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放弃了?”沈无忌捋了捋胡须,“你们说的什么释厄转,老夫有生之年能看见它上市销售吗?”
马彼德听闻,勃然大怒,“一个月……不,三个月……三个月内我们一定能写出来。”
“读书不用功,如何写得出来?”沈无忌脸色一沉,“还不去学堂读书!”
四人相互对望,有心反驳几句,最终还是没说出口,乖乖地走向学堂。
沈无忌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书院四废看上去很认真的样子,难道真有好故事想出书吗?
周围的先生教授们也全都是眼神狐疑,他们第一次见到书院四废主动来政务房请教学问,虽然请教的问题有些不着边际,但似乎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走在长廊,马彼德拳头攥得死死的,“一定是我们保定四大才子的光芒过于耀眼,招人嫉妒。”
“就是,咱们一定要把戏文写出来,让那些瞧不起咱们的宵小之徒自行惭愧。”陈长青用胳膊碰了一下沈道正,“兄长,你要相信贤侄的眼光,我们都是神童,都是大才子,只是别人总用歧视的目光看我们,发现不了我们身上的闪光点罢了。”
“对!说得对!”沈道正重拾信心,“我回去就和庆之好好研究研究,等《西游释厄传》问世之时,就是咱们扬名立万之日。”
………………
放学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陈家、马家、吴家的长辈们,看着面前的傻儿子,严重怀疑不是自己亲生的。
无一例外的,都是说自己后悔了,为什么以前读书不用功?
我们可是要做保定四大才子的男人啊。
《西游释厄传》能不能问世销售的重担,就在我们四个人身上压着。
贤侄如此看好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了贤侄对我们的万般信任。
在他们振振有词之时,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一个人:贤侄沈庆之!
陈万金、吴道荣、马统三人听说儿子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顿时喜极而泣。
连忙派出管家,去打听打听这个叫作沈庆之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能让家里的废物主动学习,这尼玛简直就是大恩人再生父母啊。
不管是抢还是用钱砸,此等人才必须为己所用。
………………
反观沈庆之,则是在家中思考自己庞大的商业计划。
一个爆款故事的背后,必然会出现诸多粉丝。
有了粉丝基础就做周边手办。
赚多少钱无所谓,主要是捧老爹上位,让老爹打出名声。
至于陈家、吴家、马家的长辈们,也肯定对沈家二房感恩戴德。
有了他们三家造势帮衬,沈道正的身份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指望他们四个人写书肯定是不可能的,沈庆之研墨之后决定自己写,然后交给老爹,让他们四个自己润色一下。
转眼就是半个月过去了,糖厂也已经建成,第一天就制作出来一百多斤白糖。
原本被人戳脊梁骨的沈家二房,风评也突然好了起来。
十里八村的百姓,见到沈道中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沈厂长,甚至还有人送礼,想走走后门,把自家的崽子也安排进糖厂工作,却都被沈道中给婉拒了。
俏寡妇、小媳妇、黄花大姑娘们,在路上见到沈庆之全都红着脸低着头,还偷偷的憋着笑。
镇里的村民,看沈庆之的眼神,也更加敬畏;里长龚不应每次见到沈庆之,都会被感压力,总觉得里长之位朝不保夕。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龚不应决定和甄健仁联手,铲除沈庆之,保住里长之位。
第一天工作结束,沈庆之决定开一次动员大会,毕竟糖厂只是一个开始,将来还会有酒厂、玩具厂、服装厂……
众人聚集在糖厂的大院里,坐在第一排的是嫡系:沈道中、沈子衿、沈庆虎、沈庆豹;再远一点的,就是沈家二房的叔伯兄弟。
糖厂的每个人对自己都有清晰的定位,关系越近的人距离沈庆之越近。
在院子的外面,还有很多看热闹的百姓和工人的家属。
工人们是既紧张又兴奋,沈庆之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啊。
“最近半个月,大家都辛苦了。”
“进了工厂就是一家人,从建厂到制作出成品,如果发现问题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四十多人加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话落,沈庆之环视众人,发现工人们相互对望,就是没站出来说话的。
略微沉思,沈庆之看向沈道中,“叔儿,你是糖厂的厂长,给大伙儿做个表率。”
沈道中一脸紧张,像是经历了一番强有力的思想斗争之后,这才开口道,“庆之,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能不能给大伙儿预支些工钱?”
刹那间,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目光全都看向了沈庆之。
建糖厂没有请泥瓦匠和木匠,而是他们四十多人建起来的。
壮丁出工就必须吃饱饭,这让家里平添了许多开销,有几家都快断粮了。
沈道中心情忐忑,工人们跟着一起建厂,谁也没提工钱什么的,他听很多人私底下议论这件事,故而才在会上提了一下。
“道中叔的提议很好。糖厂是大家建起来的,理应给工钱的。”
“但市面上的匠人工钱太低,没几个铜子儿。所以,从建厂那天起,就算你们正式开工了。”
沈庆之似乎早有意料,把一个包裹摆在桌子上,“另外,糖厂不压工钱,每月最后一天结算,每三个月发一次奖金。大家建厂辛苦,这个月的工钱提前发。”
工人们全都惊呆了,月底就发工钱,听都没听说过。
在城里面打工,还要押半个月的工钱呢;很多地主老财更是找各种借口拖欠工钱。
沈庆之月底就发工钱,还有奖金,简直就是在世的活菩萨。
在糖厂的院外,里长龚不应嘴角露出嘲讽的笑容:果然,沈家二房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嘴脸,不压工钱,怎么能控制住这些工人,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干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