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7章 栈桥

作者:我是黑猩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栈桥,青岛的地标,海面上的一条长廊,伸向海里。


    “这有一个长廊。”


    “也是地标?”


    余磊和苗苗,还有龚经理、邓帆等人,沿着栈桥慢慢行走,海风扑面而来,风可不小。


    远处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波光,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苗苗依旧打卡,拍照。


    “好玩吗?”


    “不好玩,就是新鲜。”


    余磊啃了个刚买的煎饼,被苗苗塞了一根葱,这葱真长,买回来的时候一米多长。


    “山东的大葱真是长,跟人一样,好好大大的。”


    “栈桥也是。”


    “长长的。”


    龚经理笑道,“青岛从德国殖民地,到现在,这桥没少见证历史。”


    栈桥及回澜阁全长440米,宽10米,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半圆形三角防波堤,呈“个”状,最南端处筑有双层双檐琉璃瓦覆顶的两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总建筑面积354.12平方米。


    “就是一个码头。”


    “有点特色的码头,海里搞了一个庙。”


    在栈桥边上,一群海鸥在空中盘旋,偶尔俯冲下来,争食游客投喂的面包屑。


    远处的海水清澈见底,沙滩上游人如织,孩子们在海边堆沙堡,情侣们在栈桥尽头合影。


    “今天有太阳,温度还行,二十来度。”


    “水还是干净的。”


    “其实,现在很多电厂已经做到了。”邓帆说,“现在很多电厂都已经完成新一轮环保升级,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


    “我们是标杆。”


    “但这还不够。”


    “零排放,负排放。”


    “那只有Cuss碳捕捉,利用和存储项目上了才能达到。”余磊觉得上马的可行性没问题,但是可能性很小,至少目前来说,成本太高。


    “那就着重文化。”


    “文化?”


    新建电厂的文化。


    “体现北海,铁山港的文化。”


    “体现红树林,海狗,珍珠和沙虫。”


    设计上,主动地去融合,把电厂变成生态的一部分。


    “就像青岛的啤酒厂。”


    苗苗说,“他们搞起了工业旅游,把酒厂变成景点,把产品变成文化。”


    “然后,建造五星级酒店,海鲜一条街?”


    大伙笑了,这纯属扯淡,属于无稽之谈。


    “绿色”,“智慧”,“生态”的现代化大型燃煤发电厂才是正事,至于旅游示范点,可以考虑。


    栈桥边上,有一块宣传牌,介绍青岛的环保举措:


    垃圾分类、海水净化、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图文并茂。


    “从娃娃抓起。”


    “最美电厂人。”


    其实,就是从宣传上着手,让公众知道,燃煤电厂不是黑烟滚滚,而是蓝天白云。


    “冷却塔涂鸦”。


    “循环水中水利用,零直排系统。”


    “这个已经让华东院设计了。”全盛总透露上面,集团公司对于北海项目的要求,意见。


    “现在还都是设想。”龚经理皱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些。”


    要让环保从厂区走向社区。


    建一个环保教育基地,让公众、学生、甚至游客来参观,亲眼看看电厂是怎么环保的。


    搞一个‘电厂开放日’。”


    利用能源基地,大储备地,大海域的优势,综合利用开发绿电。


    “还可以搞沉浸式体验。”


    苗苗补充,“比如VR虚拟电厂、环保互动游戏、甚至可以搞一个‘零碳挑战’,让参观者自己模拟如何减少碳排放。”


    这些都属于宣传,拍短视频,做公众号,微信,小红书啥的。


    为期一周的考察,结束了。


    回到北海。


    大家几乎没有休息,因为一号码头要主体竣工了,这是年底的大事情,也是今年的大事。


    码头的建成,意味着北海项目的运输瓶颈被彻底打通,更为后续的桩基、设备大规模进场、燃料储备、物流运输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小余,回来了?”


    “老黄。”


    “打球?”


    “必须的,”余磊揉了揉二头肌,“我可是山东回来的人,充满了葱味。”


    工地上的事情,没啥可说的,无非进度,安全,日复一日的资料,核对工程量。


    这个量你要是半年不去,感觉还挺明显的。就像是房子从基础,到了三楼的感觉,要是天天都在,总感觉每天没啥变化。


    生活就是这样。


    而与此同时,市区办公总部的搬迁也进入了倒计时,十二月,正式搬迁的日子已经敲定。


    搬家公司已开始打包整理,整个办公区弥漫着不舍的气氛。


    “谁愿意搬迁啊。”


    “那么偏僻,那么远。”


    尤其是女同志,心中十万个草拟嘛。


    本来上下班自己开车,十分钟,变成了将近两个小时,家庭都无法照顾了。


    还有些人离异,更是骨肉分离。


    “这次是真的要搬了。”


    小梁点了根烟,站在办公室窗前,吐血圈圈。


    “公司一分为二的历史就要结束了。”


    余磊望着楼下忙碌的打包工人,有些感慨。“从市中心搬到海边,从城市走向海洋。”


    “跟你有关系?”莫清零又来取笑了,“你还是住你的廉租房。”


    “跟我们是没关系。”


    “但是,至少平等了,不是么?”


    “平等?”莫清零笑的像个傻子,“运行跟行政平等?你自己信么?”


    财务部。


    “其实也挺好。”林琴一边整理电脑文件,一边收拾票据,说道,“以后早上看海,中午开会,晚上还能吹风。”


    住酒店的日子终将逝去。


    设计院办公、宿舍区的效果图,出来了。


    新办公区是围绕‘绿色电厂’理念建设的,环保展厅、开放日接待中心、要将电厂打造成工业艺术品。


    效果图上,大门直面一二号机组。


    其建筑外观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红色线条装饰,简洁大气,风格很现代,简约风,典型的工业艺术品。


    “好看么?”


    “效果图有难看的?”


    “对了。”余磊看了搬家车上的柜子啥的,心里纳闷,“都是一些文档?”


    “财务,档案先搬过来。”这句话一说,余磊意识到,市区那帮人有情况,“合署办公”又推迟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