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推理游戏

作者:影子猫shadowcat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今天心情不错嘛,陈墨。”池音抱着奶茶走过来。


    休息过后,陈墨早已经放平了心态,可以欣赏斯莱加的新算法了。任谁都得感叹斯莱加真的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算法,除了效率慢,性能上简直达到了超出想象的高度。转换心情后,一切似乎都开始变得顺利。陈墨成功跑通了模型,并且她有预感,对于哪个神秘频率,她马上就可以破解更多谜题了。


    “是啊。诶,你要不跟我一起等一会吧,估计一会就出成果了。”


    陈墨拉来一把椅子,池音不客气地坐下,喝了一口奶茶,然后自然地把奶茶送到陈墨嘴边。


    “啊,来了!”


    两个人立刻都把脑袋凑近电脑。在Lab-D得到的新波形竟真的被识别为了自然语言,虽然里面还是夹杂着不少乱码,但其中能找到两个明显的句子:


    “设计这活谁愿意干谁干吧”


    和


    “番茄鸡蛋面怎么能这么难吃”


    “哇,这么鲜活的两句话吗?看来我们之前的推断是正确的,那个频率是某个人类留下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能稳定存在并且影响其他人。”


    池音轻松地评论,却没发现陈墨的脸色严肃得可怕。


    “怎么了?”


    “你忘了吗?那天咱们离开Lab-D的时候,你突然吐槽食堂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不好吃。”陈墨虚指屏幕,“和第二个句子很像啊。”


    池音回忆了一下。“确实。难道我也被影响了?”


    “也不一定,毕竟食堂的饭确实难吃。你不用太担心。”


    “我没在担心啦。”池音呼了一口气。“啊,我真有点激动。要是能研究明白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得个诺贝尔奖也不为过吧!”


    “恭喜我院培养出了一位诺奖得主。”陈墨调侃一句,然后岔开话题,“话说你研究到这地步了,汇报写了吗?”


    “还没有,老胡太放养我们了嘛。”池音笑着转动手里的圆珠笔,“确实可以开始写了。不过我还是很激动,恨不得现在就把那个留下波形的人找出来。”


    “还不能确定三条信息都是一个人留下的吧?”


    “是不能,但是可以先这么假定嘛。这三个句子也像是一个人说的,都带有很强的社畜气息。”


    “是吗。可是我觉得‘给我出去’那句的语气更强烈一点,另两句像社畜在吐槽,但这句像发火。”


    “也可能是窝囊地发火,或者三条信息不是同一时刻留下的。哎呀陈墨,我们来推理吧!”池音兴致高昂,“先不管时间,假设三条信息都是一个人——我们叫他A好了——留下的,那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线索:第一,A的工作是设计;第二,A曾经吃过很难吃的西红柿鸡蛋面。”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第三条,那就是A曾经来到过这件房间。甚至有可能信号最强的地点就是A曾经的工位。这里以前是办公室吗?”陈墨加入了推理。


    “没错,大概三年前这里才被实验室收购。在那之前,这里一直是可以被租用的办公室来着。”池音说,“好像已经有不少线索了,但要锁定到人还差挺多。”


    “我还有一个猜想啊,”陈墨说,“什么情况下会想到‘西红柿鸡蛋面怎么能这么难吃’呢?如果大胆假设的话,我们不妨认为A在当天才第一次吃到难吃的西红柿鸡蛋面。一家餐馆如果连西红柿鸡蛋面都做不好吃,大概率也开不长久。如果能找到这家难吃的餐馆,那我们就能大致锁定A留下信息的时间。”


    池音赞许地盯着陈墨,直到陈墨察觉到她的目光并感到不好意思。


    接下来的两周,池音和陈墨的调查取得了进展,但也陷入了瓶颈。她们通过学校后勤档案和附近商业街的老商户打听,确认大约在三年前,学校后街确实开过一家口碑极差的面馆,主打“特色炸酱面”,但西红柿鸡蛋面做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戏称为“食堂第二”,开了不到半年就倒闭了。


    这个时间窗口在Lab-D从办公室改造为实验室之前,与二人之前的推理对应上了。


    “看来这位A同志,大概率是三年前在这里工作的某位‘设计岗’员工。”池音在实验室的白板上画着时间线,“范围缩小了,但还是大海捞针。当年的租赁记录肯定不好查了,而且公司人员流动也大。”


    “至少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陈墨安慰道,自然地将手覆在池音正撑着白板的手上,指尖无意地轻轻滑过她的手背。“别急,写汇报的时候再梳理一下,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池音的注意力全在白板的逻辑上,只是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并未抽回,反而很自然地接话:“嗯!汇报PPT就交给你了,你做得比我好看。我来负责数据分析部分和……呃,陈墨?”


    她这时才似乎感觉到手背上那细微的、停留过久的触感,略带疑惑地转过头。


    陈墨早已神色如常地收回了手,拿起旁边的马克笔,在白板上“设计”二字下面划了一条线,语气平静无波:“嗯,PPT我来。你说,这个‘设计’范围也太广了,UI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能不能从Lab-D残留的网线接口或者电源布局,反推一下当年大概是什么类型的办公室?”


    “对哦!还是你聪明!我看看能不能找找以前的照片……”


    陈墨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知是失望还是庆幸。


    受那篇新论文的影响,陈墨和池音都开始思考她们的新课题。与此同时,外界科学界正沐浴在斯莱加算法带来的狂欢之中。


    韦因森实验室的斯莱加被顶级期刊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他的巨幅照片出现在杂志封面,标题是“破解脑语密码的人”。各大媒体争相采访他,他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描绘着脑机接口即将带来的美好未来:帮助瘫痪患者重新交流、让失语者重获新声……


    学术界一片沸腾,仿佛通往终极真理的大门已被叩开。无数实验室开始跟进,基于韦因森的算法开展研究,申请巨额经费的提案雪片般飞向各大基金机构。社交媒体上,#脑科学革命#、#斯莱加脑科学新星#、#韦因森实验室#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整个领域一片欣欣向荣。


    池音和陈墨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尽管她们的研究对象是如此诡异,但大环境的乐观情绪依然感染了她们。她们一边整理着关于“幽灵场”和“员工A”的初步发现,一边积极进行围绕新算法的研究。


    她们不知道的是,风暴正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慢慢汇聚着能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