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王教授

作者:怒触不周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教授家是典型的筒子楼,两室一厅的房子,被书和资料挤得只剩下一条窄道,人走在里头都得侧着身子。


    孙建南一进门,便像在自己家一样,把那瓶系着红绸的茅台酒往桌上最显眼的位置一放,声音也高了不少。


    “王老师,师母,新年好!我爸让我给您带瓶好酒来!”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围裙的妇人从厨房探出头,笑着应声:“是建南啊,快进来坐,你老师在里屋呢。”


    孙建南很受用地回头,朝陈默和陆晴鸢递了个眼色,那股子优越感藏都藏不住。


    他清了下嗓子,带着两人往里屋走。


    里屋更是逼仄,除了一张床,三面墙全是顶到屋顶的书架。


    一个身形清瘦的老人正俯在桌前,戴着老花镜,用蘸水笔在一张画满化学式的纸上写着什么。


    “王老师,我带同学来看您了。”孙建主动开口。


    王教授这才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目光在三人身上停留片刻。


    “建南来了。”他先是点了下头,随即看向陆晴鸢,“你是……陆晴鸢同学吧?我有印象,上学期我的课,你的笔记做得最认真。”


    陆晴鸢的脸有些发热,连忙上前一步。“王教授好,我……我带我爸厂里的同事,来向您请教个问题。”她说着,把陈默让到了身前。


    “哦?”王教授的视线落到陈默身上,看见他那身工装,倒也没流露出特别的神情。


    “王老师,”孙建南又把话头接了过去,他指了指陈默手里的茶叶和糕点,“这位陈同志是晴鸢家厂里的,生产上碰到了些难题,晴鸢心好,就带他来问问您。我们都晓得您是这方面的大家。”


    他话里客气,却三言两语把陈默塑造成一个不懂行、需要被施舍帮助的求助者。


    王教授没搭理孙建南的话,只是看着陈默。“说吧,什么问题。”


    陈默把手里的东西放到一张空凳上,没有绕弯,直接把那个刘姓男人提出的苛刻指标,以及自己关于“化学镀膜”的设想,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他说话很平实,没用什么高深的词,只是把厂里眼下的困境和自己的解决思路摆在了台面上。


    “化学镀膜?”王教授的眉毛动了一下,他取下眼镜,用一块软布慢慢擦拭着镜片。


    “想法很有意思。你想用镍磷合金镀层来提升表面性能?”


    “是的,王教授。”


    孙建南觉得表现的机会到了,他往前凑了一步。


    “王老师,这个我知道,化学镀镍的原理是次磷酸根在催化表面的自催化过程,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温度,可以获得不同磷含量的非晶态或微晶态镀层……”


    他把教科书上的定义背得一字不差,等着王教授的肯定。


    王教授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重新望向陈默,问了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你们厂,有恒温水浴槽吗?有PH计吗?”


    “没有。”陈默的回答很干脆。


    “那你怎么保证镀液的温度稳定在九十度上下三度的范围?又怎么控制pH值在4.5到4.8之间?”


    王教授追问,这两个问题,恰好是化学镀工艺里最重要,也最依赖设备的两个环节。


    孙建南的嘴角还挂着笑,觉得这个问题正好问住了陈默这个“门外汉”。


    他刚要开口替陈默“解围”,就听见陈默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温度控制,我打算改造厂里一口废弃的搪瓷锅。”


    “锅外面再焊一层铁皮,做成夹套。把锅炉房的热水引过来,在夹套里循环,形成一个土制的热水浴。”


    “再插上三根高精度的水银温度计,分别放在锅的上、中、下三个位置,派人盯着,通过调节热水阀门的开度来控制温度。”


    “pH值更棘手些。我们没有精密仪器,只能用精密试纸。”


    “但试纸误差大,所以我没打算在实时控制上想办法。”


    “我准备反过来,通过控制‘负载率’来稳定反应。”


    “负载率?”王教授的眼睛亮了,这个词,可不是普通教科书上会细讲的。


    “对。”陈默继续说,“就是入槽零件的总表面积和镀液体积的比值。我查过一些资料,在特定的负载率下,反应过程中氢离子的生成速率会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我们可以在实验初期,多试几个批次,找到这个最佳的负载率。办法虽然土了点,但能最大程度保证同一批次产品性能的稳定。”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孙建南张着嘴,一个字都讲不出来了。陈默说的这些,什么夹套锅、什么负载率,他听都没听过。


    他的学问都在书本里,而陈默的学问,却长在了工厂的车间里。


    陆晴鸢望着陈默,那双清亮的眼睛里,是藏不住的讶异与佩服。


    她原以为陈默只是个能干的工人师傅,没料到他对化学工艺的理解,竟比自己这个科班生还要深,还要活。


    “好!”王教授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在狭小的屋里来回走了两步。


    “好小子!你这个思路,比我带的那些研究生都管用!他们只晓得照着文献做实验,设备一换,条件一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你这个,才是真正的工程思维!”


    他转过头,对着还呆立在一旁的孙建南。


    “建南,你听听!理论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解决问题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一堆废纸!小陈同志这个‘土办法’,比你那些公式,金贵得多!”


    孙建南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像被人当众扇了一记耳光,火辣辣的。


    王教授没再理他,他走到陈默面前,态度比刚才热络了许多。


    “你说的硫酸镍和次磷酸钠,我实验室里有,都是分析纯级别的,性能没问题。”


    “王教授,那……”陈默心中一喜。


    “这样吧,”王教授摆了摆手,“我以我们系实验室的名义,先给你们厂提供五公斤硫酸镍,两公斤次磷酸钠,就算是我支持地方国企搞技术革新。”


    “这……太感谢您了!”陈默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不过,”王教授接着说,“你们要的量,不是个小数。我实验室这点存货,只够你们做几次实验。”


    “后续大批量生产,我得向学校打报告申请。就以‘校企合作,联合攻关’的名义,应该能批下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