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章 成功的代价

作者:鲸鱼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凭借重生的优势,他确实在国内商业圈有了一定地位。但正如张教授所说,国际市场的机会更大,挑战也更多。


    更重要的是,他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在国内,他有重生的信息优势。但在国外,这种优势会被大大削弱,他必须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


    想到这里,陈浩做出了决定。


    三个月后,陈浩顺利通过了哈佛商学院的面试,获得了录取通知书。


    临行前,父母专门从青州赶来送他。


    “儿子,出国要照顾好自己。”刘芳眼圈红红的,“有什么困难就给家里打电话。”


    “妈,我又不是小孩子了。”陈浩安慰道,“而且我现在有钱,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有钱也要小心。”陈明嘱咐道,“国外人生地不熟的,凡事多留个心眼。”


    “我知道的,爸。”


    一家人在机场依依不舍地告别。


    十二个小时后,陈浩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波士顿的秋天很美,满树的红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但陈浩没心情欣赏风景,他要面对的挑战比想象中更大。


    首先是语言问题。虽然他的英语水平不错,但在实际商业交流中还是有些吃力。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和俚语,经常让他摸不着头脑。


    其次是文化差异。美国人的商业思维和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更直接,也更功利。陈浩花了不少时间才适应这种环境。


    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排外情绪。


    “又来了一个中国人。”在商学院的第一堂课上,陈浩就听到有同学这样议论。


    “听说他在中国很有钱,估计又是个富二代。”


    “这些中国学生都一样,只会死读书,没有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偏见,陈浩选择了沉默。他知道,在这里,实力比任何辩解都有说服力。


    果然,在第一次商业案例分析中,陈浩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陈的分析很有深度。”教授在课堂上表扬道,“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这个案例,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但陈浩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课堂之外。


    在哈佛的第二年,陈浩开始尝试在美国投资。


    他发现,这里的商业环境虽然更规范,但竞争也更激烈。想要在这里立足,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人脉和资源。


    而这恰恰是他最缺乏的。


    作为一个外国人,陈浩很难融入当地的商业圈子。那些老牌的投资机构和商业家族,对他这样的“外来者”充满警惕。


    “你们中国人就是这样,总想来美国捞金。”一个投资经理毫不客气地说,“但这里不是你们的地盘。”


    “我只是想寻找合作机会。”陈浩耐心解释。


    “合作?”对方冷笑,“你有什么资格和我们合作?”


    这样的拒绝陈浩遇到了无数次。他开始明白,在这里,仅仅有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得到认可。


    而想要得到认可,就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


    陈浩改变了策略。他不再主动寻求合作,而是开始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机会。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发现了几个很有潜力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创新能力很强,只是缺乏资金支持。


    陈浩果断出手,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投资了这几家公司。


    一年后,其中两家公司成功上市,陈浩的投资收益达到了十倍以上。这一成功案例让整个投资圈都注意到了他。


    “这个中国小子很有眼光。”


    “他怎么发现这些机会的?”


    “也许我们确实小看他了。”


    但陈浩知道,这还不够。他需要更大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家老牌的投资公司遇到了困难,他们在一个大项目上投资失误,面临巨额亏损。为了挽回损失,他们急需资金注入。


    陈浩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不仅提供了资金,还帮助他们重新制定了投资策略。


    “你确定这个方案可行?”公司的CEO质疑道。


    “我用我的投资做担保。”陈浩自信地说。


    结果证明,陈浩的判断是正确的。新的投资策略不仅挽回了之前的损失,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从那以后,陈浩在美国投资圈的地位彻底确立了。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华人市场。


    在美国,有大量的华人移民和华人企业,但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陈浩看到了这个空白,决定填补它。


    他开始联系那些早已移居海外的华侨企业家,寻求合作机会。


    “你想做什么?”一位华侨大亨问道。


    “我想建立一个华人商业网络。”陈浩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整合华人的资源和优势,在美国市场上形成合力。”


    “这个想法不错。”大亨点头,“但你有什么能力来领导这个网络?”


    “我有资金,有眼光,还有足够的野心。”陈浩直视对方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中国心。”


    这句话打动了对方。


    在这位华侨大亨的帮助下,陈浩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华人商业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括传统的华人企业,还涵盖了高科技、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


    利用这个网络,陈浩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商业布局。


    他收购了几家美国的中小企业,然后利用华人网络的资源,帮助这些企业开拓亚洲市场。


    他投资了多个高科技项目,并且将这些技术引入中国市场。


    他甚至参与了几个大型地产项目,在美国的核心商业区建立了华人商业中心。


    短短三年时间,陈浩就在美国商业圈闯出了名声。


    《华尔街日报》评价他是“来自华夏的疯子”,因为他的商业手段太过激进,往往出其不意。


    《商业周刊》则称他为“华人商业新星”,认为他代表了新一代华人企业家的风采。


    但成功的背后,也有代价。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陈浩身心俱疲。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


    在美国这几年,他遇到过很多人,也有过很多合作伙伴,但真正的朋友却很少。


    商业圈子里的人际关系往往带着功利色彩,很难产生真正的友谊。


    直到他遇到了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