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芒种的雨来临的时候,采茧的日子就来了,张宁早早的就约好了收购公司开车上门收蚕茧。
江小年和阿婶还有阿太逗小心翼翼的把茧子从簇架子上面摘下来,放在箩筐里,茧子还带着蚕房的温度,有种暖洋洋连带着喜洋洋的气息。
这是收获的味道。
簇架子上有许许多多的蚕茧子,江小年不断的往外面抬箩筐。
连排的方格簇挂满了雪白的蚕茧,阿太和阿婶正有条不紊地下簇分拣蚕茧。
箩筐还是江小年还上学的时候,爷爷和爸爸专门去街上定制的箩筐,比别人家的要小一号,为的就是让江小年的妈妈抬起来不费劲。
箩筐上面还写着两个红色的油漆大字“小年”,但是字迹隐隐绰绰,大约能看得见,在时光的穿梭中,已然褪色。
上门收购蚕茧的是一个外地人,说着一口不太正宗的普通话,满口黄牙,个子矮小,叼着一根烟,腰间别着一个皱着皮的皮包。
外地人手上黑黢黢的,满是老茧,说话也总是带着笑容。
“捏,你看,这一箩筐二十斤,称翘得高高的。”外地人拿着称,叉腰笑起来。
蚕茧轻盈不压称,这一批收获蚕茧约500斤,每斤售价约30元,有张宁在,销路很广。
张宁还指着箩筐上面的字笑着说:“上面还有你的名字呢?还记得小时候吗,我非常羡慕箩筐上面写你们名字的,说明这个家很重视你们,我不一样,上面只写我哥的名字,我记得为了这事还跟我妈哭过。”
“是呀,你还记得吗,我们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用的是大箩筐,我爸一边挑一个,我们俩一人坐一边,就这样被挑着去赶街。”江小年也陷入了回忆当中。
现在一切都非常方便,骑个电动车,三十公里的路随便去,坐上飞机,整个世界都能随便跑,可是再也不能坐在箩筐里面,跟着大人的脚步去认为很遥远的地方了。
李明煦在一旁和收购商寒暄:“你们一年要收多少蚕茧。”
“只要有我们就收了啦,养蚕周期短、变现快,是灰常(非常)“短平快”黄金产业了啦,我跟你们讲啦,你们的房子大,山多地多,一年养十批都没有问题了啦,随随便便一年都能挣十几万啦。”收购商的口音很重,听他说话,李明煦一部分都是在猜。
收购商看着江小年家里的四周,发现除了西屋,还有楼上,北屋,都能用来养蚕,再加上后山还有很多地,真正形成产业化,倒也是一件大事。
阿婶一脸羡慕:“就是几十天的功夫,就拿了一万多块钱,刨去成本,也有小一万呢。”
“宁仔,不是,张书记,张干部,我也想养蚕,你看,能不能也给我买一点蚕卵回来。”阿婶知道,现在是羡慕不得,一定要实际的干。
张宁点头:“当然当然,人家收购商来一趟不容易,以后多几户养蚕,就能形成大规模了。”
收购商也连连附和:“你们的蚕虽然时间比别人长了一个礼拜十天,但是蚕茧好啦,价格当然也好啦。”
“阿婶这段时间一直在帮忙,蚕卵我就帮你付了,但是桑树可能要再多种上五六十亩了,要不然不够。”江小年当然也乐意。
阿太看的欢喜,从地上和簇架子上面捡了零星的蚕茧丝,又留下来一部分:“这一点就不卖了,我要留下来缫丝,给小年妹做一条丝巾。”
江小年搂着阿太的胳膊:“我就知道阿太对我最好。”
收购商数了现金给江小年,江小年毫不犹豫的把钱数出一些给九叔公和阿婶,这是他们这段时间帮忙的报酬。
剩下的给阿太,让阿太明天拿到街上信用社存起来。
阿太问小年:“还养吗?”
“养啊,咱们一年养七八批,张宁给的这些蚕卵是最好的,你看刚才收购商眼睛都要笑出皱纹来了,我看了他车上的那些,不如咱们。”江小年想都不想,马上同意养。
在城里工作劳心劳神,在乡下养蚕费力费功夫。
李明煦突然问道:“养蚕辛苦还是上班辛苦?”
“至少这些蚕宝宝不会半夜两点问我要五彩斑斓的黑。”江小年白了李明煦一眼,没好气的回答,转身拿着箩筐就要出去。
可是阿福和雷蒙缠着不放:“我们也要进箩筐里面,你挑着我们走一走。”
阿福刚才听见了江小年和张宁的谈话,李明煦连忙过来接过扁担,把两个孩子一人放在一边,孩子们哈哈大笑,他这个城里娃也玩得很开心。
阿太点燃了水烟,和九叔公闲聊:“养蚕养了千年万年,我们养蚕,蚕也养人,辈辈相传,生命也在循环,桑树年年发新芽,蚕有变成了飞蛾,循环往复,连绵不绝。”
“炎黄子孙,延绵不断。”九叔公点头,重重的说道。
第一批蚕卖了,后山的桑树又开始有了嫩芽,变得郁郁葱葱,江小年打算过几天又要开始新的养蚕计划。
稻香村的阳光炽热,田地间的万物蓬勃生长,村民们在辛勤劳作,在耕耘,也在收获。
不过是一顿饭休息的功夫,江小年又被九叔公拉到了山间。
远远的看过去,郁郁葱葱之间,还有不少红色的硕果已经长成。
阿婶连忙说道:“这是你九叔公专门种的黄桃,就两三亩地,说要种给孙子们吃。”
九叔公振振有词:“春争日,夏争时,现在就是时刻也不能耽误啊,赶紧收桃子,要不然就过时间了。”
江小年这才知道,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那边地里还没种完东西,这边就要赶着收成了。
“我明天要种一点红薯,仔姜这些,够自己家吃的就行。”阿婶一边摘黄桃,一边盘算着。
九叔公吹胡子瞪眼:“明天张宁叫着去抢种晚稻的插秧苗,哪有那么多时间,都是合作社的,我们怎么能不去?”
“你们不是说梯田现在要去打理了吗,都长虫子了?”江小年急切的问。
果不其然,人到用时方恨少,芒种时节的农田里是一片抢收抢种的繁忙景象,谁都不能闲着,哪怕是上小学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