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9章皇帝当过乞丐,就搞路引不让其他人当乞丐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元璋差点气晕。


    “谁发疯?你个混小子把金贵的种子粮当零嘴吃,不抽你难解咱心头之恨!”


    陈安边躲边喊。


    “老黄你讲点理!土豆红薯你也吃了,我留了种子给百姓种,吃两口怎么就罪大恶极了?”


    “‘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懂不懂?万一今年遭了灾,颗粒无收怎么办?你把种子都吃了,是想断了后路吗?”


    朱元璋骂道。


    “去去去,要打打你孙子去!”


    陈安气道。


    朱雄英揉着屁股嘟囔。


    “师父你坑徒弟!我可是你唯一的弟子啊!”


    朱元璋充耳不闻,挥着鸡毛掸子穷追不舍。


    徐辉祖看得目瞪口呆。


    在他印象中,朱元璋向来威严庄重,何曾见过这般模样?


    再看陈安,竟敢当面说圣上“发疯”,这份胆色堪称罕见。


    想起胡惟庸案时,陛下虽震怒却仍能克制,今日却为区区种子粮动了真火,足见陈安在圣上心中分量不同。


    朱标却习以为常。


    父亲与陈安每次见面必拌嘴,却又总能凑在一起。


    他笑着进院。


    “这是你俩的恩怨,我可不掺和,先解决完再说吧。”


    随后向徐达行礼。


    “徐叔……”


    徐达微微颔首。


    朱标见状,指着石桌上的红薯干问。


    “这是何物?”


    说罢咬了一口,口感韧劲十足。


    “这是红薯干,海外传来的作物,可当菜也可当粮。”


    徐达解释。


    徐辉祖尝了一口,点头道。


    “味道不错,做点心甚好。”


    二人并未将红薯放在心上。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外来作物屡见不鲜,直到徐达淡淡开口。


    “此作物据说亩产数十石,若属实,大明再无饥荒。”


    “啥?!”


    朱标惊得红薯干落地,徐辉祖也愣在当场。


    要知道,大明小麦亩产不过两三石,稻谷稍高也仅三四石,亩产数十石堪称天方夜谭!


    此刻石桌上的红薯干,在二人眼中已化作黄金般珍贵。


    “当真能有这么高产量?”


    朱标结巴着问。


    徐达点头。


    “即便达不到数十石,近千斤应无问题,江宁百姓已开始种植,数月后便知分晓。”


    说着看向陈安,语气转冷。


    “这混小子竟敢把祥瑞当果脯吃,该打!等你爹打完,我再接着教训他!”


    朱标与徐辉祖同情地看向陈安。


    得罪两位大佬,这顿揍怕是逃不了。


    十余分钟后,陈安故意挨了几下,小院才得以恢复平静。


    朱元璋累得满头大汗,陈安却若无其事,众人这才惊觉。


    看似文弱的陈安,竟能轻松闪避武将出身的朱元璋,一身功夫深藏不露。


    小娥与韩无双见状,上前奉茶收拾。


    朱标仍盯着红薯干追问。


    “真能亩产十石?”


    陈安耸肩。


    “眼见为实呗,我已让百姓在荒田试种,等几个月便知结果,你们急什么?”


    朱元璋瞪眼骂道。


    “急?若今年闹灾,你上哪儿再找这宝贝?土豆红薯就算了,听说还有玉米?”


    “玉米亩产七八石,虽不如红薯,却属正经粮食,口感比土豆强些。”


    陈安道。


    朱元璋心中震动。


    新谷物意味着国本稳固,这等祥瑞堪比开国之功!


    但历经陈安多次“惊吓”,他已经有些麻木,摆手道。


    “还有啥宝贝一次性说完,别天天吊人胃口!”


    朱标与徐辉祖也眼巴巴望着。


    陈安想了想。


    “还有南瓜,产量高易储存,平时当菜,灾年当粮。”


    “又是千斤亩产?”


    朱标追问。


    “没种过,不过种子已下地,先等等看吧。”


    陈安摊手。


    “可惜家底被你们搜刮一空,连辣椒酱都没了,不然还能招待你们。”


    朱标与徐辉祖面露尴尬,朱元璋却泰然自若。


    朱标忙引荐徐辉祖。


    “这是徐伯伯嫡长子徐允恭,仰慕你许久,今日特来讨教商税改革。”


    陈安打量徐辉祖。


    未来的魏国公,能力出众且忠于建文帝,可惜结局堪忧。


    他拱手笑道。


    “允恭兄太客气,既与徐伯伯、妙锦交好,咱兄弟相称就是。”


    徐辉祖笑道。


    “正有此意,实不相瞒,朝廷命我主抓商税改革,可我对此一窍不通,听闻是老弟提议,特来请教。”


    陈安抿了口茶,忽然咬牙切齿道。


    “要改商税,先废夜禁!凭什么你们能随意出入,我去秦淮河逛夜市晚归就得睡大街?这和商税改革没关联?分明是特权作祟!”


    众人哑然。


    这哪是谈改革,分明是发泄私愤啊!


    “商税改革其实可以参考南宋,南宋偏安江南,却能抵御西夏、大辽、大金甚至蒙古铁骑数十年,足以证明其国力根基深厚。”


    陈安说道。


    打仗拼的是什么?


    是钱粮,是后勤。


    两宋正因钱粮充足,即便文臣武将能力平平,也能在异族环伺下存续数百年。


    若大明有两宋的财力,以朱元璋父子的狠劲,早把蒙元残部打得落花流水了!


    “所以我对商税改革没啥高深想法,就是照搬两宋政策。”


    陈安坦言。


    “但毕竟隔了百余年,直接套用可不行,就说这夜禁制度吧,简直是开倒车!”


    “天一黑就关城门,百姓不能上街购物,满城跟鬼城似的,真不知道朝堂老爷们咋想的,难道嫌国库钱粮太多?”


    听着陈安的吐槽,朱标和徐辉祖面面相觑。


    朱元璋又抄起鸡毛掸子,徐达扶额苦笑。


    这小子说话真是不留情面。


    陈安见状,赶紧补救。


    “不过夜禁也不是全没用,大明刚立国十五年,除了江南,别处要么有边患,要么有叛乱,偏远地区确实需要夜禁,但江南是经济中心,夜禁只会拖累商业,两宋没夜禁,夜生活发达,商税自然收得多。”


    “除了夜禁,海禁、路引也拖累商税。”


    陈安继续道。


    “圣上当年当过流民,所以搞出路引制度困死百姓,可他没想明白,若是能吃饱穿暖,谁还会想逃?饿肚子时路引能挡得住?”


    “我看这些制度又落后又粗糙,要不是刚结束乱世,百姓们都想安稳,早造反了……”


    徐达听不下去了,一巴掌就朝陈安的后脑勺拍去。


    “越说越离谱!国朝制度在你眼里一文不值?你才多大,敢轻视朝堂大臣?”


    陈安委屈道。


    “我说的都是实话,忠言逆耳啊!”


    朱元璋黑着脸哼道。


    “让他说!今天就让他吐个痛快,说的有理就算了,要是胡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