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儿,朱元璋的声音压得更低了。
“咱跟着圣上这么久,从没见他作过什么孽!还请陈大人把话说清楚!”
陈安正等着这话,立刻接话道。
“你曾是圣上的亲兵,没错吧?”
朱元璋沉声道。
“没错,做过一段日子。”
陈安点了点头,话锋一转。
“那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你肯定清楚吧?”
“这……”
朱元璋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旁边的马皇后也低下头,沉默不语。
就连一旁的毛骧,也摆出一副做贼心虚的模样,不敢抬头。
陈安见此情景,淡淡一笑。
“咱就有一说一。”
“韩林儿确实比不上当朝圣上,换我可能也会让他合理的意外消失,但圣上为登基弄死了韩林儿,这就是造孽,是必遭报应的!”
“人家赵匡胤虽然欺负了孤儿寡母,但好歹没有赶尽杀绝,还封了后周恭帝为郑王,赐了丹书铁券!”
“就这,还落得皇位旁落到弟弟家的下场,那咱们这位赶尽杀绝的圣上,该遭受什么样的报应呢?”
“这……”
朱元璋依旧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冷汗却早已打湿了后背。
虽是酷暑,他却只觉一股寒气从头顶直窜脚底,心乱如麻。
面对陈安有理有据的举例论证,他再也按捺不住,各种念头不受控制地翻涌起来。
标儿和雄英,难道真有可能都死在咱的前头?
千万别让报应落在儿孙身上,有什么报应都冲咱来啊!
这么一想,朱元璋反而冷静了下来。
作为朱标的父亲,朱雄英的爷爷,他可以向上天祈祷,让报应避开家人,但陈安的话他也听进去了。
当皇帝的,不能只想着自己家,更要为江山社稷着想。
所以,他必须考虑清楚。
如果朱标和朱雄英都死在了自己前头,他又该让谁来当大明的第二代皇帝呢?
除了他们俩,还有谁能成功削藩?
沉思片刻之后,朱元璋坐直身子,强忍着心痛开口说道。
“假如……咱只是说假如!假如他们俩都死在圣上前头,圣上传位就只有两条路!”
“要么传给太子的弟弟,要么传给太孙的弟弟,让他们来削藩,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
陈安一眼就看出,郭老爷说这话时,明显底气不足。
他继续耐心赐教,把其中的门道讲得明明白白。
“要是传位给太子的弟弟,那就是让藩王登基。”
“藩王称帝后,为了不自损名声,是不会轻易削藩的,最多削其他藩王的兵权,但绝不会碰王爵的俸禄,这便会造成百姓供养皇族的弊政,最终让大明走向灭亡。”
事实上,后来朱棣登基后,就是这么做的!
“要是传位给太孙的弟弟,其他藩王又不会服气。”
“儿子未绝,便传位给非嫡长孙的孙子,这便是轻慢亲儿,届时必有藩王起事,胜负难断,只问,圣上这孙子,能像汉景帝般平定七国之乱吗?”
这个问题,朱元璋还真不敢打包票。
即便他希望所有子孙都有这般才华,但龙生九子都各有不同,他又哪能保证呢?
既然不能保证,那就意味着存在巨大的风险!
想到这儿,朱元璋只觉得头疼欲裂。
就连一向细心的马皇后,也皱起了眉头。
陈安见二人这副模样,也不想再为难他们。
他本可借比喻道出实情。
马皇后及朱元璋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会先于朱元璋离世。
但这实在太过残忍,他做不出来!
若这话被夫妻俩转告并说动了朱元璋,那朱元璋余下十几年的日子便没法过了。
虽说陈安的确打算以激怒朱元璋的方式,来让他收押自己回京,却也不愿用这种伤人的招数。
毕竟朱元璋是驱逐胡虏、恢复华夏的开国皇帝,也是他的便宜爹,不该提前承受这般残酷的心灵打击。
想到这儿,陈安主动打破僵局,笑着说道。
“当然了,因果报应这事儿也挺玄的,半信半疑即可,你们当听个乐子就好,可千万别跟圣上提!”
“不然,哪怕是他亲哥复生,也会被他再埋回去,何况你只是皇后的族妹夫、前亲兵!”
但陈安万万没想到,自己这番好心,竟被当成了驴肝肺。
朱元璋与马皇后听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你特娘的可真是个奇才!
刚咒完人家儿孙,就让人家当听个乐子?
就在这对帝后暗自吐槽之时,陈安站起身,走向了大门。
他望着门外的蓝天白云,背对着他们说道。
“行了,不说削藩了,谁来削藩都有风险,而风险大小,则取决于皇帝的才华、身份和人脉。”
“我之前提过两招可防分封制生弊,第二招才是不用削藩,让分封制长久推行的万全之策!”
朱元璋听到这话,更想揍陈安了。
有好办法不早说,非要先把人惹毛?
但他心里又充满了期待,要是这办法真的管用,他就得重新掂量掂量对陈安的态度了。
不过,他仍带着几分怀疑,思索片刻之后,半信半疑地问道。
“这世上真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还请陈大人细说!”
陈安没有回头,只道。
“我这第二个办法虽说能两全其美,可说了也是白搭!”
“凭圣上那点能耐,压根没胆子选,即便选了也办不成事。”
“你们若真心想为圣上分忧,只管劝他提前做好削藩准备,只是此刻万万不能提,这时候开口,小命难保,得等圣上到了晚年,你们再提,那便是天大的功劳!”
话音刚落,陈安扭头坐回主位喝起茶来,哪管对面两位贵宾心里怎么想。
反正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听不听得进去,全看他们自己。
眼下朱元璋正一门心思推行分封制,脑子热得发烫,要是皇子们还没前往封地,就有人敢劝他准备削藩,保准会被他给宰了!
这时候给这位狠辣的皇帝泼冷水,纯粹是自寻死路!
等朱元璋到了晚年,三个儿子、大孙子再加上马皇后都先他一步离世,不用别人提醒,他自己也会察觉到分封制的坑。
到那时再有人劝他,立继承人时要考虑对方削藩的能力,他肯定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