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海龙降临

作者:苋菜能不能做咸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公元2067年,人类文明进入"气候主权时代"的第十二个年头。


    自从2055年《巴黎气候协议3.0》赋予联合国气象干预权以来,全球七大气候调控中心相继建立,人类终于拥有了与自然灾害正面对抗的能力。纳米气溶胶技术、电离层加热装置、轨道粒子投放系统——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成为了守护文明的利剑。但与此同时,掌握这些技术的人,也成为了这个星球上权力最大的群体。


    他们被称为"气候建筑师"。


    而在所有气候建筑师中,陈子文是最年轻的,也是最具争议的那一个。


    此刻,全球新闻频道的画面被统一刷屏。不论是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型全息屏,还是东京涩谷街头的AR眼镜推送,又或是孟买贫民窟里那些老旧的液晶电视,所有人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超强台风"海龙"。


    气象卫星传回的云图触目惊心。这个直径超过1200公里的紫色漩涡,正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直扑东亚海岸线。它的中心风速已经突破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上限,达到了惊人的每秒98米,相当于18级以上。如果不加干预,未来72小时内,从上海到首尔的整条海岸线都将被巨浪和风暴吞没。


    预估伤亡人数:230万。


    预估经济损失:4.7万亿美元。


    全球保险业将面临自21世纪中叶以来最严重的赔付危机,而亚太经济区的复苏计划将至少倒退十五年。


    街头的人群仰望着屏幕,脸上写满绝望。那些曾经依靠科技和制度建立起的安全感,在大自然真正的暴怒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但在地下百米深处,一切都是另一番景象。


    "盖亚"东亚气候调控中心隐藏在前喀斯特地貌区的深层岩体中,这是一座被混凝土和钛合金包裹的地下堡垒。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机密,只有少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知道确切位置。空气经过十七级等离子过滤系统处理,恒温21摄氏度,湿度精确维持在42%,气压调整为0.98标准大气压——这是经过无数次实验验证的最适宜高强度脑力劳动的环境参数。


    中央控制大厅的穹顶高达二十米,三百米长的全息屏幕呈弧形包围着核心操作区。量子服务器"泰坦-VII"的运算矩阵占据了整个东侧墙壁,数以千计的光纤如神经网络般闪烁着蓝白色的信号流。五十三名技术人员分布在各自的工作站前,他们穿着统一的白色实验服,配备着最先进的神经增强接口和AR辅助系统。


    而在这一切的中心,站着陈子文。


    他三十二岁,身高一米八三,穿着一套深灰色的定制西装。那是米兰一家顶级裁缝铺的手工制品,每一道缝线的张力都经过精确计算,既能完美贴合身体曲线,又在关键部位预留了足够的活动空间。领带是深蓝色的丝质面料,领带夹上镶嵌着一颗实验室培育的钻石——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这种人工钻石的折射率和硬度比天然品更加稳定,更符合他对"完美"的定义。


    陈子文的右手太阳穴侧有一个直径约三毫米的银色接口,那是第三代生物神经芯片的外置端口。芯片通过纳米纤维与他的大脑皮层直接连接,能够实时读取脑电波并转化为指令信号,同时将"泰坦"的运算结果以视觉化信息流的方式反向输入。这种技术在十年前还是军方的绝密项目,而现在,全球仅有137人有资格植入。


    他站在中央控制台前,修长的手指悬停在半透明的触控界面上。全息屏幕上,代表"海龙"的紫色气旋模型正在实时更新着数以千万计的数据节点——风速、气压、海温、水汽含量、科氏力偏转、对流层顶温度梯度……每一个参数都在毫秒级刷新。


    陈子文的左手腕上戴着一枚黑色的生物监测环。此刻,环上的微型屏幕显示:心率110次/分,血压138/92,皮质醇浓度偏高,肾上腺素持续分泌。这是典型的应激反应,说明他的身体正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但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波澜。


    多年的自我训练让他学会了将面部肌肉控制到毫米级精度。他可以在内心狂喜时展现出平静,也可以在毫无感觉时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这是必要的技能——在这个时代,权力不仅来自能力,更来自形象。


    "陈博士,全球媒体接入请求已通过安全审核。"身旁的助理低声提醒。


    那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女性,名叫林悦,来自气象学院的优等生,三年前通过层层选拔进入"盖亚"中心。她穿着标准的白色实验服,黑色长发束成干练的马尾,脸上没有化妆,眼镜框是碳纤维的轻量化设计。


    陈子文看了她一眼,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不到零点五秒,然后转回屏幕。


    "接入。"他说,声音经过定向声波系统传遍整个控制大厅。


    瞬间,全球十二家主要新闻机构的量子镜头同步激活,将这里的画面投射到亿万观众面前。陈子文知道,此刻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他——不仅是普通民众,还有各国政府的决策者,跨国集团的董事会,以及那些暗中觊觎他位置的竞争对手。


    他在镜头前微微点头,一个简洁而礼貌的致意动作。


    "女士们,先生们,"陈子文开口,声音被调制得低沉而富有磁性,"我是陈子文,''盖亚''东亚气候调控中心的首席气象建筑师。关于超强台风''海龙'',我们已经制定了完整的干预方案,并将在接下来的六小时内执行。我向各位保证,我们有能力将这场灾难的影响降至最低。"


    短短几句话,但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我向各位保证"这个表述,既展现了自信,又不会显得傲慢;"影响降至最低"比"完全阻止"更加稳妥,留下了解释的余地。


    全息屏幕的副窗口中,实时弹幕如瀑布般刷过:


    "陈博士加油!" "相信科学,相信盖亚!" "我们的救世主来了..." "这家伙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酷啊" "帅爆了啊啊啊!"


    陈子文的视线扫过这些文字,内心毫无波澜。这些人的情绪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可量化的社会学数据——民意支持度、舆论导向、情绪传播系数。他曾经花了整整三个月,研究如何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和时机选择来最大化公众好感度。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个时代,技术能力只占成功因素的40%,剩下的60%在于你能否让正确的人相信你、支持你、依赖你。


    "启动干预程序。"陈子文说,同时抬起右手。


    他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一道精确的弧线,触控界面上的虚拟按钮随之点亮。神经接口在太阳穴处闪烁微光,他的意念如电流般涌入"泰坦"的运算核心。


    "平流层纳米催化粒子投放系统,在线。"


    "目标坐标:东经127.4度,北纬23.8度。"


    "投放高度:18000至25000米。"


    "粒子浓度:基准值300%。"


    "授权码:Alpha-Tango-7-7-Zulu。"


    随着他的指令,位于公海和几个盟国境内的十二座"天顶"轨道投放平台开始转向。这些平台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或是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改造的人工岛上,每一座都配备了电磁轨道发射系统,能够将装载纳米粒子的容器精确送入平流层。


    那些粒子是由石墨烯、二氧化钛和稀土元素混合而成的人工气溶胶,每一颗只有几十纳米大小,但表面积和活性却极高。它们能够充当云凝结核,改变水汽的凝结速度和规模,从而干预降水模式和气压分布。这项技术在2051年首次实验成功,随后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国际伦理争议,直到《气候干预安全公约》的签署才正式合法化。


    全息屏幕上,卫星实时追踪显示,十二道细微的白色轨迹正在天空中绘制出一张看不见的网。


    "投放完成,粒子扩散率符合预期。"技术员汇报。


    陈子文点头,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主屏幕。紫色气旋的能量分布图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眼壁区域的对流强度出现了细微的不对称性,这是粒子开始发挥作用的信号。


    但这还不够。


    "准备启动''海神''系列电离层加热装置。"陈子文说。


    控制大厅内响起一阵低沉的警报音,那是提醒所有人员即将使用高功率设备的标准程序。林悦快速在自己的工作站上输入确认指令,同时侧头看了陈子文一眼。


    "陈博士,"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海神''装置上次使用是在四个月前的''卡珊德拉''飓风,那次我们的功率只用到了6.5太瓦。这次如果直接提升到8.2太瓦..."


    "会有什么问题吗?"陈子文转头看向她,语气平静。


    "理论上没有,但设备的负荷会达到设计上限的89%,而且电离层加热可能引发短期的通讯干扰,覆盖半径约300公里。"林悦说,她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调出了风险评估报告,"菲律宾北部和台湾地区的部分民用通讯可能会受影响。"


    陈子文沉默了两秒。


    这两秒里,他的大脑在进行快速的成本收益分析。300公里的通讯干扰,影响人口约200万,持续时间预计15-30分钟。这会引发一定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但与"海龙"可能造成的230万伤亡相比,完全可以接受。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现在因为谨慎而降低功率,导致干预效果不理想,那么整个行动的失败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污点。而一次成功的、高调的拯救行动,则会巩固他在国际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为他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


    "执行。"他说,"功率8.2太瓦,持续时间45分钟。同时向相关地区发布通讯预警,解释这是气候干预的必要措施。"


    林悦点头,快速操作着界面。


    陈子文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在担心那些普通人的反应,担心舆论压力,担心伦理问题。但这些都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他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至于过程中有多少人感到不便,那是他们必须承受的代价。


    这不是冷酷,只是现实。


    位于西太平洋公海的四座HAARP改进型装置同步启动。它们由数千根天线阵列组成,占地面积超过十个足球场,每一座都配备了独立的核聚变反应堆供电。当高频电磁波以8.2太瓦的功率射向电离层时,百公里高空的电离粒子开始剧烈震荡,温度在几分钟内上升了数百摄氏度。


    这种局部加热会改变电离层的密度分布,进而影响下层大气的气压梯度。简单来说,陈子文正在天空中制造一条看不见的"气流走廊",引导西风带的短波槽精确切入台风的能量供给系统。


    全息屏幕上,气流模型如同一幅抽象画。陈子文的手指在界面上快速移动,每一次触碰都伴随着神经接口的微光闪烁。他能感觉到"泰坦"的运算结果直接注入他的视觉皮层——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就像有人在你的大脑里投影了一部高速播放的电影,而你既是观众又是导演。


    这种感觉让他着迷。


    在这里,他不需要与任何人进行那些令人疲惫的社交互动,不需要忍受他人的体温、气味和过度的情绪表达。他只需要与数据对话,与系统共舞。这才是真正纯粹的、理性的、美的体验。


    "报告!台风''海龙''眼壁结构开始出现不对称变形!"


    一名年轻的分析师突然高声汇报,声音里压抑不住兴奋。他叫张宇航,二十四岁,刚从北京气象学院毕业两年,是团队里资历最浅的成员之一。此刻他的脸上写满了激动,甚至离开座位站了起来。


    "中尺度涡旋解体率达到预期值的127%!能量耗散速度比模型预测快了18%!"


    控制大厅内响起一片低呼。几名技术员相互交换眼神,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陈子文扫了张宇航一眼。


    那是一种很短暂的目光,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丰富。他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脸上的兴奋,看到了他因为过度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颊,看到了他身体前倾、双手握拳的姿态。


    多么幼稚的情绪外露。


    陈子文想。这个年轻人还不明白,在这个行业里,情绪是弱点,激动是业余的表现。真正的专业人士应该像精密仪器一样,不受情感波动的影响,永远保持最优的运行状态。


    但他没有说出来。相反,他对着张宇航点了点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温和的、鼓励性的微笑。


    "干得好,张博士。继续监控数据。"


    张宇航的脸更红了,显然对这个难得的赞许感到受宠若惊。他用力点头,快速坐回自己的工作站。


    陈子文收回目光,继续操作着界面。


    他刚才的微笑花费了零点三秒,调动了颧大肌、笑肌和眼轮匝肌的协调收缩,展现出了恰到好处的"领导关怀"形象。这会提升团队的士气,强化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同时也会在镜头前塑造出一个"温和而有人情味"的公众形象。


    一举多得。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全息屏幕上的紫色气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风速从18级跌至15级,又从15级跌至12级。眼壁崩塌,螺旋雨带断裂,整个台风系统像一个被慢慢放气的气球,逐渐失去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陈子文的手指在界面上划出最后一道指令。


    "引导路径修正,目标海域:马里亚纳海沟以东,北纬15度,东经145度。确保残余云系远离所有人口密集区。"


    卫星云图上,一条虚拟的红色轨迹延伸出去,指向那片深达万米的海沟上空。那里是地球上最荒凉的海域之一,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任何岛屿或航线。


    "海龙"的残骸将在那里安静地消散,不会再威胁任何人。


    当最后的指令确认完成,控制大厅内终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技术员们脱力地瘫倒在椅子上,有人相拥庆祝,有人激动得眼眶湿润。连一向严肃的高级工程师老刘都露出了笑容,用力拍着身旁年轻人的肩膀。


    陈子文站在这一切的中心,静静地看着。


    他感觉到一阵轻微的生理性不适。这些人的情绪太过外放,太过混乱,太过……动物性。那种毫无节制的喜悦,那种肢体接触,那种集体性的情感宣泄,对他来说都像是某种低级的、原始的行为模式。


    但他让这一切继续。因为他知道,这种时刻是必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他们需要这种集体仪式来释放压力、强化归属感。而作为领导者,他需要展现出对这种情绪的"理解"和"包容"。


    陈子文后退半步,抬起右手,缓慢而精确地调整了一下领带结。


    它在刚才的操作中松开了大约零点三厘米——这是生物监测环记录下的数据。这种微小的失序让他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就像有一根细小的刺扎在意识深处。他必须立刻纠正它。


    当领带重新恢复到完美的45度角,领带夹的位置精确对准第四颗纽扣时,那种不适感才终于消失。


    量子镜头正在捕捉这一刻。陈子文知道,此刻有数十亿人正在看着他。于是他允许自己的嘴角再次上扬,展现出一个经过计算的、谦逊的微笑。不是那种夸张的、得意忘形的笑容,而是一种含蓄的、"完成了应尽之责"的满足感。


    恰到好处的人性化,但不过分。


    这是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镜子前练习了数千次才掌握的表情。


    "女士们,先生们,"他对着镜头说,声音温和而坚定,"''海龙''已经被成功引导至安全海域。危机解除。感谢各位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我的团队的辛勤工作。这是科学的胜利,也是人类团结的胜利。"


    完美的结束语。既谦逊又自信,既归功于团队又强调了个人作用,既感性又不失理性。


    全息屏幕的弹幕瞬间被刷爆:


    "陈博士太棒了!" "人类之光!"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爱你陈子文!!!"


    陈子文关闭了镜头连接,转身离开中央控制台。


    背脊挺直,步伐精准,每一步的距离都精确到厘米级。他穿过依然沉浸在庆祝中的人群,没有停留,没有参与。几名技术员看到他走来,自动让开道路,用一种混合着敬畏和崇拜的目光目送他离开。


    他走进了自己的私人办公室,门自动在身后关闭,隔音材料将外面的喧嚣彻底阻断。


    房间里只剩下空调系统的轻微嗡鸣,和他自己的呼吸声。


    陈子文走到落地窗前——虽然这里在地下百米,但全息投影技术能够实时显示地表的景象。此刻,"窗外"是东海的夜景,城市的灯火在海岸线上延伸,美丽而脆弱。


    他解开领带,脱下西装外套,整齐地挂在衣架上。然后他走到办公桌前,打开了一个加密的通讯频道。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脸,五十岁左右,灰白的头发,深邃的眼窝,穿着联合国气候安全理事会的深蓝色制服。


    "精彩的表演,陈博士。"那人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玩味,"全球舆论指数上涨了22个百分点,你现在的支持率比三个月前高了整整18%。"


    "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理事。"陈子文平静地说。


    "该做的事?"男人笑了,"你知道,我们刚刚收到了来自东京、首尔和马尼拉的正式感谢信,三个国家的总统都提到了你的名字。还有十七家跨国集团表示愿意增加对''盖亚''项目的资金投入。"


    "这对整个项目都是好消息。"


    "对你也是好消息,陈博士。"男人顿了顿,"十一月的理事会换届投票,你的名字会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如果一切顺利,你将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理事会成员。"


    陈子文的表情没有变化,但他左手腕上的生物监测环显示,他的心率在那一瞬间跳升了八次。


    "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他说。


    "我相信你会的。"男人说,"不过有件事需要提醒你——你的一些同行对你的崛起速度感到……不安。特别是欧洲那边的几位老资历。"


    "我明白。"


    "保持你的风格,陈博士。冷静、专业、不卷入任何政治纷争。让你的成果说话。"


    "是的,理事。"


    通讯结束,屏幕暗了下来。


    陈子文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此刻,没有镜头,没有观众,没有需要维持的形象。他允许自己的面部肌肉彻底放松,那些精心控制的表情终于卸下。


    他想起刚才控制大厅里那些人的欢呼,想起张宇航脸上的激动,想起林悦眼中的担忧。他们的情绪对他来说都是那么陌生,那么……多余。


    他不需要那些。他不需要归属感、不需要情感连接、不需要被人理解。他只需要权力。权力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理性的、可量化的、值得追求的东西。


    而他正在一步步接近它。


    陈子文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一张照片上。那是他五年前的一张宣传照,西装革履,微笑温和,看起来像一个值得信赖的领导者。


    他看着照片里的自己,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面具。


    但随即,他摇了摇头。不对。那不是面具。


    那是他选择呈现给世界的版本。而在这个时代,选择呈现什么,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窗外,那些被他拯救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数百万人正在庆祝劫后余生。


    而陈子文坐在地下百米深处,独自一人,计算着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欢迎来到他的世界。一个由算法和野心编织的、冰冷的新秩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