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北京,秋意渐浓。王小河背着一个容量惊人的双肩包,里面塞满了专业书、笔记本和一个轻便的保温杯。她刚从结构力学的大课出来,脸上没什么疲惫,反而因为刚解决了一道复杂的框架受力问题而眼神发亮。宽大的衣服巧妙地遮掩了微微变化的腰身,旁人看不出任何异样。
“小河!” 室友兼好友林薇小跑着追上来,递给她一盒洗好的蓝莓,“喏,补充点花青素。看你最近气色不错嘛,就是……好像食量见涨?” 林薇促狭地眨眨眼,没往深处想。
小河自然地接过蓝莓,道了声谢,塞了一颗进嘴里,酸甜的汁水在口腔蔓延。她含糊地应道:“嗯,最近消耗大。” 确实消耗大,一份能量要供应两个大脑高速运转。她没打算刻意隐瞒,但也没必要主动宣扬。平静就是最好的保护色。
“对了,下午那节城市设计原理,老陈临时调课了,改在晚上七点,系楼302。别跑空了。”
小河迅速在脑中调出日程表:晚上七点……孟燕臣安排的每周三晚七点视频“查房”时间。冲突了。她面不改色地点点头:“知道了,谢啦。” 心里已经开始计算如何调整:课必须上,孟燕臣那边发信息说明情况。
沪市,孟燕臣刚结束一台剖宫产手术,脱掉手术服,眉宇间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锐利。他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置顶的对话框。最新消息是半小时前小河发来的一张照片:一份字迹工整、逻辑清晰的结构力学课堂笔记,旁边放着一盒蓝莓。配文:【一切安好】
孟燕臣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指尖在屏幕上轻点,回复:【吃蓝莓很好。笔记也清晰。注意课间休息,勿久坐。】他想了想,又加了一条:【晚七点视频。】
几乎是他消息发出的同时,小河的回复跳出来:【晚七点有临时调课。预计九点结束。结束后联系你】
孟燕臣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调课……晚上九点……她回宿舍还要时间。他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最终敲下:【好。下课注意安全,慢慢走,勿奔跑。视频改九点半。等你。】
放下手机,他揉了揉眉心,给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严谨可靠的医生同学发了条信息:【张师兄,方便的话,麻烦本周内抽空去T大看看王小河,就说顺路带点沪市特产。观察一下气色和精神状态即可,无需言明。多谢。】
晚上九点二十,城市设计原理课在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
王小河合上厚厚的专著,收拾好散落在桌上的图纸和笔记。随着人流,她慢慢地、稳稳地走出灯火通明的系楼。深秋的夜风迎面拂来,带着北方特有的干爽和凉意,吹散了教室里略显闷热的空气,也让她因高度集中而有些发胀的头脑为之一清。她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的针织开衫,一只手隔着柔软的衣料,极其自然地、保护性地覆在小腹微微隆起的弧度上。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她掏出来看,是孟燕臣的信息:【下课了?慢慢走,别急。到了宿舍再联系。】 时间显示:21:20。他总是算得那么准。
“嗯。”她低低应了一声,像是回应空气,指尖在屏幕上轻点了一下,算作已读的确认。然后收起手机,继续以不疾不徐的步调,融入校园夜晚稀疏的人流中。路灯将她专注前行的影子拉得很长。
九点二十八分,王小河推开了宿舍的门。室友林薇正戴着耳机看美剧,见她回来,挥了挥手算是打招呼。小河简单洗漱后,换上舒适的居家服,坐到自己的书桌前。桌上依然堆满了书和模型材料,但被她整理得井井有条。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冷光照亮她平静的脸庞。右下角的时间数字跳到21:29:50秒时,屏幕上准时弹出了孟燕臣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接通。
孟燕臣清俊而略显疲惫的脸庞瞬间占据了屏幕。背景是他沪市家中书房熟悉的深色书架。他应该刚到家不久,脱掉了挺括的西装外套,只穿着一件质地精良、熨帖无比的白衬衫,领口严谨地系着,只有最上面那颗纽扣松开了,透出一丝难得的居家松弛感。
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带着高强度工作后难以掩饰的倦意,但那份专注却丝毫未减,如同探照灯般,第一时间精准地落在屏幕这边的王小河脸上,细致地逡巡着每一寸细节。
“燕臣哥。” 小河打了个招呼,声音带着长时间专注听课后的轻微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嗯。” 孟燕臣低沉地应了一声,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的时间超过了三秒,“脸色有点白,比下午照片里看着差。晚上课强度太大?有没有头晕、恶心或者其他不舒服?”
他的问题如同手术刀,直切核心,是刻在骨子里的医生本能,完全跳过了寒暄。
“还好。强度可以接受。” 小河实话实说,微微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和脖颈,“就是坐久了腰有点酸。后半段课题分组讨论,争辩比较激烈。”
“腰酸是孕中期的常见现象,但需要重视。” 孟燕臣的语气立刻切换到专业指导频道,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务必注意坐姿,腰部要有支撑。每节课间,必须起来活动十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不要连续久坐超过四十分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她放在桌边的保温杯,“营养剂按时按量吃了?温水摄入量够吗?” 他记得她偶尔会因沉迷看书而忘记喝水。
“用了,吃了。按你给的剂量表。” 小河一一回答,顺手拿起桌边的保温杯,拧开盖子,袅袅的热气升腾起来。她对着镜头示意了一下,喝了一大口,“水也一直喝热的。现在。”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好。” 孟燕臣点了点头,对这个回答表示满意。例行公事的线上“查房”正式开始。“这周整体感觉如何?胃口有没有变化?睡眠质量怎么样?上次提到的胎动,频率和感觉有变化吗?” 问题清晰、全面,如同标准的病历询问模板。
她条理清晰地汇报:“胃口一直不错,没有特别偏好或厌恶,林薇总说我吃得多,像……嗯,像在储备过冬。”她难得地借用了一个室友的比喻。
“睡眠质量还行。胎动……”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捕捉那种微妙的感觉,“嗯,感觉……有点像腹腔深处有小鱼在间歇性地吐泡泡,或者……轻微的肠蠕动感,但位置固定在下腹中央偏左。目前不规律,频率大约在每天3-5次。”
屏幕那头,孟燕臣镜片后的眸光,在她描述胎动时,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些许,那是一种听到生命顽强迹象的、属于医生和准父亲双重身份的欣慰与安心。紧绷的下颌线似乎也放松了一毫米。
“嗯,孕18周左右的胎动感知通常如此,是神经肌肉系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继续保持记录,”他提醒道,语气是专业而温和的,“记录下每次感知到的大致时间和持续秒数,下次产检时把记录给李主任看,有助于评估胎儿神经行为发育。”
他顿了顿,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对了,张师兄明天可能会去T大找你一趟,给你带点家里寄来的蝴蝶酥和蟹壳黄。你收下就行,不用有负担。” 他省略了“观察气色”的核心任务。
小河了然地点点头,眼神里没有丝毫意外或疑问,仿佛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快递代收通知。“嗯,知道了。”
两人又简单交流了几句日常琐事,无非是课业进展、食堂饭菜、北京的天气。孟燕臣再次提醒了她下周已经预约好的产检时间和详细地点,并再次强调了早睡的重要性,要求她最晚11点必须熄灯。
“好了,时间不早了。” 孟燕臣抬腕看了眼机械表,结束语干脆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有任何情况,无论大小,随时电话。24小时开机。”
“知道了。晚安,燕臣哥。” 小河也干脆利落地结束了通话,没有多余的依依不舍。
屏幕暗下去,映出王小河依旧平静无波的脸。她关掉电脑,起身去洗漱。而屏幕另一端,沪市的书房里,孟燕臣向后靠在宽大舒适的真皮办公椅背上,抬手摘下了鼻梁上的金丝眼镜。他闭上眼,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地揉捏着酸胀的鼻梁。
卸下了医生的冷静面具,浓重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更清晰地涌了上来。然而,确认了王小河状态稳定,精神尚可,学业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他心中那根时刻紧绷的弦,终于可以稍微地、极其谨慎地松那么一点点。
然后,他重新戴上眼镜,俯身打开桌上的MacBook Pro。屏幕冷光亮起,他熟练地调出明天排得密密麻麻的手术排班表和专家门诊预约列表。深邃的目光在那些代表着时间和责任的小方块上快速扫过,大脑飞速计算着。
片刻后,他点开航空公司的APP,开始查询周五晚飞北京和周日午间返沪的航班信息。
他想亲眼看看她。
哪怕只是匆匆一起吃顿饭,确认她眼底是否有隐藏的疲惫,亲手感受一下那个“小鱼吐泡泡”的真实力度。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他。
周末,午后,T大,图书馆外长椅。
阳光正好,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小河坐在长椅上,面前摊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专著,旁边放着一盒包装精致的沪式糕点,是张师兄昨天“顺路”送来的。她看得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边缘轻轻敲击。
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如同精确的导航般,远远地、径直地朝着这片金色的光晕走来。188cm的身高在人群中自带气扬,宽肩撑起剪裁无可挑剔的深灰色羊绒大衣,里面是挺括如新的白衬衫,勾勒出劲瘦的腰身和完美的倒三角轮廓。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仿佛丈量过距离。金丝眼镜在午后的阳光下折射出冷静而锐利的光泽,如同他本人气质的延伸。他手里提着一个看起来就很高级的银色保温袋和一个厚实的牛皮纸文件袋。
孟燕臣走到长椅前,停住脚步。他高大的身影挡住了部分倾泻而下的阳光,在王小河的书页上投下一片阴影。
小河若有所觉地从书页上抬起头,光影的变化让她微微眯了下眼。看清来人,她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微讶,如同平静湖面掠过的一缕微风:“你怎么来了?”
没有惊喜的尖叫,没有雀跃的起身,只有一句带着淡淡询问的陈述句,仿佛他的出现只是一个需要确认的变量。
“刚好有个学术交流在京,下午结束。” 孟燕臣在她身边坐下,动作自然地将保温袋递过去,“家里炖的燕窝,温的。妈非让带。”
他省略了为了挤出这宝贵的半天相聚时间,他连续加班处理工作、熬了两个通宵才把日程压缩出来的事实。接着,他又递过文件袋,“这是最新的几篇关于孕期营养与脑力活动效率的前沿研究综述,还有李主任根据你上次基础检查做的一点微调建议。你有空看看。”
小河接过保温袋和文件袋,很自然地打开保温袋,拿出还温热的炖盅。“谢谢。” 她用小勺舀起晶莹的燕窝,慢慢吃着,目光又落回摊开的专著上。
孟燕臣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像一座沉默而可靠的山。他的目光落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阳光勾勒着她饱满的额头、挺直的鼻梁和微微抿起的、透着坚毅的唇角。她的睫毛很长,在眼下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随着阅读的节奏偶尔轻颤。
视线不受控制地微微下移,落在她宽松的针织开衫下,那微微隆起的、昭示着新生命的弧度上。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如同蕴藏了无数未说出口的话语。
那里有顶尖妇产科医生冷静而专业的审视,评估着形态、揣测着生长;有爱人深沉而克制的关切,担忧着她的辛苦,心疼着她的坚强;更有一种难以言喻、几乎要冲破理性堤坝的、属于即将成为父亲的隐秘悸动与温柔。
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连接感,让他胸腔里涌动着陌生的暖流。
他抬起手,那只在手术台上稳定如磐石、能掌控生命去留的手,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想要越过那短短的几厘米距离,去轻轻碰触一下那个承载着他们共同未来的地方,去感受那份隔着衣料也能想象到的温热和生命力。
指尖在离她柔软的针织外套仅剩几厘米的空气中,骤然停住。
仿佛触碰了无形的禁忌线,他修长的手指在空中凝滞了一瞬,最终只是极其克制地、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珍重,轻轻落在了她放在书页边缘的手背上。掌心的温热透过肌肤,短暂而清晰地传递过去,像一道无声的电流。
“腰还酸吗?” 他低声问,声音比平时工作时柔和了不止几分,低沉得如同大提琴的尾音。
小河从书页中抬起头,手背上那短暂而温热的触感让她微微一顿。
她看向他,摇了摇头,眼神清澈:“好多了,按你说的,课间多活动了,也注意了坐姿。”
她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分享重要观测数据的意味,“哦,对了,小豆芽今天早上好像也精神了点,吐泡泡的力度感觉大了些,频率……嗯,大概多了两下。” 她用上了那个只属于他们两人童年记忆的旧绰号,带着一种奇特的亲昵感,却依旧包裹在客观陈述的外壳里。
小豆芽……这个久违的、带着泥土气息和童稚趣味的称呼,像一把小小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孟燕臣心中某个尘封的柔软角落。
他紧抿的嘴角终于忍不住向上弯起一个清晰的弧度,那笑意如同破冰的春水,迅速冲淡了他眉宇间惯有的清冷和长途奔波带来的疲惫。金丝眼镜后的眸光,刹那间暖意融融,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温柔和……一种初为人父的喜悦。
“是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快,像羽毛拂过心尖,“那很好。”
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最朴素的三个字。
他没有再说更多,只是收回了手,重新安静地陪她坐着。秋日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洒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驱散了深秋的微寒。图书馆前人来人往,抱着书本的学生步履匆匆,欢声笑语不时传来,充满了青春的喧嚣。然而,在这张金色的银杏长椅上,他们却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宁静的结界之中。一个全神贯注,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破浪;一个沉默守护,在爱和责任的堤岸上寸步不移。两条轨道,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却在此刻并行不悖,坚定地延伸向他们共同选择的、充满了未知挑战却也蕴藏着无限希望的人生图景。
孟燕臣拿出手机,不是处理邮件,也不是查阅文献。
他微微侧身,调整角度,镜头无声地对准了长椅上的画面:斑驳跳跃的温暖阳光,金灿灿的银杏叶背景,安静的长椅,专注埋首于书卷的女孩,以及……被阳光拉长的、安静守护在她身侧的,自己的影子。
他按下了拍摄键。
这张没有任何滤镜的照片,后来被他设置成了私人手机的屏保。一个无人知晓的、关于守护与并行的秘密。