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九章 义释廖化,筑京观??

作者:金州拉文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广宗城下。


    降卒营前。


    秦川牵着马绳缓步行走着,目光扫过那些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黄巾降卒。


    忽然,他勒马驻足。


    人群中,一名被反缚双臂的年轻小将挺直脊梁,虽衣衫褴褛,血污满面,但一双眸子清亮如寒星,面对押解将士的呵斥,竟无半分惧色。


    “此为何人?”秦川问道。


    身旁军吏忙答:“禀君侯,此人乃张梁帐下小帅,负隅顽抗,伤我数人方被擒获,名叫廖化,字元俭。”


    秦川眼底掠过一丝惊讶。


    廖化虽然不是像关于,典韦这样的悍将,但是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廖化的武力应该大约在 72-75分左右,位于三流顶尖,二流末端!


    重点是什么,忠诚!


    想到这里!


    秦川翻身下马,径直走到廖化面前,亲手为其解去束缚!


    绳索落地,周遭将士皆惊。


    廖化也难以置信的看着秦川竟然会为自己松绑。


    他活动了下僵麻的手腕,抬眼直视秦川,目光复杂。


    “随我来。”秦川语气平和,不容置疑,转身走向自己的帅帐。


    廖化略一迟疑,终究迈步跟上。


    帐内。


    秦川递过一碗温水,淡淡道:“刀斧加身而目不瞬,是条好汉。为何明珠暗投,屈身从贼?”


    廖化接过水碗,朗声道:“官府横征暴敛,豪强鱼肉乡里!化随天公将军,不为富贵,只求为天下苍生挣一条活路!”


    言语间,悲愤与不甘交织。


    秦川凝视他片刻,忽而一叹:“活路?张角兄弟皆殁,黄巾大势已去。你这一身胆魄武艺,难道就甘心随‘反贼’之名埋骨荒郊?你家中老母,如今怕是倚门望儿归,望眼欲穿吧?”


    “母亲……”廖化浑身一震。


    他自幼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此乃他心中最柔软处。


    见其动容,秦川趁热打铁,声音诚恳:“我欲上奏朝廷,请行‘以工代赈’。使广宗数万降卒百姓,以开荒筑城之劳,赎胁从之罪,换一条生路。”


    “此非易事,需有人能服众望、晓情理者统带安抚。”


    他上前一步,目光逼视廖化:“元俭,你若愿助我整顿降营,约束部众,便是救了这数万性命,功德无量!”


    “待此事毕,我必为你正名,搏一个正经出身,使你光耀门楣,令高堂安享晚年。”


    “这,岂不远胜做一个无谓枉死的糊涂鬼?”


    这番话,如重锤击心!


    既点明现实绝境,又牵动母子深情,更赋予救赎重任。


    可谓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廖化怔在原地,眼前闪过老母的面容。


    思绪良久。


    廖化后退一步,单膝跪地,抱拳道:


    “化……本待死之囚徒!蒙君侯不杀之恩,更授以重生之道!此身此命,愿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秦川俯身,双手将其扶起:“好好好!我得元俭,如鱼得水也!!”


    “即日起,你便是降兵营校尉,这些弟兄的性命和前程,我交给你了!”


    【叮咚,恭喜宿主收服廖化,忠诚度80,潜力评级B,共计获得声望700】


    ...


    中军大帐内。


    众将士面色凝重。


    如何处置城内数十万军民,已成当下皇甫嵩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


    依照旧例,尤其是其一贯的雷霆手段,筑京观以儆效尤是在所难免的。


    首位上。


    皇甫嵩目光扫过帐中诸将:“广宗负隅顽抗,罪无可赦。传令,依...”


    “将军且慢!”话音未落,秦川已应声出列,拱手道:“末将有一言,冒死以谏,望将军斟酌。”


    皇甫嵩眉头微皱,见是刚刚立下破城首功的秦川,神色稍缓,开口道:“子夜有何见解?”


    秦川侧身示意。


    身后的戏志才从容上前一步,开口道:“皇甫公明鉴。屠城立威,虽可震慑一时,然其患有三。


    其一,失河北民心。冀州乃天下腹心,若行酷烈,恐余众惊惧,抵死相抗,后患无穷。


    其二,损朝廷仁德。天子乃万民之主,非张角可比。若效贼寇之行,恐寒天下望,徒损圣朝威信。


    其三,废可用之劳。城中数万青壮、降卒,若充作屯田、修城、浚河之役,不出一岁,冀州元气可复,军实可充,远胜白骨垒垒。”


    他略顿一顿,迎上皇甫嵩的目光,从容不迫道:“不若令其戴罪立功,以工代赈。如此,将军得实利,朝廷得仁名,河北得安定,实为三全之策。”


    帐中一时寂然。


    皇甫嵩沉吟未决,‘好一个三全之策’。


    随即目光扫向曹操、傅燮等人。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当即出言附和:“志才先生所言,实属老成谋国。操附议,怀柔之策,更利长远。”


    傅燮等清流将领亦纷纷颔首称是。


    皇甫嵩本非嗜杀之辈,此前多为形势所迫。


    如今见众将皆倾向怀柔,且破城首功秦川力主,便顺水推舟:“也罢!子夜仁厚,志才高见。便依此议!广宗事宜,由秦君候全权处置!”


    此举既卖了人情,也将安抚降卒的烂摊子甩给了秦川。


    秦川赞赏的看了一眼戏志才,这事办得漂亮,以后自己若是攻到冀州,城中百姓士族也会更加容易的接纳自己。


    帐议散去,诸将各自离去。


    曹操快走几步,与秦川并肩而行。


    “子夜贤弟,”曹操忽然开口,声音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叹,“方才帐中,志才先生一番言论,真乃洞见肺腑,令人茅塞顿开。此等经世之才,竟为贤弟所得,着实令人……羡慕不已啊。”


    他最后四字说得缓慢。


    秦川微微一笑,心下了然,谦道:“孟德兄过誉了。志才虽略有薄谋,亦需遇明主方能施展。兄台麾下,良将谋士如云,何愁无人可用?”


    曹操摇头,目光望向远处,叹道:“将才易得,王佐难求。能纵观全局、直指要害者,万中无一。愚兄若得志才这般人物...


    他话未说尽,只是拍了拍秦川的肩臂,半是玩笑半是认真道:“贤弟可要守好了,莫教旁人轻易挖了去。”


    秦川听出他话中的试探与爱才之意,朗声笑道:“孟德兄说笑了。志才与我,乃志同道合,非名利可动。”


    曹操闻言,亦大笑起来,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渴望,久久未散。


    二人又寒暄片刻,方才各自归营。


    曹操回首目光深深地望了一眼秦川与戏志才远去的身影...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