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7章 敲定合作,被逗笑了

作者:疆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林枫用力点头,心里默默盘算。


    50亩地,对于要推广优质作物的农业部来说,确实太少了,连“试点”的量都不够。


    可他也没办法,只能抬眼看向院子里的土豆堆,语气带着点无辜:


    “不是我不想多给,实在是今年产量有限。”


    “我家普通土豆总共就收了四万八千斤,还得留一部分当明年自己的种子,剩下的还要留些自己吃、给农场的动物当饲料,真没多少富余了。”


    林枫说着说着,自己都有点心虚——


    3亩地收 4万 8千斤,其实已经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高产了,可架不住农业部要当种子用,这么一算又显得格外紧张。


    刘部长指尖轻轻点着石桌,语气沉稳地说:


    “军区给你多少钱一斤,我们农业部也给一样的价。”


    “但我们的要求,得和他们完全一致——该挑的标准、要的数量,都按他们的来。”


    在他看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4万 8千斤土豆,给林枫和农大留 8千斤,不管是留种还是自己吃都足够了。


    至于日常吃土豆,少吃点也没关。


    毕竟这可是亩产超 1万 6千斤的特级++土豆,离特级+++也只差一点,留作种子推广,可比当下吃掉有价值多了。


    他本以为,这样让步后,林枫不会再拒绝。


    可下一秒,就见林枫摇了摇头:


    “和军区完全一样,恐怕还是不行。”


    看到刘部长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林枫赶紧解释:


    “普通土豆给 2万斤没问题,但军部那边要的彩色土豆,只挑黑色和紫色的。”


    “您要是也按这个标准要,就算把我家所有黑紫土豆都给您,可能都不够他们那边的量,更别说再分您一份了。”


    “咳!”


    “咳咳!”


    这话一出,刘部长身后两个原本攒着劲准备“唱黑脸”的下属,都被这离谱的要求呛得猛咳几声——


    采购土豆还挑颜色?这也太讲究了!


    刘部长也愣了好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他伸出手,用拇指和食指按了按太阳穴,缓了好一会儿才问:


    “军区那边……还专门挑颜色?”


    刚才林枫一口拒绝时,他心里还真闪过一丝怀疑——


    是不是岳见说的没错,林枫真是个只认钱、没格局的人?


    爱钱本身没问题,谁都想多赚点,可要是为了抬价故意刁难,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而且接触这短短一会儿,林枫给他的印象明明是踏实本分的,和岳见描述的“不堪”完全对不上。


    他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人,没想到竟是军部的要求真这么离谱!


    “嗯。”林枫点点头,语气带着点无奈:


    “他们明确说只要黑色和紫色的彩色土豆,您这边之前一直没人来、也没消息,我就先答应他们了。”


    “所以不是我不配合,是现实情况不允许。”


    “黑紫土豆就那么多,实在没法按同样的标准分给两边。”


    刘部长调整好表情,重新看向林枫,语气平和地说:


    “没事,我们不挑颜色,只要是彩色土豆就行,彩色的我们要一万斤。”


    林枫一听,原本半起身的动作顿了顿,眼里带着点小心的期待,试探着问:


    “那……价钱和军区那边一样?”


    要知道,军部因为专挑黑色和紫色的彩色土豆,特意把单价抬高了 5块钱,他还以为农业部会降价,或者至少按高前的价格算。


    刘部长干脆地点头:


    “一样的,就按你跟军区谈的 80块一斤算。”


    说完,又随口多问了一句:


    “对了,你家彩色土豆除了黑色的,还有啥颜色?”


    这话一出,林枫准备去叫学生来分彩色土豆的动作直接“卡”在了半空。


    他认真地看着刘部长,心里不由得琢磨起来:


    土豆的颜色到底有多重要?


    要是军部、农业部或者说市场真这么看重颜色,来年是不是该考虑供需问题,多多种点黑色、紫色这类受欢迎的品种?


    想归想,他还是如实回答:


    “我家现在有的彩色土豆,有黄色、红色、粉色、紫色,还有黑色的。有些深紫色的,看着跟黑色的也差不多,不仔细看分不出来。”


    说完,林枫就等着这位农业部大佬给点“指示”——


    比如哪种颜色更适合推广,或者市场更需要哪种。


    虽说他和农大的学生们一致觉得,黑色土豆营养是高,但炒出来、炖出来黑乎乎的,确实有点影响食欲。


    可要是市场认可度高、能卖上价,他明年单独种一亩黑色土豆也不是不行。


    谁知道刘部长听完,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没再多说一个字,既没评价颜色好坏,也没提偏好哪种。


    就连后面学生们帮农业部装箱时,虽然按颜色做了分类,可每种颜色装的量都差不多,没有特意多要哪一种。


    林枫心里更纳闷了:


    这么看来,难道只有军部那边偏爱黑色土豆?


    比起军区那边“按鞋码挑大小、摆得像豆腐块”的高要求,农业部这边的装箱打包明显简单多了——


    倒不是要求低,而是“专业对口”。


    负责给农业部装箱的农大同学们,一边挑土豆一边小声议论:


    “这不就是咱们当初在实验室挑土豆种子的流程嘛!芽点饱满、表皮没损伤、大小均匀就行,熟门熟路!”


    装箱期间,刘部长没盯着土豆打包的进度,反而提出要参观林枫的农场。


    张铭立马主动上前带队,一边走一边给刘部长解说农场的布局、家禽的习性。


    连去年种过什么、今年新添了哪些作物都讲得清清楚楚。


    林枫乐得轻松,跟在后面偶尔补充两句,不用自己费神招待。


    走到农场的小麦田边,刘部长停下脚步,看着地里长势旺盛、麦秆粗壮的小麦,转头问张铭:


    “这就是去年亩产高达一千八百斤的小麦?”


    当初这个产量传到农业部时,整个部门都很震惊。


    全国各省都种小麦,平均亩产大多在八百斤左右。


    近几年虽说亩产过千的情况不罕见,偶尔也有个别试验田能突破一千五百斤。


    但像林枫家这样,十亩地平均亩产一千八百斤,还能保持高等级品质的,在国内还是头一次。


    虽说后来听说这是新型变异品种,还有农大团队在这边跟踪培育,他们才暂时压下了推广的心思,选择观望等待后续结果——


    毕竟所有人都在期待,要是这种高产小麦能稳定培育、大面积推广,咱们种花家在国际粮食领域的地位,说不定能更稳固几分。


    如今亲自站在田边一看,刘部长更是忍不住点头:


    这小麦比他在不少产粮大省看到的都要壮实,麦穗也更茂密,甚至比一些高科技专业种植的试验基地里的小麦,长势还要好。


    他的目光扫过田间,还注意到麦垄边放着好几个眼熟的牛皮纸袋子,又转头问林枫:


    “今年的特殊南瓜种,李教授那边也给你了?”


    “是的。”林枫点头,顺势邀请,“要去南瓜田那边看看吗?现在藤蔓上已经结小南瓜了。”


    提到南瓜,几人便往农场另一侧的南瓜田走。


    刚到田边,刘部长就发现了不一样。


    普通南瓜一结果,果子就会贴着地面生长,时间长了还容易被泥土弄脏。


    可林枫家的巨型南瓜,哪怕现在只有篮球大小,也被粗壮的茎秆高高举在空中,像挂在藤蔓上的小灯笼似的,和地面没有一点接触,干净又精神。


    林枫解释道:“这么让南瓜悬空长,是为了在瓜皮还没长厚、没法防虫子的时候,最大程度保护幼嫩的瓜体。”


    “不然贴在地上,很容易被泥土里的虫子啃,还会沾上烂泥。”


    他指了指田埂边堆着的木板和沙子,笑着补充:


    “之前还特意准备了这些,想等南瓜长重点就垫在下面,结果现在根本用不上。”


    “过几天南瓜再大些,要是还不落地,我们就准备在瓜下面支防护网了。”


    “这南瓜每天都肉眼可见地变大,怕到时候重量太沉,把脆嫩的茎秆压断。”


    刘部长不是第一次接触巨型南瓜,也见过不少培育基地的南瓜植株。


    可像这样叶子长得比脸盆还大、结果方式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南瓜,他还是头一回见。


    心里忍不住暗叹:


    林枫种地是真有一套,不光能让作物高产,还能琢磨出这么多护苗的巧办法。


    只是他还有个疑问:这新型南瓜的味道到底怎么样?


    要知道,咱们种花家的老百姓,选食材时除了看产量,最看重的就是味道——


    哪怕产量再高,要是味道差,也很难推广开,除非是到了缺粮的地步。


    张铭和林枫早就猜到刘部长会关心这点,毕竟没吃过的人,难免会担心“高产”和“美味”不能兼顾。


    张铭率先笑着接话:


    “部长,成熟后的南瓜味道我们还没尝过,但嫩南瓜的味道绝对没问题!”


    “之前我们用嫩南瓜做过南瓜包子,咬一口又清甜又爽滑,口感特别好。”


    “按这品质看,等南瓜成熟了,味道肯定也差不了!”


    说着,他还忍不住咽了口口水,那副馋样把刘部长都逗乐了,心里默默吐槽:


    你好好形容就行,吞什么口水啊!你老师李教授要是在这儿,看见你这没出息的模样,怕是要敲你脑袋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