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秦国四代乱政!

作者:饺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时的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和论政。


    因此。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小说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等各种学派聚集一堂,围绕着礼法、时势等各种话题展开研讨和辩论。


    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彼此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世很多人也认为齐国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对学术繁荣和思想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前323年,秦国试图借道韩、魏攻打齐国。


    齐威王派匡章率军出击。


    有人劝齐威王不要用匡章,说匡章很有可能背叛。


    齐威王却说,匡章十分孝顺,不可能背叛。


    在齐威王的坚持下,匡章出战了。


    他利用秦军不熟悉齐军的内部信号,让部分军士穿上秦国衣服混入敌营,摸清虚实后发起突袭。


    秦军猝不及防,大败而归。


    后来,秦国向齐国谢罪请和,两国订盟。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其子田开疆继位,是为齐宣王。


    ……


    在战国初期,中原诸侯国们都在吭哧吭哧发展自己的实力的时候。


    秦国这边很难受。


    为啥难受捏。


    主要还是因为太穷,又没有什么文化,谁都瞧不起啊。


    战国初期,从公元前442年到公元前385年这六十年间,秦国经历了四代乱政。


    公元前442年,秦躁公在位,沉迷驯鹰猎犬,耗费巨资修“鹰苑”,朝堂沦为猎扬。


    后来那羌戎都要打到家来了都不知道!


    就是在这个时期,魏国趁机把河西之地给夺去了,关中屏障尽失。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猝死,弟弟继位,是为秦怀公。


    这秦怀公虽然是被秦国贵族拥立的,但其实是一个傀儡,没有实权。


    这人就开始整些幺蛾子了。


    他迷信方士炼丹,有一次竟然打算杀死数百名幼童来祭天!


    好歹最后是被大臣们死谏给劝住了。


    到了公元前425年,权臣庶长晁发动政变,逼着他自尽了。


    随后继位的是秦灵公,继位那年年仅十岁。


    小孩儿基本上啥都不懂,国家朝政由庶长集团把持。


    因为这段时间,中原诸侯总是带有有色眼光看待秦国,总认为秦国是“西戎”。


    因此。


    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吴阳修筑上畤,用以祭祀黄帝;修筑下畤,用以祭祀炎帝。


    之前的秦国仅仅祭祀白帝(少昊)、青帝(伏羲)等区域性的神灵。


    而将黄帝这位华夏部落联盟的共祖,纳入秦国的国家祭典,意味着秦国对于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猝死,其子嬴师隰年仅9岁,叔父秦简公被庶长拥立篡位。


    秦简公时期,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


    还施行按照土地亩数征税的政策,相当于承认了“私田”。


    公元前400年。


    秦简公去世,儿子继位,是为秦惠公。


    秦惠公曾为了夺回河西之地,倾全国之力进攻魏国,却被战神吴起打败于阴晋。


    此后秦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386年。


    秦惠公死去。其子继位,是为秦出公。


    秦出公即位时,年仅两岁。


    因此,朝政由出公的母后“秦小主夫人”把持。


    秦国太后执掌朝政时,重用宦官,导致贤臣隐退,民怨沸腾。


    后来这段历史被描述为“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就是说贤能之士心中不满而自行隐退,百姓郁闷怨恨,纷纷指责君主。


    公元前385年。


    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一刀送走孤儿寡母,迎回流亡魏国的公子嬴师隰继位,是为秦献公。


    至此,四代乱政才算进入尾声。


    因为缺乏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庶长集团以“主少国疑”为由不止一次废立君主。


    这也是秦国由宗法贵族向中央集权制转型的时期。


    君权虚置导致国力崩坏,贵族私斗甚于外患。


    然而,乱政的教训,也淬炼出未来秦国君主改革制度、裂变进取的锋芒!


    秦献公嬴师隰早年间流亡在魏国,走的时候年仅9岁。


    他整整过了29年才回到秦国。


    在魏国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的变法,见证了李悝改革、吴起练兵,深刻认识到了变法图强之道。


    当年秦穆公死的时候,殉葬的人足有一百多人,包括治世能臣“子车氏三良”。


    后来秦国的人才就一直在不断凋零。


    秦献公继位的第一年。


    立刻就颁布了一道命令,直接立法,废除人殉制度,改用陶俑!


    不少官员和百姓都很激动,终于不用再担心将来自己会不会要陪老板躺板板了!


    随后,秦献公又迁都栎阳。


    原先的旧都城雍城毕竟旧贵族都在那儿。


    这么一牵直接削弱了旧贵族势力,更关键的是距离魏国边境比较近,方便随时干魏国。


    后来,他还在边境设县,由国君直管,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378年,建立规范商市,承认商人的自由民地位。


    公元前375年,推行“户籍相伍”,五户为一伍,打破“国野界限”,将奴隶(野人)纳入户籍,实行连坐制,强化社会控制。


    公元前366年,趁着魏惠王与韩懿侯会盟之际,先发制人,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大败韩魏联军。


    公元前364年。在石门斩首魏军六万人。


    周显王赐黼黻礼服,承认秦献公为“伯”(霸主)。


    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战,大败魏军,攻取庞城,但仍未收复河西全境。


    此战后不久,秦献公去世。


    其子嬴渠梁继位,即秦孝公。


    秦献公在位终结了秦国的“四代乱政”,拨乱反正,并且对国内有所改革。


    修整法度,整顿军事,对外用兵,收复了不少失地,给秦国后续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是年21岁。


    虽然说秦献公已经极力改革秦国了,也多次征战,打下了不少的领土。


    但秦孝公接手的时候,秦国依然是一个烂摊子。国家的贫瘠仍未解决。


    多年的征战导致国家疲敝衰弱。


    贵族们依然热衷于宫斗。


    最关键的是——国际地位还是垫底的。


    当时的中原诸侯们会盟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叫秦国来。


    秦国那时候,传统习惯是父子兄弟一家人在一室内睡觉的。


    在礼制方面,也与中原各国大不相同。


    大家甚至都把秦国当野人看。


    秦孝公心里那叫一个痛苦啊!


    穷,就是让人瞧不起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