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前的日子突然变得忙碌起来。常知荷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文学社的展区筹备中,而常安则继续负责生态展区的最后布置。这一次,她们找到了新的平衡——各自忙碌,却又彼此支撑。
常知荷为文学社策划了一个“荷塘诗会”的活动,邀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她特意设计了一个精美的留言簿,封面是她亲手绘制的荷塘四季图。
“需要帮忙吗?”常安在某个午休时间出现在文学社活动室门口,手中拿着两份便当。
常知荷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你怎么来了?不是说今天要和陈朗他们核对展板内容吗?”
“提前结束了。”常安走进来,把便当放在桌上,“听说某人从早上到现在都没离开过这里。”
常知荷这才意识到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她看着常安熟练地打开便当盒,把筷子递到她手中,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生态展区准备得怎么样了?”常知荷问。
“基本就绪了。”常安在她对面坐下,“陈朗确实帮了不少忙。”
这次提到陈朗的名字时,常安的语气自然平静,常知荷发现自己也不再感到不安。
“他是个很好的朋友。”常安补充道,目光坦然地看着常知荷。
常知荷微笑着点头:“我知道。”
饭后,常安留下来帮常知荷整理诗歌稿件。她们并肩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稿纸上,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美好。
“这首写得很好。”常安指着一首学生投稿的小诗。
常知荷接过来读道:“‘你是我四季如春的例外’...确实很美。”
“让我想起了你。”常安轻声说。
文化节前一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忙碌而兴奋的氛围中。常知荷在布置文学社展区时,收到了常安发来的照片——生态展区已经准备就绪,展板上清晰地标注着“科研:常安;文学记录:常知荷”。
“来看看吗?”常安在短信中问。
常知荷来到体育馆,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常安不仅展示了详细的观测数据和照片,还设置了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是荷塘的水生生态系统模型。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区中央的那个显示屏,实时播放着荷塘的监控画面。
“这是...”常知荷惊讶地看着显示屏。
“陈朗的建议,”常安走到她身边,“但实现它的人是我。为了你,为了我们的荷塘。”
常知荷注意到,在展区的角落,常安特意设置了一个小书架,上面整齐地陈列着《荷塘四季》的打印稿,旁边还放着一本精美的留言簿。
“这是?”
“给你的惊喜。”常安轻声说,“我想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文字。”
文化节当天,校园里人头攒动。常知荷的“荷塘诗会”大受欢迎,留言簿上很快就写满了同学们的感受。而常安的生态展区也吸引了不少关注,特别是那个实时监控显示屏,很多同学第一次发现校园里的荷塘如此美丽。
下午,常知荷抽空来到生态展区,发现常安正在向参观者讲解荷塘的生态系统。她站在人群中,看着常安自信从容的模样,心中充满自豪。
“...所以,这片荷塘不仅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我们情感的见证。”常安说着,目光穿过人群,与常知荷相遇。
那一刻,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她们交汇的目光。
陈朗也在展区帮忙,他看到常知荷,微笑着走过来:“常安为了这个展区熬了好几个通宵。”
“我知道。”常知荷轻声说。
“她经常提起你,”陈朗继续说,“说你是她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常知荷有些惊讶地看着他。
“别误会,”陈朗笑了,“我现在完全明白你们之间的感情了。说真的,我很羡慕。”
文化节结束后,学校决定将生态展区永久保留,作为校园生态教育的一部分。而常知荷的《荷塘四季》也被图书馆收录,供同学们借阅。
十二月在忙碌与收获中悄然流逝。期末考试临近,常知荷和常安又开始在图书馆一起复习。这一次,她们的关系更加稳固,彼此之间的信任也更加深厚。
一个雪后的傍晚,她们复习完后一起去荷塘边散步。雪中的荷塘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吗?”常安轻声问,“我们刚认识不久。”
常知荷点点头:“那时你还总是和我保持距离。”
“而现在...”常安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
她们在雪地里慢慢走着,留下两排并行的脚印。
“下学期就要开始准备升学考试了。”常安说。
“嗯。”常知荷轻声回应。
“不管未来如何,”常安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常知荷,“我们都一起面对,好吗?”
常知荷在常安眼中看到了坚定与承诺,她微笑着点头:“好。”
那天晚上,常知荷在日记本上画下了雪中的荷塘,在旁边写道:
“爱情不是时时刻刻的相伴,而是即使各自忙碌,心中依然为对方留着一片天地。就像荷塘经历四季,看似变化,实则始终如一。”
而在隔壁房间,常安在笔记本上写下:
“1月15日,雪。文化节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天在雪中看着她,突然很期待我们的每一个明天。——安”
夜深了,雪花依然静静飘落,覆盖了荷塘,也覆盖了整个校园。但在这一片洁白之下,是正在积蓄力量的生命,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而常知荷和常安的爱情,也如同这冬日的荷塘,在表面的宁静下,是深深扎根、永不改变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