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1章 第一热电

作者:我是黑猩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余磊在惠河北街的全季酒店蜗居了一个晚上,睡的是没窗户的,因为便宜。


    大家都懂得,这种房子是特价,而且睡的很压抑,不过对于玩网游的人来说,无所谓的。


    大清早,余磊到国华电力公司报到,才发现旁边紧邻着一个高耸的铁皮烟囱。


    还有,还有铁路。


    余磊以前来过,但是都是要么晚上,要么大清早,商务车里来,商务车里去的,再加上时间短暂,啥都看不到,也没留意。


    这么老的厂子,也不晓得是干嘛的,在北京这地界,还真是让人稀奇。


    “老国华的。”一旁不认识的老大爷告诉他。


    “哎呦呵。”余磊觉得这老头还怪好嘞。


    “我就住力源里。”


    “力源里?”余磊怎么觉得这么耳熟?没错,这就是国华电力的宿舍,也可以说是小区,还是贴瓷片的,马赛克那种。


    “房子十多年了。”


    这房子余磊听说过,2002年建的,以前李玩酷的爹妈分到过,所以说,投胎是技术活。


    这么老旧的房子,也要4,5万一平米,“唉”一声叹息,自己就是这种老破小,也高攀不起。


    眼前这大爷,就是国华电力的?


    “啥国华电力。”老大爷一口京味,“我北京第一热电的。”


    说到第一热电厂,这给大爷自豪的,京腔,唾沫星子横飞。


    1959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北京热电厂,1960年3月Z书记视察北京热电厂。


    “看到没?”


    “这大铁皮?”


    通惠河畔的大烟囱。


    “小年轻,你哪人啊?哪里上班的?”


    “广西,国华电力。”


    “后生,新来的吧?”大爷要教导余磊了,这一顿输出“扒拉扒拉”,比B52轰炸机还恐怖。


    一看是自己战壕的后生,那完了,余磊走都走不了了。


    这座大烟筒高达240米,始建于1997年,1999年投入使用。


    烟筒上端有“1957“白色数字。


    想当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对该厂的新闻报道“激情燃烧,亮暖京城”,可歌可泣的燃烧岁月。


    这就是国华电力的大本营哇。


    大爷仰望烟囱,“致青春”回到了五六十年代,他的峥嵘岁月,无法自拔。


    “敬礼。”大爷站军姿,吓了余磊一跳,“这是感情深厚”,睹物思人,感景念怀,光风霁月。


    北京热电厂,始建于1957年,是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北京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联产的电厂。


    厂址位于建国门外建国路75号,占地面积28.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热电厂铁路专用线与棉纺厂专用线共用,长度1540米。


    至1995年该厂拥有9台汽轮发电机组、2台供热机组、12台锅炉。发电装机总容量34.34万千瓦,供工业用汽700吨/时,采暖用热1.67太焦/时,还承担使馆区、宾馆、机关、居民采暖供热任务,采暖面积350万平方米。


    “大爷,我还要上班呢?”


    “你新来的?”


    “第一天。”


    “第一天急啥,回头我给你经理说说,不算你旷工。”


    “大爷,我正就急着上班呢。”


    “小同志,大爷我没跟你开玩笑,这人事,我以前管的。”


    余磊可不敢听这大爷忽悠,可是到了单位才发现是真的,大爷真的打电话给领导了。


    本来就是借调的,第一天上班就是一顿批,“为老不尊”啥的帽子给扣上了,这京城还真有人情味。


    人事让他先认真学习一下公司历史,好好反省一下,没想到报到一天是“教育”,“学习”。


    人事有个年轻的小伙给他了一本册子,让他去隔壁会议室学习,因为他的办公桌都没安排。


    因为是借调的,人怎么安排都没确定,大领导也不关心这种事情,感觉就像临时工一样。


    不是感觉,而是公司里的人就是把他当成第三方劳务派遣的。


    哗啦哗啦!


    余磊拖着28寸的行李箱,全季他只租了一天,毕竟,他还在等人事安排,电厂一般都有“宿舍区”的,但是等来人事的回答就是房子“自己租”,实报实销。


    按照级别来,不能超过四千。


    四千,呵呵。


    这得住到哪里去?


    余磊签字报到了,就得租房子,周边一问十四平的房子,最便宜2600。


    十四平啥概念?


    蜗居都算不上,连个厕所都不配有,好家伙,“四千“住哪里?


    燕郊吗?


    余磊的鞋子踩着铁轨,“愁死了”,他当初想的太简单了,呆在北京第一关就是“心烦”,不得不全季再住三天,四百多一天,包早饭。


    这租房子的事情,没一个礼拜还真不敢落实,这玩意他以前从来没弄过。


    脚下的铁路,很难走哇。


    北京东四环慈云寺桥南,有处拥有几十年历史的铁路专线火车道口,像这样值道工看守操控的道口,在北京“城六区“已不多见了。


    1999年修建东四环慈云寺高架桥时,为保护这座道口,特意将道口南北两侧的高架桥,设计为四柱钢筋水泥双梁架构。桥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必须从这座铁道口驶过。


    为便于汽车通行,对铁轨进行了多次辅助性加固修缮。


    道口西面的铁轨通往神华国华北京热电厂,东面是原京棉一厂、二厂、三厂的铁路专用线。


    一座铁道口竟然承载着“激情燃烧亮暖京城““飞纱走线壮丽篇章“的北京工业史迹文化。


    “现在这里已经没啥人了。”


    听说要拆迁了。


    余磊作为八零后,还真是羡慕这帮老头,北京分了房子,一大清早锻炼身体,儿女高考啥的也不用太操心。


    北京的中高考录取率,不用说,还有比这里更容易的吗?


    北京四中,国际课程班分数线556,普通班555。北京十一中学


    国际课程班分数线552,国内部547。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分数线550,普通班553。


    人大附中Alevel班,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当年拉低录取分数,首师大附中国际部,录取分数都是545。


    流弊的出国了,剩下的国内,卷吗?很显然,相比一般省份,容易多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