励话语和复习提示。
第二天在机场送行时,常知荷一直保持着微笑,直到常安的身影消失在安检口,才让眼中的泪水滑落。
常安离开的第一天,常知荷按照约定发去了荷塘的观测记录和当天的复习资料。晚上视频时,常安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精神很好。
"我打开第一封信了。"她说,"谢谢你。"
"比赛准备得怎么样?"常知荷问。
"很顺利,评委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
接下来的几天,她们保持着固定的联系。常知荷每天更新复习资料,常安则分享比赛的见闻。在第四天的视频通话中,常安显得格外兴奋。
"我们今天进行了最终展示,评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常知荷由衷地为她高兴。
常安离开的第五天,常知荷在荷塘边遇到了陈朗。他看起来有些犹豫,但还是走了过来。
"常安比赛怎么样了?"他问。
"很顺利,明天决赛结果就出来了。"常知荷回答。
陈朗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其实,我一直想为之前的事情道歉。"
"什么事?"常知荷有些疑惑。
"文化节之前...我确实对常安有过好感。"陈朗坦诚地说,"但后来我明白了,你们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
常知荷微笑着说:"谢谢你的理解。"
"祝你们幸福。"陈朗真诚地说,"你们真的很般配。"
常安回来的前一天,常知荷收到了一条短信:"决赛一等奖。明天见。"
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常知荷开心得在房间里转了好几个圈。
在机场接到常安时,常知荷几乎认不出她了——不是因为外表的变化,而是因为她眼中那种自信与成熟的光芒。常安快步走向她,紧紧地把她拥入怀中。
"我做到了。"常安在她耳边轻声说。
"我一直都知道你可以。"常知荷回应道,感受着这个拥抱中的思念与喜悦。
回家的车上,常安一直握着常知荷的手,细细讲述着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常知荷安静地听着,为常安的成长感到骄傲。
那天晚上,常知荷在日记本上写道:
"距离并没有将我们分开,反而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的陪伴。就像荷塘经历寒冬,终会迎来春暖花开。而我们,也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成长,为了能够以更好的模样并肩前行。"
而在隔壁房间,常安在笔记本上写下:
"4月20日,晴。回家的感觉真好,尤其是知道有一个人在等着你。这一次的分别让我更加确定:无论走得多远,最后想要回到的地方,永远是有她在的地方。——安"
窗外,春风轻柔,新月如钩。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未知,但她们知道,只要彼此携手,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在这个春天的夜晚,两颗心靠得比任何时候都要近,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