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02章百官的疑惑,陛下是要做什么?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徐达出列后,躬身行礼道。


    “臣,有要事启奏。”


    朱标神色沉稳,不卑不亢地道。


    “准奏。”


    徐达随即奏报。


    “如今正是农忙插秧的时节,到了九月份,北方就该丰收了。”


    “为了防备北境的敌人来犯,臣恳请殿下准许,免去北境各卫所部分精兵的军屯农活,让他们专心进行军事训练,以固边防。”


    徐达的提议在理,朱标心中认可,却没有当即答应,反倒刻意露出一副反复思量的样子。


    他心里很清楚。


    要是马上应下大臣的奏请,会显得自己性子软、好拿捏。


    哪怕打心底觉得这事可行,也得故作思考一会儿,还得装得像那么回事才行。


    虽说朱标私下里跟徐达关系亲近,一口一个徐叔地叫着,可这是在朝堂之上,只有君臣之分,没有叔侄之情,必须分得清清楚楚。


    而且,他也得做给其他人看。


    连徐达这样亲近的大臣的奏请,他都要仔细琢磨琢磨,其他人就别想趁着他年轻欺负他了。


    “准奏!”


    朱标话音才落,殿外便快步走来一个小太监,凑到他耳边小声说道。


    “圣上已经回宫了,让殿下下朝后马上过去见他。”


    随后,朱标宣布朝议结束,还特意告知文武百官圣上已回的消息。


    奉天殿外,王忠寻到翰林院大学士和吏部尚书,高声传达了皇帝的旨意。


    “传圣上口谕,令你二人即刻查清现江浦知县陈安入朝的所有动向,查完后立刻去御书房面圣!”


    传完旨,王忠又好心地补充了一句。


    “圣上这会儿好像不太高兴。”


    说完,便转身快步离开了。


    王忠的身影刚一消失,奉天殿外就热闹了起来,官员们扎堆议论不停。


    “陈安去江浦都一年没动静了,怎么圣上一回宫就盯上他,要查他?”


    “重点不是调查陈安!重点是圣上传旨的时候,看起来不太高兴啊!”


    “可不是嘛,圣上要是心情好,哪会这么急着下召,要查陈安的所有动向?”


    “那岂不是要从科考和给陈安安排官职的人查起?”


    ……


    没过一会儿,官员们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刚走出奉天殿的徐达以及汤和身上。


    特别是急得团团转的吏部尚书和翰林院大学士,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期待。


    这可是最了解那位行事杀伐果断的皇帝的人,他们只盼着对方能给点提示,说说眼下到底是什么情况!


    “魏国公,您说说圣上这突然的举动,究竟是何用意啊?”


    “还请魏国公点拨几句,让我等心里能踏实些,不然这心一直悬着,实在不安稳!”


    翰林院大学士孔克表,向来以大儒自居,更是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可此刻面对徐达,他彻底收起了往日的清高,脸上满是恳切求教的神色。


    众人各怀心思,唯有吏部尚书吕本独自站在一旁,神色淡然,仿佛眼前之事与自己毫无关联。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能跻身六部之首,全凭女儿入东宫成了朱标侧妃。


    只是如今身居此位,魏国公这番分析,他终究要凝神细听。


    吕本算不上能完全揣摩透朱元璋心思的人,但对这位皇帝,多少也算是有些了解。


    朱元璋向来看重亲情,才会因姻亲关系而重用他。


    可一旦牵扯到公事,却也绝对能做到公私分明。


    说到底,他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哪怕出一点差错,就算是亲家,也可能小命不保!


    念及此,吕本也抬了头,目光投向了徐达。


    奉天殿匾额之下,站着三位大臣。


    左边第一位穿红袍官服的,看着比朱元璋温和些,但那股让人不敢轻视的气场,丝毫不差。


    朱元璋的底气,是身上的龙袍和手里的国印。


    而这位的底气,是和朱元璋的兄弟情,还有当年带兵南征北战、赶走北元的大功劳。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拿功劳当资本,也没因为是朱元璋的发小就行事放肆。


    即便如今身着象征正一品武将的雄狮补子大红袍,长期手握大明帅印,也始终恪守着君臣本分!


    徐达扫了孔克表一眼,脸上露出一抹淡笑。


    “圣上未去前殿,只让太子退朝后去见他,那此事便是圣上的家事。”


    “既是家事,就轮不到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插嘴。”


    他稍作停顿后,又继续说道。


    “圣上要查陈安,却不找我们,自然有他的考量,这同样不是我们该议论的。”


    “各位身为臣子,遵旨见驾、按规章办事即可,都回各自官署,做好分内之事吧!”


    话一说完,徐达撩起衣袍,抬脚便走。


    途经之处,百官纷纷侧身让行。


    在百官眼中,徐达这番话条理分明、不失分寸,可本质就是场面话,没半点实际信息量。


    凭徐达对朱元璋的了解,就算没彻底猜透心思,也摸准了八成,可他就是故意不点明。


    但即便大伙清楚他是故意藏着话,也没人敢多言。


    毕竟他可是当朝太傅、中书右丞相,还身兼参军国事与太子少傅的魏国公!


    既然从徐达那里问不出话,百官转而将视线落在中山侯汤和身上。


    汤和仅淡淡应了句“魏国公说得对”,就快步追向了徐达。


    紧接着,他们又看向了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


    可李文忠的答复也和徐达完全一致,说完便紧随徐达离开了。


    不光是李文忠,就连那一群武将也跟着走了。


    现场未散去的,唯有那拨以相权为首、且多是淮西文人出身的人。


    而他们的行动取舍,全凭洪武四年退隐故里的李善长的吩咐而定。


    孔克表向吕本拱手道。


    “吕尚书,眼下这情况,您看该怎么办才好?”


    吕本先是摆了摆手,打发众人去做各自的事。


    待奉天殿里的人都走光后,他才拉着孔克表往中书省的办公衙门走去,边走边说道。


    “咱们赶紧照着圣上的口谕办,先找到科考阅卷和给陈安安排官职的人,叮嘱他们别慌,随机应变!”


    话落,两人不敢耽搁,立刻分头去寻人。


    其实找这两个官吏并不难,只要查阅一下存档的卷宗,就能知道他们在哪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