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0、清补凉

作者:懿小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小芊芊在傍晚时分,还是把所有的快递都拿到了江小年的家中,在堂屋放满了一地。


    阿太看见之后摇摇头:“小芊芊啊,有些心结小年妹不愿意解开,别人再着急也没用的,这几年,谁都不敢说。”


    小芊芊也没说话,却跟着阿太阿太喂小鸡小鸭,它们都被养在箩筐里,要是小小一丁点就放出来,恐怕是要白白便宜了野猫。


    此时的暑气,是那种黏稠的、甩不脱的湿热,糊在人身上,如一件总也不干的湿衣。


    江小年不过是在地里走了一圈,又去了一趟西屋喂蚕,身上已经黏糊糊的,总不能一整天都要冲凉吧?


    在北方,洗澡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运动,有牛奶,红酒,玫瑰盐,在身上搓搓,没有一个小时根本出不来。


    但是在南方,特别是在华南地区,洗澡就不是洗澡那么简单,而是冲凉,顾名思义就是在水龙头下面冲一冲,就凉快了。


    江小年现在冲凉也变成一天三顿,早中晚都要进卫生间冲一冲,要不然黏腻感会让人整天都觉得不舒服。


    天气很热,土地蒸腾着蜃楼,行人皆成了水里的影,蹒跚而沉默。


    这样的光景,到了集市上,有一个摊子可以消解,那就是清补凉的摊子。


    清补凉摊子总是极简陋的,一把大阳伞,几张矮桌塑料凳,便算是一处避暑的行营。


    摊主多是精瘦的中年人,沉默地守着那只覆了棉被的保温桶,神情漠然,仿佛桶中镇着的不是消暑良方,倒是甚么稀世的冰魄。


    但是江小年不喜欢街上苍蝇乱飞的摊子,刚好小芊芊说要吃,于是便做上一碗。


    回来之后江小年就把山泉水拿到了冰箱里冰冻,这个冰箱在堂屋里也是个摆设,阿太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除非是鸡鸭扣肉,否则绝对不吃隔夜菜。


    冰箱冬天一般都是冰冻扣肉,夏天就是冰冻孩子们的冰棍。


    自己制作的清补凉,和街上卖的缤纷之物全然不同。


    大街上的清补凉有绿豆、薏米、通心粉、银耳之类沉在底下,是扎实的根基;面上则浮着西瓜、菠萝诸色鲜果,斑斓若夏日残梦。


    最是点睛的,当属那一勺冰沙,纷纷扬扬浇下去,霎时吞没了所有颜色,只余一座微型的雪山,兀自冒着寒气。


    但是山野间的清补凉,却是江小年家里精心制作的。


    江小年坐在灶门的小椅子上,和阿福一起将干龙眼的肉剥出来,又把薏米、芡实、百合之类排开,竟颇有排兵布阵的架势。


    阿福兴奋不已:“妈妈,我们要做清补凉吗?我喜欢加牛奶的。”


    “什么是清补凉,表姐,我还没吃过呢?”雷蒙在一旁发懵。


    阿太却大声的道:“你一个假洋鬼子,你能吃过什么好东西,你奶奶和你妈每天就让你啃点干面包,实在太干加点芝士,拉不出屎来塞一朵西蓝花,养个狗都能养成细狗,别说养个孩子了。”


    阿太是看不上姑奶奶那一套洋玩意儿养孩子的理论的,养孩子就得像阿太一样,有点好吃的就塞小孩嘴巴里,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喂养孩子。


    看看雷蒙这两个月样的白白胖胖的,也爱说爱笑,比什么都强。


    小芊芊已经在用奶粉泡牛奶了,就等着清补凉的那些东西做成。


    乡下人熬凉汤,是不讲章法的。


    张家放枸杞,李家偏要添几片薄荷,王家阿姐前日竟掷了两枚山楂进去,酸得她小儿龇牙咧嘴,活脱脱一个山魈现世。


    阿太对此颇有不屑,只按古法炮制,所谓古法,其实也不过是余庆堂的女人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秘方。


    熬汤需慢火,阿太就坐在灶前的小凳上,摇着蒲扇。


    火苗舔着锅底,她忽然道:“紫薯,花生,熬得软软的才好呢,桂圆肉也要软糯糯的才好吃,对了,还有杨梅我也喜欢,带点酸味。”


    “我还喜欢加银耳呢,但是我妈不喜欢银耳。”阿福在一旁捏着泡发的银耳嘟囔。


    阿太好像想起来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急匆匆的出去又回来,手里拿着紫色的叶子。


    “凉粉藤?多少年没见这东西了,我还以为灭绝了,现在我们都用现成的粉末,水一泡就好了。”江小年觉得阿太过于小题大做。


    阿太却瞪眼:“小孩子家家的,就会偷懒,你们那些粉粉沫沫的东西,里面全部都是卡拉胶,吃进去也不怕肠子粘起来,雷蒙就是卡拉胶吃多了,以前瘦瘦小小没有肉。”


    小芊芊和江小年相视一笑,并不反驳,也不急于跟一个老人讲道理。


    阿太又道:“你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解暑、除湿、安神.……”她忽然压低声音:“以前你爷爷还用它给村口李婆子治疗桃花癫呢!”说罢自己先咯咯笑起来。


    虽然说自己制作清补凉非常费时耗费精神,凉粉藤果然结成了块状物体,用井水泡着,自带一股清凉的感觉。


    阿福是个大嘴巴,凉粉还没做好,就已经到村里到处说家里有清补凉,里面有花生桂圆红枣银耳薏米,并且还是冰牛奶味道的。


    江小年都能想得到阿福绘声绘色形容清补凉的时候,外面刚放学的小孩子们是有多么迫不及待。


    于是现在,孩子们已经到堂屋等着了,一口一个阿太,一口一个小年姑的叫着,别提有多热情,多嘴甜了。


    阿太从冰箱里把冰取出来,又把冰牛奶拿出来,执勺分汤。


    “我要冰牛奶味道的。”


    “我要红糖味的。”


    “我要冰沙的。”


    ……


    孩子们对于这一碗清补凉是非常挑剔的,各自选了口味,凉粉软嫩,一口下去,先是甘,后是苦,余味里竟品出些草木的清气来。


    小孩们蹲在堂屋前面吃,大人们也和孩子们排排坐,夏天已经到来了,就在这一碗清补凉里。


    九叔公忧心忡忡:“都多久没下雨了,小年妹,你的桑叶够不够?我看田里都快要干了,一下干旱一下水涝。”


    “九叔公,你怕什么,人定胜天。”江小年现在逐渐学得像阿太一样乐天派的性格,明天不管怎样,今天倒是挺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