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7章 番外三

作者:来自远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初为步卒,后献戍边之策,逐升小旗,总旗,百户,佥事。从沈瑄麾下,屡建奇功。献敌堡图,得燕王赏识。时高僧道衍见之,曰:“子何异!眉远山,胸怀千机,必为能臣。”遂收其为徒。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奸臣言,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瓦坠,将易皇也。”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守军夜袭,伤官军。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师劳顿,乃还。复攻东昌,败绩,亡大将张玉。沈瑄、朱能等力战,方得还。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其间献佛郎机炮,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交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帝震悼,辍朝三日,命有司治丧。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兴国公,谥敬恭。赐陪葬皇陵,与定国公同墓。


    帝亲制碑志其功。从其生前所请,不继嗣子。然未收其家宅,与定国公同,仍悬伯府匾额,以宗室礼祭祀。


    史载,时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义子,何能葬入皇陵。且与定国公同墓,此乃夫妻之仪,更为不可。


    帝斥之:“兴国公乃朕之家人!与定国公之情谊,岂容汝等非言!”遂命下锦衣狱。


    清和少好学,性宽厚,尊长纯孝,有孝友名。未发迹,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拜官后,多襄助族里,并语族人,耕读、武勇,皆为传续之道。


    洪德元年,加赠太师,配享高宗庙庭。


    洪德九年,仁宗谕阁臣曰:“兴宁伯佐命嗣兴,助先祖平定四夷,功盖于世。当进宗室之礼,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群臣顿首,遵帝命。


    -—


    公元21xx年,国家考古队展开对北京郊外一处陪陵发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坏,多数陪葬品仍完好如初。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无不激动振奋。


    打开主墓室之后,众人却陷入疑惑之中。


    两块墓志铭,两具棺木。


    按照墓室摆放,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据墓志铭所载,安葬在这里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国公!


    这个发现,让在场工作人员均困惑不解。


    陡然间,一个历史学者发出惊呼。


    “朱兴宁,兴国公……兴宁伯!这是定国公沈瑄和兴宁伯孟清和的合葬墓!”


    兴宁伯?


    众人同时精神一震。


    兴宁伯,六百年前,助永乐帝成就大业,助大明开疆拓土、寻找海外之地的传奇人物。


    虽史料有载,然于后世而言,他的一生仍充满谜团,显得扑朔迷离。


    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成婚记载。所得封赏更让后人感到疑惑。


    翻阅史料,言兴宁伯同命妇一并封赏的记载不下十处,历历在目。


    此中争议持续了几百年,历代学者都有论述。学术著作甚至多于建文帝失踪之谜。


    谜团未解,主持发掘工作的学者突然接到通知,发掘停止,回填-墓--穴。


    “老师,马上就能开棺,真要……”


    “不必多说,照我说的做!”


    众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仪器,退出主墓室。之前发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随着墓门关合,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负手而立,俯视芸芸众生。


    刀削般的轮廓,长眉入鬓,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带丝毫温度。合身剪裁的西装,愈发显得肩宽腿长。


    “杨总,朱总来电,发掘工作已经停止,这是您要的资料。”魔.蝎`小`说 M`o`x`i`e`x`s. c`o`m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