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那五十家修理铺的老板,还有听到消息的经销商,全都涌了过来,拿着钱,只求能拿到一批货。
仓库里剩下的几千个铃铛,三天之内,被抢光。
厂长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全是催货的。
林晓雅拿着一份订单统计,冲进何雨柱的办公室。
“老板!我们成功了!新的订单已经超过三万个了!三万个!”
整个工厂都处在兴奋中。
只有何雨柱很平静。
他站在窗边,看着厂区里停满的卡车,没什么表情。
“晓雅,这只是开始。”
“啊?”林晓雅愣住,“全城的修理铺和五金店,都快为咱们的铃铛抢破头了!”
何雨柱没有回头,他的视线越过厂房,望向市中心。
“这些修理铺和五金店,渠道还是太小了。”他慢慢开口,“我们的货,要摆进市百货大楼的柜台。”
林晓雅脸上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就被何雨柱一句话浇了一盆冷水。
市百货大楼。
这五个字让林晓雅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全京城的商业中心,是全国商品的风向标。能在那里卖东西的,都是国营大厂的拳头产品,是经过层层审批,有头有脸的老牌子。
一个私人工厂,想把东西卖到哪里去?
这事听起来根本不可能。
“老板,这个……”林晓雅说话都有些不利索,“我派人去问过了。人家采购科的人,连门都不让我们进,隔着窗户就说他们不收个体户的东西。”
这个回答在何雨柱的预料之中。
他很清楚,那扇大门,不是靠产品质量好就能进去的。
“直接去肯定不行。”何雨柱给自己倒了杯茶,思路清晰,“想进那扇门,得有人从里面给咱们开门,还得有人在外面帮咱们说话。”
林晓雅没听明白。
何雨柱放下茶杯,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北京晚报》的号码。
“喂,我找李建斌,李记者。”
电话很快接通,那头传来李建斌的声音:“何老弟!我可听说了,你那个铃铛,现在全城都抢疯了!你这脑子到底怎么长的,又让你干成了一件大事!”
“李哥,你可别捧我了。”何雨柱说,“我这儿遇到点麻烦,想请你帮个忙。”
“你说!”
“我想请你来我这厂里,看一看,写点东西。”何雨柱说明了来意,“不过这次,不发报纸。”
电话那头的李建斌停顿了一下,马上就懂了。
不发报纸,那就是要写给某些特定的人看的东西。
“我明白了。”李建斌没有多问,“明天上午,我准时到。”
挂了电话,何雨柱又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对林晓雅说:“走,跟我去一趟问鼎楼。”
问鼎楼,二楼雅间。
孙太太正和几位朋友喝着春茶,聊着天。
包厢的门被推开,何雨柱亲自端着一盘点心走了进来。
“孙太太,几位夫人,这是后厨刚做出来的杏仁酥,您几位尝尝鲜。”
孙太太见到何雨柱,笑着招呼道:“哟,是小何老板啊,今天怎么有空亲自上来了?”
“这不是听说您来了,特地过来问候一声。”何雨柱将茶点放下,态度恭敬,“顺便,有点小事,想求您帮个忙。”
“哦?”孙太太有了兴趣,“你这个大老板,还有事能求到我老婆子头上?”
“对您来说是小事,对我来说,可是天大的难事。”何雨柱直接说明了情况,“我最近办了个小五金厂,做了些自行车铃铛,质量还过得去。就是……想送到市百货大楼去卖,人家看不上我们这种小厂子,连门都进不去。”
他把困难说得很明白,带着几分自嘲,让人听着很舒服。
孙太太身旁一位夫人开口道:“百货大楼的采购主任老王,那可是出了名的难说话,一般人的东西他根本看不上。”
孙太太端起茶杯,没有立刻答应。她看了何雨柱一眼,问:“你的东西,好吗?”
“不敢说最好。”何雨柱回答得很自信,“但您知道我做菜的手艺,佛跳墙是我的拿手菜。这个铃铛,就是我五金手艺里的佛跳墙。”
孙太太被他这个说法逗乐了,房间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你这小子,真会说话。”她放下茶杯,拿起一块杏仁酥尝了一口,味道很好。她点了点头,“行,这事我记下了。老王家那口子,下周约了我去做头发,我到时候跟她提一下。”
孙太太一句话,这事基本就定了。
何雨柱知道,这事成了。
他鞠了一躬:“那就先谢谢孙太太了。”
第二天上午,李建斌来到了红星公社。
当他看到那个曾经破败的农机厂,如今机器响动,工人们干劲十足,感觉很惊讶。
他没有急着找何雨柱,而是在车间里转了起来。
他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正认真地调试着一台旧车床,那台车床被他擦得发亮。
“老师傅,以前就在这儿干?”李建斌递上一根烟。
老师傅接过烟,笑得露出黄牙:“可不是嘛!厂子倒了,在家待了小半年,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完了。没想到,何老板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又给找回来了,不但给饭吃,每个月发的钱,比以前在国营厂还多!”
他又指了指不远处几个正在说笑的女工:“还有她们,都是附近公社的家属,以前没活干,现在进了厂,家里也多了份收入,腰杆都挺直了。”
李建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只想着赚钱的老板,而是一个给几十个家庭带来希望的实干家。
从工厂出来,李建斌一句话没多说,只是重重地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
两天后,一份标题为《一个体户的社会责任感》的内部参考材料,被放在了市里主管商业的领导办公桌上。
文章没有过多吹捧何氏铃铛的质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何雨柱盘活倒闭工厂、安置下岗工人、带动周边就业的社会贡献上。文章的最后,提了一句:“……如此有社会责任感、产品质量过硬的民生企业,却因身份问题,被主流销售渠道拒之门外,实为憾事。”
那位领导看完内参,沉默了很久。
他想起了不久前,那个在冬天里解决了全城吃菜难题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