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0章 殿试开始

作者:弄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四月十五。


    寅时初刻,天色未明,整个京城还笼罩在深沉的夜色里。


    唯有承天门外,已是人影攒动。


    李钰身着崭新的青色贡士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


    与其余三百名新科贡士一同,静候在威严的宫门之外。


    一众新科贡士都心情激动紧张,寒窗苦读数十载,终于到了这最后的关头。


    无数火把将宫门前照得亮如白昼,映照着一张张充满期盼的脸庞。


    礼部的官员们早已就位,神情肃穆。


    引导着贡士们按照会试名次排成整齐的队列。


    李钰与顾辞远,这两位并列的会元,自然站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顾辞远今年十八岁,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已有几分成熟士子的沉稳气度。


    只是紧抿的嘴唇和蜷缩在袖中握拳的手,显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李钰十五岁,站在他身旁,身高只到顾辞远的耳边,相貌也还有些稚嫩。


    但他站姿如松,眼神平静,已然有成年人的气度。


    当然内心也有一些紧张。


    既然已经成了会元,自然想要中状元。


    那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他眼角余光瞟向一旁的顾辞远,不曾想顾辞远也在瞟他。


    两人目光相遇,随后又缩了回去。


    但彼此之间似乎有火花碰撞。


    两人都是解元,会元,当然都想当状元。


    这可是科举路上最大的荣耀。


    顾辞远更加急迫一些,如果他是状元,那可就是前所未有的六元及第。


    之前能中会元,他没有太多的意外。


    只是没有想到隔了一天后,居然出现了并列会元。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多方打听后,才知道李钰是谁。


    对方小小年纪竟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皇上讨要一个会元。


    说明对方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这就让这次的状元之争有了变数,不过顾辞远还是有信心的。


    毕竟他的老师是和顾清澜齐名的大儒。


    这状元之位我顾清澜要定了!


    身后的贡士们看着并列站立的两位会元,都是啧啧称奇。


    也不知道最后这状元到底花落谁家。


    他们也都参与了下注,而且很聪明地两边买。


    无论谁是状元,他们都能赚点。


    等到天色逐渐放亮时,有着动静传来。


    便听到有声音道:“宣——新科贡士入宫!”


    随着这声唱喏,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


    贡士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鱼贯而入。


    经过侍卫搜检,确认身无寸铁后,队伍踏上了通往皇宫深处的御道。


    众士子不敢乱看,低着头跟在礼部官员后面。


    通道两侧甲士林立,鸦雀无声。


    三百余人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广场上回响,更添几分凝重和肃穆。


    穿过一道道宫门,到了此次殿试的地方——奉天殿!


    便见殿宇巍峨,飞檐斗拱,散发着令人心悸的皇家威仪。


    此时,文武百官早已按品阶分列两侧,文东武西,肃然而立。


    这些平日里只在传闻中听闻的朝廷重臣、各部堂官,此刻就真实地站在眼前。


    他们或目光深邃,或面无表情,但无一例外,身上都带着久居上位者的强大气场。


    数百道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这群新晋贡士,让许多寒窗苦读十余年、初次面圣的学子感到呼吸急促,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站在最前面的顾辞远,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额角已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瞟了一眼身旁的李钰,却见对方神色如常,不由心底有了几分佩服。


    一个十五岁少年,能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而不胆怯。


    就这份镇定和心性,便是一个劲敌。


    李钰目光扫向文武百官。


    身为现代人的他,对皇权其实并没有多少敬畏。


    其他学子不敢看这些官员,但他敢。


    温党官员看他的眼神都很冷漠,清流一派则是眼神鼓励。


    “皇上驾到!”又是一声高亢的唱喏。


    霎时间,殿内所有官员、贡士齐刷刷地跪伏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礼。


    并且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兴平帝身着龙袍,在內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丹陛,端坐于龙椅之上。


    他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最终在李钰和顾辞远身上停留了片刻。


    “平身。”


    众人谢恩起身,垂手恭立。


    兴平帝没有过多赘言,让礼部官员领着新科贡士入座。


    发放了笔墨纸砚后,皇帝缓缓开口。


    “朕闻,士人之风,关乎国运。


    古之士,或重于气节,或精于实务。


    然则,气节若无实绩相衬,则近于空疏。


    实务若无操守为基,则易流于功利。


    今观朝野,或有清议盈庭而事功不彰,或有吏才卓著而德望有亏。


    兹策尔等:为国求才,当如何辨士之真伪,衡才之短长,使气节与事功兼得,


    俾朝多得真才实学之士,而少空谈误国、利禄熏心之徒?


    尔诸生皆历经考选,即将为国之栋梁,其各抒所见,务切时宜,勿尚虚言。”


    此题一出,殿内越发安静。


    顾佐衡和温知行两人也在殿内,听到这题目,不由眼皮都跳了跳。


    皇帝这是对他们不满啊。


    以往出题,都是礼部官员跪接皇帝的策问题,在发给每一位贡士。


    而这一次,皇帝却直接口述,明显是要让他们这些大臣听。


    不过温知行很快就镇定下来,如今国库空虚,皇帝是离不开他的。


    之前查科举案,锦衣卫虽然没有查出太多证据。


    但也是有一些自蛛丝马迹的。


    作为最忠于皇帝的机构,皇帝如果询问,肯定是事无巨细全都会说。


    最终只是罚了赵伯仁一年俸禄,而自己什么事没有。


    皇帝真不知道是他温知行在后面吗?


    当然不是,当初陈家的案子,如果没有皇帝点头,陈家根本不可能流放。


    皇帝是知道他和李钰之间事情的。


    没有深查,就说明皇帝不敢动他。


    毕竟北边的战事需要的钱财,还需要他这个次辅想办法。


    因此这题虽然暗指他德行有亏,但温知行并不在意。


    题目既然出了,接下来自然是作答时间。


    殿试考一天,而且又只有一道题目,所以考生们都不着急。


    虽然他们大多数人无法争夺前三名,但还是可以争夺二甲的。


    名次越高,起点就越高,因此答题要慎重。


    李钰此时也在思索,该如何答题。


    这道题,看似在问选才标准,实则直指当前朝堂最大的顽疾——清流与温党之争!


    首辅顾佐衡代表的清流,往往以气节自诩,但皇帝认为他们有时过于固执。


    次辅温知行代表的权贵一派,虽不乏吏才卓著者,却德望有亏,结党营私。


    皇帝对两方皆有不满,其心中理想的治国之士,是能超越党派,兼具操守与能力之人。


    此题既考校新科贡士们对朝局的洞察力,也试探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潜力。


    李钰揣摩着皇帝的意思。


    如今朝堂两极分化,皇上应该是想要看到一些打破僵局的新思路。


    或者说,是想看看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位帝王平衡朝局的难处与期望。


    殿试果然很难,哪怕是李钰此时也没有太好的头绪。


    其他考生也是,冥思苦想,迟迟没有人动笔。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