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贵客临门

作者:怒触不周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风把父子俩烟头的火星吹得忽明忽灭。


    “那个没挂牌子的厂,靠得住?”陈国富先开了腔,声音在风里有点飘。


    “说不好。”陈默的回答不带一点犹豫,“但路子是黄科长给的,东西也是上头急需的,只能先信着。”


    陈国富没再往下问,把烟抽到头,在墙上摁灭,烟蒂揣回了兜里。


    “你妈今儿包饺子,特地多和了半斤面。说你出了年还得在外头跑,让你多吃点,存着劲儿。”


    父亲这句话,让他心里那股悬着的劲儿,终于落了地。


    “爸,我心里有数。”


    “我不是不放心你。”陈国富转过身,影子被拉得很长,“我是怕你把自个儿累垮了。”


    大年初二,串门拜年的人把整栋家属楼都闹得热热闹乎。


    陈默刚把一拨父亲的老同事送出门,正准备关门歇会儿,楼道口又走上来一个人。


    来人穿了一身中山装,手里提着一个普通的网兜,里头是两瓶罐头和几斤橘子,看着跟别的拜年邻居没什么两样。


    尽管来人打扮普通,陈默却认了出来。


    是和平路那个厂子里,只跟自己说了几句话的国字脸男人。


    男人也看见了他,停住脚,很客气地点了点头。


    “陈默同志,新年好,没打扰吧?”


    “快请进!”陈默赶紧把人往屋里让。


    陈国富正坐在桌边喝茶,看见来人,也站了起来。


    “爸,这位是……”


    陈默介绍到一半,才发觉自己还不知道对方怎么称呼。


    “我姓刘。”


    男人主动伸出手,跟陈国富握了一下。


    “来给老同志拜个年。”


    陈国富事后甩了甩手,对陈默说:“这人手上力气真沉,当过兵的吧。”


    周红梅从厨房出来,瞧见家里来了个不认识的干部,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张罗着倒水。


    “快坐,快坐,家里乱,别嫌弃。”


    姓刘的男人依言坐下,腰板挺着,没靠椅背。


    他没急着说话,目光平静地在屋里看过,最后停在了陈默身上。


    “陈默同志,我今天来,是为你们送来的那批轴承样品。”


    屋里一下就静了,连周红梅端着水杯的脚步都慢了下来。


    “我们经过了反复测试。”


    他说话的节奏很特别,不疾不徐,像老式座钟的钟摆,一下一下,砸得很准,让人没法插话。


    “从硬度、耐磨性到内部金相组织,都比市面上能见到的同类产品要好。”


    陈默的后背不自觉地挺直。


    “但是在我们的设备上,还是差了点意思。”


    陈默的心提了一下。


    “我们需要的,不是高出一截,是高出一大截。特别是抗疲劳性和高温下的稳定性,你们的样品,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刘姓男人说话不绕弯子,一个钉子一个眼。


    “我不能告诉你我们的用途,这是纪律。我只能说,这东西对我们很重要,要求也极高。如果你们能把性能再提升一个台阶,我们可以先下一笔试生产的订单,五百公斤。”


    “价格,会比你们给东方器械厂的,再高两成。”


    五百公斤,价格再高两成。


    这个数字让陈默心里有了底。


    “刘同志,恕我冒昧,你们单位是?”陈默还是问了一句。


    刘姓男人摇了摇头,放下茶杯。


    “不该问的别问。你只要知道,我们能吃下你的货,也能给你一个公道价钱。前提是,你的东西得过硬。”


    “性能要提升多少,有没有具体的指标?”


    “有。”刘姓男人从大衣内侧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翻开念了几个数字,“洛氏硬度要上到65以上,摩擦系数要低于零点零零八。最关键的,要能承受四百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工作一百个小时,磨损量不能超过千分之一毫米。”


    陈国富听着这串数字,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别说红星厂,就是他以前在省城大厂见过的进口轴承,也达不到这么苛刻的指标。


    “明白了。”陈默却点了点头,“给我们点时间。”


    “时间不能太长,最多一个月。”刘姓男人站起身,“一个月后,我再来。如果东西能成,我们签合同。如果不行,今天这事,就当我没来过。”


    说完,他便告辞。


    陈默送他到门口,看着他上了一辆停在巷子口的吉普车,车牌号被泥巴糊住了。


    送走姓刘的男人,陈默在院子里站了很久。


    回到屋里,陈国富把那个玩具枪零件翻来覆去地看。


    “小默,他提的那些个数,不是咱们厂里这堆铁疙瘩能弄出来的。那不是轴承,那是给飞机引擎用的东西。”


    “爸,路是人走出来的。”陈默把桌上的罐头和糕点往厨房推了推,“妈,来客人了,中午加个菜。”


    他没在家里多待,揣上两包“大前门”,骑上车,直接去了陆师傅家。


    “哟,稀客啊!快进来!”陆师傅正在院子里劈柴,看见陈默,乐得合不拢嘴。


    屋里烧着煤炉,暖烘烘的。


    陈默把烟递过去,说是来拜个年。


    两人坐下,没说几句闲话,陈默就把刘姓男人提的指标给说了。


    陆师傅听完,半天没吭声,只是一个劲儿地往烟锅里填烟叶,填满了,又倒出来,来来回回好几次。


    “洛氏硬度65……那得是工具钢的级别了。”他把烟锅在桌角磕了磕,“我琢磨着,光靠热处理怕是不行。得在炼钢的时候,往里头加东西。”


    “加什么?”


    “铬,或者钼。”陆师傅嘬了一口旱烟,“加了这两样东西,钢材的骨头就硬了,也耐高温。可那玩意儿金贵,比钢材贵几十倍,咱们厂哪有这个钱?”


    这确实是个死胡同。


    成本太高,就算造出来,也赚不了几个钱,更别说量产了。


    屋子里一下沉默下来,只剩下陆师傅抽烟的吧嗒声。


    陈默的指尖在桌上轻轻敲着。


    用合金钢是正路,但也是最笨、最贵的办法。


    有没有别的辙?


    “陆师傅,咱们换个想法。”陈默开口,“咱们能不能不改骨头,只给它穿上一层‘铁布衫’?”


    “铁布衫?”陆师傅没听懂。


    “就是在咱们现有的二代轴承钢珠表面,再镀上一层特别硬、特别滑的金属膜。芯子还是咱们的钢,但表面的性能,能提上去一大截。”


    陆师傅的烟停住了,他琢磨着陈默的话。


    “镀东西?跟暖水瓶胆镀银一个道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更复杂。”陈默解释道,“不用电,全靠化学反应。我管它叫‘化学镀膜’。”


    “我以前在书上看过,需要两种东西,一种叫硫酸镍,另一种叫次磷酸钠。把这两种东西配成溶液,加热,再把钢珠放进去,就能在表面生成一层镍磷合金膜,比铬还硬。”


    这是他能想到的,在现有条件下,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办法。


    陆师傅听得半信半疑。


    “光靠泡澡就能行?还有这么巧的事?”他摇了摇头,“再说,你说的那个……什么酸什么钠的,听都没听过,上哪儿找去?”


    陈默也犯了难。


    这两种化学品,在八十年代初,属于专用试剂,普通化工厂根本不生产,只有一些特定的研究所或者专门的化工厂才有。


    红星厂连个像样的化验室都没有,更别说这种采购渠道了。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屋子的门帘一掀,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走了进来。


    她穿着一件红色的确良衬衫,外面套着件蓝布工装,脸上带着被风吹过的红晕。


    “爸,我回来了。家里来客人了?”


    “晴鸢回来啦!”陆师傅脸上有了笑意,“这是咱们厂的陈默,你喊陈哥。”


    陆晴鸢对着陈默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她把肩上的帆布书包放下,倒了杯热水喝。


    她刚放下杯子,像是想起了什么,忽然转过头,看着陈默和陆师傅。


    “爸,我刚才好像听你们说什么……次磷酸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