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1章 心服口服

作者:弄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藏书楼外,苏墨白的边塞诗已经写了出来。


    所有人都看着李钰,等着他作诗。


    他们就不相信李钰是全才,辨经,清谈都赢了,不可能在诗词一道上还能赢。


    只要李钰作诗出来,他们必定要好好评论一番。


    李钰微微一笑,念出了后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毕,满场死寂!


    那些憋足了劲准备挑毛病的士子们,全都目瞪口呆,犹如石化了一般。


    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囊括了千年烽火、万里边关!


    那“秦月汉关”的苍茫时空,“万里长征”的悲壮艰辛,“人未还”的沉痛叹息,最终凝聚成“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钢铁誓言!


    其气象之恢弘,意境之深远,情感之浓烈,瞬间将苏墨白那首工整却流于表面的诗衬得如同儿戏!


    这已经不是技巧的比拼,而是境界的碾压!


    苏墨白脸上的傲气瞬间粉碎,化为无比的震惊与恍惚,他嘴唇微动,念着李钰抄的这首诗。


    整个人仿佛被这首诗的磅礴力量冲击得摇摇欲坠。


    周围的士子也都完全沉浸在这首绝世之作带来的震撼中,久久无法回神。


    林澈和马致远两人也被彻底震撼住,根本没有想到李钰边塞诗也写得这么绝。


    见到所有人都在回味诗词带来的震撼。


    李钰嘴角掀起一丝弧度。


    他想拍拍苏墨白的肩膀,但发现够不着,只能作罢。


    开口道:“别再来打搅我看书了。”


    说完,潇洒转身进了藏书楼,今天被耽误这么长时间,他得抓点紧了。


    每天背一本书的进度不能落下。


    不是李钰不是想多背,而是清澜书院中的书很厚,一本相当于他以前看两本书。


    这要是让人知道他每天背一本书,绝对会惊掉大牙。


    林澈和马致远也跟着李钰进了藏书楼,留下一群呆愣的士子。


    好半晌后,众人才回过神来。


    眼神复杂地看着藏书楼,又看了看有些失魂落魄的苏墨白。


    怎么也没有想到李钰会三战全胜,连鼎鼎大名的苏师兄都输了。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李钰的这诗写得是真好啊。


    众人再也不敢轻视李钰来自偏远的蜀中,同时惊叹对方的造诣之高,匪夷所思。


    他们还没有遇到辨经,清谈,做诗都顶尖的人,而现在遇到了。


    至于三人走后门的事,没有谁再提。


    也没有谁再去找李钰挑战,哪怕书院中还有高手。


    但这些高手的水平和苏墨白在伯仲之间,就算要强一点,也强不到哪去。


    而在听了李钰的诗后,想要做一首来超过,却做不出来。


    那就不要去丢人现眼了。


    李钰用实力证明了他的文采,从那天起便没有人来打搅他了。


    有士子大起胆子来向李钰请教学问。


    李钰也谦虚地说是请教不敢当,最多是互相印证,让士子们对他好感更盛。


    文人都是有傲气的,才气越大,傲气越大。


    清澜书院中的士子们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李钰却不是这样,他身上几乎没有什么傲气。


    众人唯一见他的傲气,还是在和他比斗的时候,平常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


    如果不特意说,根本没有人知道他是院案首。


    而经过和李钰印证,书院的士子收获匪浅。


    实在是李钰太博闻强记了,知识面宽得这些士子汗颜。


    恶意的文斗是没有了,但辨经,清谈还是时常发生。


    不过士子们不是来挑战,而是单纯地来和李钰辩论,印证自己的观点。


    每次辩论都会有一大群士子来听,手中带着四书五经。


    李钰引用经典时,他们便快速翻书,找到出处,然后就是一脸敬佩。


    真的太强了!


    不仅能准确说出处,甚至连第几页,第几段都能说出。


    这种超强记忆力让人咂舌。


    就连苏墨白都经常来请教,一来二去两人也成了朋友。


    随后排在苏墨白前面的两人,谢灵均和柳逸飞也都和李钰认识。


    谢灵均擅长辨经,柳逸飞擅长清谈,苏墨白擅长做诗。


    这三人便是清澜书院三剑客。


    李钰和另外两人接触后,也佩服这两人的博学,很快就成了不错的朋友。


    李钰虽然要背书,但如果有人来找他谈论学问,他还是乐意的。


    他虽然强,但也不骄傲自满。


    能进入清澜书院的,那都是案首,都是才子。


    随便拉一个出来,便能赢过顺庆府学中的大部分士子。


    李钰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李钰和书院的百名士子关系都已经很亲近。


    众人也不嫌他年较小,皆以李兄称之。


    外出饮宴诗会,必邀他同往;家中捎来时令特产、精致点心,也总不忘给他留上一份。


    连带着林澈和马致远,也因与李钰是同伴而迅速融入了士子们中,日子过得颇为舒心。


    这日,一名书吏来到斋舍,言道:“三位公子,山长已回书院,请三位过去一见。”


    三人闻言,心中皆是一凛。


    顾清澜先生回来了!正式的考较恐怕就要到来。


    虽然这一个多月与同窗相处融洽,学问也自觉有所进益。


    但面对这位曾官至尚书、学问深不可测的大儒。


    林澈和马致远不免还是有些忐忑。


    连李钰也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了一口气,才随书吏前往。


    再次踏入那间临水的精舍,顾清澜依旧坐在窗前的书案后,神情平和,似乎与之前并无二致,只是眉宇间略带一丝风尘仆仆的倦色。


    三人恭敬行礼拜见。


    顾清澜微微颔首,脸上带起笑意“不必多礼,坐吧。”


    待三人有些拘谨地坐下后,顾清澜并未考较,而是道:“老夫外出一月,你们在书院的事,书吏已大致向老夫禀明了。”


    “解经之惑,扬诗之名,与同窗辩难而能令人心服,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颇得人望。”


    顾清澜目光看向李钰“尤其是那首边塞诗写得极好,小小年纪,能有此等眼界与胸襟,难得!”


    李钰饶是脸皮厚,此刻被如此夸奖也有些不太自在。


    毕竟那是抄的王昌龄的诗,不是他写的。


    顾清澜顿了顿,看向林澈和马致远,“至于你们二人,虽不及李钰锋芒毕露,然能迅速融入书院,与诸生和睦共处,学业亦未懈怠,亦属难得。”


    说到此处,顾清澜端起手边的茶盏,轻呷一口。


    “既是文彬举荐,尔等又已凭自身才学品行赢得了书院同窗的认可,老夫若再行考较,反倒显得多此一举,不近人情了。”


    三人闻言,眼中露出惊喜之色。


    特别是林澈和马致远,他们知道李钰肯定是能留下的,但如果他们留不下,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真是太丢人了。


    好在他们两人也能留下了。


    顾清澜放下茶盏,胖胖的脸上笑容明显了不少。


    “自今日起,你三人便正式是我清澜书院的学子了。”


    “一应课业、规矩,皆与院内其他生员无异。”


    “望尔等珍惜机缘,勤勉向学,莫负文彬举荐之谊,亦莫负尔等自身之才。”


    “是!多谢先生!学生定当刻苦努力,不负先生与周先生期望!”


    三人激动起身,再次深深一揖。


    顾清澜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去,临走前又道:“如有什么不懂的,可来问我。”


    李钰大喜,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