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1章 轰动

作者:火柴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戬与长公主以雷霆之势反杀三名玄骨宗内门高手。


    消息传到戎夏王庭的金帐时,整个王庭,陷入了一种死寂般。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戎夏王赫连铁山捏着那份奏报,手指剧烈颤抖,脸色先是涨红,随即又变得惨白如纸。


    他猛地将战报摔在地上,咆哮声震得帐顶的灰尘簌簌落下,“三名内门长老!其中还有骨幽长老!那可是炼体三层巅峰,半步先天的高手!”


    他眼中满是不可置信,“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被那王戬……”


    他无法再说下去,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如果说之前王戬的纵横肆虐还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和面子上的难堪,那么此刻,玄骨宗内门长老的陨落,


    则意味着他赫连铁山,为戎夏王庭,招惹了一个连圣山都为之震怒的恐怖敌人。


    王戬的实力,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长到了能够斩杀宗门长老的地步?


    这已经不是凡人武将的范畴,这是真正的武道强者!


    “父王!”


    赫连兀朮跪在一旁,亦是面无人色,之前的傲气与愤怒被巨大的恐惧所取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玄骨宗内门长老意味着什么,那是连他父王都要以礼相待、不敢轻易得罪的存在!


    “祸事了……这次是真的祸事了……”


    左贤王托雷喃喃自语,浑身冰凉。


    他知道,玄骨宗的怒火,绝不会仅仅针对王戬,他们戎夏王庭,作为“委托方”和“地主”,必将承受圣山的迁怒。


    就在金帐内被绝望和恐惧笼罩之时,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紧接着是王庭侍卫惊慌失措的跪拜声。


    赫连铁山心中一紧,猛地抬头。


    只见金帐那厚重的门帘,无人动手,却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缓缓掀开。


    凛冽的寒风灌入帐内,随之而来的,是三道身影。


    为首一人,是一名看起来三十许岁的男子,面容普通,甚至有些木讷,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布袍,腰间系着一根黑色的骨带。


    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男子神色倨傲,背负长剑;


    女子面容姣好,眼神却冰冷如霜,指尖把玩着一枚小巧的白色骨铃。


    这三人的衣着远不如之前骨幽长老等人华丽诡异,身上也没有散发出惊天动地的气势。


    但就在他们踏入金帐的瞬间,赫连铁山、赫连兀朮、左贤王以及在场的所有戎夏贵族、将领,无不感到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威压,那是一种生命层次上的绝对差距带来的窒息感!


    “圣……圣使!”


    赫连铁山瞬间反应过来,脸色剧变,再也顾不得王者威严,几乎是连滚带爬地从王座上下来,率先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额触地,声音颤抖带着无比的敬畏:


    “戎夏小王赫连铁山,恭迎圣山外门执事驾临!”


    他这一跪,帐内所有人,包括赫连兀朮和左贤王,全都慌忙匍匐在地,额头紧紧贴着冰冷的地面,连大气都不敢喘。


    宗门之外,皆为凡俗!即便是统御万里草原的戎夏王,在代表圣山玄骨宗意志的外门执事面前,亦与蝼蚁无异!


    外门弟子,或许在宗门内地位不高,但行走于凡俗世间,他们便是圣山的化身,拥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柄!


    那为首的灰袍男子,目光平淡地扫过跪满一地的戎夏权贵。


    他甚至没有让赫连铁山起身,只是用那毫无波澜的声音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如同冰珠砸落:


    “骨幽师弟魂灯已灭,随行两名内门弟子命符破碎。赫连铁山,你可知罪?”


    赫连铁山浑身一颤,头埋得更低,几乎要嵌入地面:


    “小王……小王知罪!是小王无能,未能及时剿灭那王戬恶贼,致使圣山蒙受损失,小王罪该万死!请执事大人降罪!”


    灰袍男子面无表情:“圣山之怒,非你凡俗王权所能承受。念在你多年供奉殷勤,此次便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他微微侧头,对身后那名背负长剑的倨傲男子吩咐道:“林锋。”


    “弟子在。”那倨傲男子躬身应道,态度恭敬,但转向赫连铁山时,眼神又恢复了那种居高临下的漠然。


    “你持我令牌,调遣王庭‘金狼卫’及各部族精选勇士,组成‘猎杀队’,由你全权指挥。”


    灰袍男子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找到王戬,锁定他。这一次,不容有任何闪失。”


    “遵命!”


    林锋眼中闪过一丝嗜血的兴奋。


    灰袍男子最后看了一眼瑟瑟发抖的赫连铁山:


    “赫连王,调动你所能调动的一切力量,配合林锋。若再失败……你这王庭,也该换个人来坐了。”


    说完,他不再多言,转身便带着那冰冷女子走出了金帐,自始至终,未曾让赫连铁山起身。


    直到三人的身影彻底消失,那股令人窒息的威压才缓缓散去。


    赫连铁山瘫软在地,冷汗早已浸透了内衫,脸上混杂着恐惧、屈辱和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圣山的外门执事亲自下令,外门弟子亲自带队围杀。


    这已是玄骨宗在世俗层面能动用的最强力量。


    ……


    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同样也传送到了大夏朝堂。


    “……王戬准将偕长公主殿下,率孤军深入戎夏腹地千里,转战月余,连破戎夏牧场、军镇,更于三日前,攻陷其东南重镇‘灰岩城’,焚其军械粮草无数……”


    信使的声音都激动的颤抖,“后遭戎夏王庭请动之玄骨宗内门高手截杀,激战于野……王将军临阵突破,与长公主殿下合力,阵斩玄骨宗内门长老一人,弟子两人,敌酋授首,我军大振……”


    信使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深入戎夏腹地!


    攻陷重镇!


    阵斩宗门长老!


    这任何一条战绩,都足以彪炳史册,封侯拜将。


    而如今,这些不可思议的功绩,竟然全都集中在了一支被视为“弃子”的孤军,以及那位曾被朝廷猜忌、甚至被袁全构陷的年轻将领和长公主身上。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如同烧开的滚水般沸腾起来。


    那些原本就支持长公主,或心系国家的官员,此刻激动得难以自持,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和自豪。


    “天佑大夏!天佑大夏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热泪盈眶,颤巍巍地出列,对着龙椅上的皇帝深深一拜,“陛下!长公主殿下与王将军,此乃不世奇功!扬我国威于域外,壮我军魂于九霄!当重重封赏,以励天下将士!”


    “臣附议!王将军以寡敌众,临阵斩将,更能力毙宗门强者,实乃国之栋梁,军中之胆!长公主殿下巾帼不让须眉,亲冒矢石,与将士同甘共苦,当为皇室楷模!”


    “此等大捷,足以震慑戎夏,安定北疆数十年!请陛下即刻下旨,犒赏三军,并派使者迎接长公主与王将军凯旋!”


    支持派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宣政殿都充满了振奋的气息。


    然而,在这片喧闹之中,大皇子李琮及其一系的官员,脸色却如同吃了苍蝇般难看。


    李琮站在御阶之下,袖中的拳头死死攥紧,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


    他听着那些对长公主和王戬的溢美之词,看着那些官员脸上毫不掩饰的敬佩,闷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怎么可能?!


    他在心中疯狂呐喊。


    那王戬不过是个边军泥腿子,那李明月不过是个女人!


    他们怎么可能做到连他都无法想象的功业?


    深入戎夏腹地也就罢了,竟然还能斩杀宗门长老?


    那王戬的实力,究竟到了何等恐怖的地步?


    嫉妒、不甘、以及包含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恐惧。


    他原本以为南境的失利足以让父皇对李明月失望,却万万没想到,她在北疆竟能创下如此泼天功劳!


    此消彼长,他在朝中的威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下意识地看向龙椅上的父皇。


    老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脸上看不出太多的喜怒,但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深处,却闪烁着极其复杂的光芒。


    有震惊。


    他确实被王戬和长公主的战绩震撼了,这远超他的预料。


    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毕竟,这是大夏的胜利,是他李家的荣耀。


    但更多的,是深深的忌惮和……忧虑。


    王戬的实力成长太快了!


    快到了让他都感到不安的地步。


    能够阵斩宗门内门长老,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武将的范畴,拥有了足以影响朝局平衡的个人武力。


    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与拥有皇室血脉、军功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的长公主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股力量,太强了。


    强到让他这位掌控天下的帝王,都感到了威胁。


    他的目光扫过下面激动的人群,又落在大皇子那阴沉不甘的脸上,心中更是烦躁。


    兄弟阋墙,外有强援……


    这绝非社稷之福。


    “咳咳。”


    老皇帝轻轻咳嗽了一声,声音不大,却瞬间让喧闹的大殿安静下来。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北疆大捷,确是可喜可贺。”


    老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长公主与王戬,忠勇可嘉,扬我国威,功不可没。”


    他先定了性,随即话锋微妙一转:“然,孤军深入,终究行险。玄骨宗乃戎夏国教,底蕴深厚,此番折损内门长老,必不肯善罢甘休。后续报复,恐更为酷烈。”


    他看向兵部尚书:


    “传朕旨意,嘉奖北疆将士。命剑门卫所副将赵德昌,严密监视戎夏动向,加固边防,以防不测。”


    至于对长公主和王戬的具体封赏,以及是否召其回朝,他却只字未提。


    “陛下!”


    支持长公主的官员还想再谏。


    “朕乏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老皇帝摆了摆手,直接起身,在内侍的簇拥下离开了宣政殿,留下满朝文武心思各异地站在原地。


    大皇子李琮看着父皇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霾和不解。


    他不明白,为何如此大功,父皇的反应却如此平淡,甚至带着一丝压抑?


    而支持长公主的官员们,则在兴奋之余,也品味出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


    陛下这态度……


    似乎并非全然是喜悦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